第34章 扭 秧 歌2

主队伞头基本满意,第三道彩门这就放行了。只是还有一个程序,就是询问客队总共来了多少人,以便主队安排食宿。所以也是以对唱的形式一问一答——主队:叫一声贵客两耳听,秧歌队来了多少人?

男女比例都报清,安排食宿把饭请。

客队: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加六减去一十七,三分之一是女的。

最后这个报人数的秧歌唱完,打彩门这个“入城”仪式才算完毕。两支秧歌队就要合起来走成编蒜辫的队列。伞头通常回“公馆”(通常是窑洞)休息。

接下来是踢场子表演。踢场子是融舞蹈性、节奏性、技巧性和表演性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形式。男角称“挎鼓子”,一身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武生打扮。身穿黑色紧身衣,下身穿黑色灯笼裤。扎大带,脚穿快靴。头扎英雄结,戴一顶草帽圈。手拿彩绸扇。女角称“包头”或“旦角”,穿大襟彩服、彩裤和百褶裙,脚穿红绣鞋。一手执彩扇,一手执彩绸。高英向张慧能讲解道:这踢场子除了用锣鼓和唢呐伴奏外,还用“干鼓”或“爆鼓”,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敲边鼓。你听,它的节奏多么鲜明,变化万端。现在的鼓点是“长流水”、“凤凰三点头”;唢呐吹的曲牌是“大摆队”、“得胜回营”。张慧能一边欣赏着踢场子表演,一边听高英讲解,觉得越看越有门道。高英说,“包头”以跑圆场为主,要求轻盈欢快,活泼流畅。你看她们的舞蹈动作——摆裙步;抱扇步;抖扇步;翻扇步;扑面照镜;偷看遮面;转身芙蓉花。你再看这个动作,叫“跌软腰”,这需要有童子功才能完成。咱驼城只有几个人能做到,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张慧能感叹道:是啊,这就有点像杂技和柔术的表演了。男角也就是“挎鼓子”的表演动作刚健有力,洒脱大方,似乎有点中华武术表演的味道。你看那舞蹈动作——跪步转扇;金鸡独立;金猴拜佛;马步龙爪;跺步抓凤;扫堂打地;凤凰展翅。一个年轻的后生在表演打“飞脚”,就是打“旋子”。一口气竟然打了20个旋子,赢得广场观众满堂彩。几个婆姨在打探这个后生的家世,似乎要把女儿嫁给他。

高英对张慧能说,咱驼城秧歌以绥德、米脂最为代表性。其中绥德去年被文化部授予“秧歌之乡”的荣誉。具体而言,绥德秧歌又有两个流派:一派是南川秧歌,以柔软清秀、细腻逼真见长;另一派是东沟秧歌,以激情粗犷,激烈大方为特色。驼城秧歌已经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今天所看到的是南川秧歌。伞头封涛便是南川秧歌的传人。他三叔就是伞头。封涛从小耳濡目染,这就喜欢上这个行头。据传封涛还有一段罗曼史呢。

按咱南川乡俗,男孩子长到十六七岁就要订媳妇。这天,媒婆给他们家老大说了一房媳妇。那天女子来男方家看人,看得头对脚对,都没有问题。眼看着男女双方就要交换“把柄”(陕北人称订婚的信物为把柄),这时候封涛放学回来,那女子的眼睛当时就直了——但见这个小弟弟仁风礼气,彬彬有礼。问过老的问小的,吃饭时还没忘记问她一句“姐姐吃过了没?”就那么一句,把那个叫兰萍的女娃儿的心问乱了……她把手里的把柄悄悄装起,这就催着娘快回。

滚开的锅里浇了瓢凉水,热腾腾的亲事宣告暂停。众人不明究竟。几天后媒婆传话说:人家女娃看上你家老二了。已经发了宏愿——这辈子非你们家老二不嫁!一家人遇到这种稀奇事,不知如何是好。最终还是老大心胸开阔,安慰父母说,这么好的女子,能进咱家是你二老的福气。至于我,你们不必操心,缘分到了自然会找到心仪的人。兰萍最终与封涛订了婚。为迁就女方,封涛18岁结婚,19岁得子。从16岁起,封涛就做了伞头。

这封涛秧歌的最大特色是“多句子”(陕北叫剁句子),即不再是因循过去的七言四句,而是长过几十句,直至80多句。因为句子多,从第二句开始就不再有打过门的锣鼓,也就是说伞头要一口气不停歇地把后面几十句的内容唱完。其中难度最大的是现编现唱,还要合辙押韵。今年正月初八,封涛率秧歌队给老君殿镇政府拜年,这个镇子你上一回去过。他一口气唱了85句秧歌,据说破了驼城秧歌的“多句子”纪录。他先是将镇政府的20多名干部按职位大小一个不落唱上来,每人两句;然后把政府一年来为百姓做的几项工作做了评价。这简直就是镇政府的年终总结报告。在场观众那是啧啧称奇。封涛也是一炮而红。这不,今天在骆驼广场的闹秧歌便选中由他来领衔主唱。

晚上掌灯时分,高举来到骆驼广场,还带着他的婆姨和猴女子(驼城方言:猴,小的意思)。张慧能说,你不是不信这转九曲黄河阵可以消灾祛病保平安吗?高举说,嘿!婆姨捐了一盏灯,自然要来凑热闹,看红火。张慧能说,心诚则灵。待会儿转灯咱一块上吧。

关于转九曲的起源,那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老子八卦九宫图说;诸葛亮的阵说;战国孙膑庞涓斗智说和封神榜三霄娘娘报杀兄之仇说。张慧能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认为《封神榜》、《封神演义》中关于三霄娘娘的说法比较靠谱。传说三仙岛上的三位娘娘云霄、琼霄和壁霄为报杀兄之仇,在西岐这个地方布下战阵,叫九曲阵。交战中三位娘娘全部阵亡。后人为纪念三位娘娘的仗义而始做九曲灯。

九曲黄河阵又称“转九曲”、“转灯”,是流行于陕北一带黄河岸边民间风俗性和宗教性的祭祀活动。它是陕北人民祈求神灵保佑,驱除邪魔,消除灾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一般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节举行。

高举向张慧能介绍说,将367根高粱秆等距离栽成四四方方的阵型。每根高粱秆高3尺,秆与秆之间的距离是5尺。秆用绳子串联起来,就形成横排19行,竖排19行的曲直通道。高粱秆头上都安装由各家捐献的油灯,共367盏。正中间安放的七盏灯也叫“七星灯”。张慧能问高举,那油灯是用什么东西制作的?高举说,这个简单,就地取材,用白萝卜和蔓蔓(土豆)把中间掏空,注满麻籽油,再加一根棉花搓成的捻子点燃。高举继续说,这九曲阵中九大星君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分别为金、木、水、火、土、太阴、太阳、罗睺和计度等。按东西南北中的位置设置的九大星君排位都有专人把守。当转九曲的人流涌进曲头时,守曲人就要焚香、烧纸、放炮,道士还要在此念经。在张慧能看来,这九曲阵就像古希腊时代的一个城邦国家。方方正正,有城有郭。九曲回廊,没有重复的路径。在这一片灯海中,大的城郭中间又包含九个小的城郭。而每一个小的城郭的门径、走向却各有不同。这就是人称的九曲黄河阵,取意于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吧。

高举说,你们读书人爱瞎想,我解不下。正在这时,骆驼广场的计时钟敲响了七下。主持人站在九曲阵的大门口,大声吆喝:“掌灯!”霎时间,367盏灯同时点亮,照耀着广场如同白昼。转九曲开始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唢呐声高亢激越,秧歌队扭起来了。伞头在前面打头阵,广场群众紧跟在秧歌队的后面。张慧能跟着高举一家人转起了这九曲迷宫。灯影随风摇曳,扑朔迷离;人人都怀着虔诚的心情边转灯边祈祷。此时就连小孩也不再嬉闹了,透着浓浓的神圣感。看见前面有个后生还背着一个老者,张慧能问,难道是这转九曲可以治病?高举说,是啊,咱驼城一向都是这么说的。所以家里有病人,也要背来转灯。咱这里还有“偷灯”的习俗呢。据说刚结婚的年轻媳妇偷红灯生儿子,偷绿灯生女儿。一到打烊收场时,守灯人就高喊“偷灯养小子呢!”故意挑逗年轻的媳妇来偷灯。

看着这转灯的芸芸众生,张慧能忽然想到一个严肃的命题——文化的传承。后人们也许永远想不明白先人们为何这样为何那样,只是跟着父辈沿袭下来各种规矩和章法,照葫芦画瓢就行。有时面对后人的疑问,偶尔创造性地发挥一下,将前人的东西添点盐加点醋……这样一代又一代,一脉相承,文化的血脉才绵绵不绝。相对于张慧能前次深度考察的陕北民俗文化剪纸和石狮子不同,这回的闹秧歌则代表这动态的、活着的陕北文化。在扭动着生命的秧歌舞中,我们集中看到了人神对话,看到了陕北人顽强的生命力,看到了他们的浪漫情怀,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憨厚、质朴和幽默。

高举走在九曲星君排位“中央土”的位置时,发生一件奇怪的事——“七星灯”中的那盏灯突然掉下来砸在高举的脚上。守灯人赶紧让高举跪下磕头,并说这是对神的大不敬,你要主动敬香,还得请道士念经,这样才可以消灾。守灯人对高举说,你朝旁边的“功德箱”施舍香火钱1000元,我们帮你化解。高举生气地说,欺生呢,把我当外地人了。谁不知道这功德箱里的钱最后是被你们哥儿几个分了喝烧酒去了。哄谁呢?高举回过头来对张慧能说,看到没有?这种场合也不忘捞钱。人心不古啊!守灯人严肃认真地说,你真是个灰汉!要钱不要命的货。告诉你,最近三个月你小心有血光之灾。

一语成谶!两个月后的一天下午,当张慧能头缠绷带,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望着洁白的天花板发呆时,他还是想起了在骆驼广场转九曲的那个晚上,想起那个守灯人的预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