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时空游历!

西都,私家庄园内。

客厅内的传送光门闪烁着淡蓝的微光。

光门之前,青年李世民和长孙无垢感谢的朝着顾渊施了一礼。

他们夫妇二人,原本只是想在郊外的私宅内,避一避雨,没想到无意间,竟然多了几个时辰的奇异经历。

直至跨过光门,这一场经历对于两人来说都像是如梦如幻。

大业十年!

跨过传送光门后,眼前是熟悉的私宅,那种熟悉的感觉让李世民和长孙无垢显得更为放松。

昨夜的骤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院子里稍有些泥泞。

此刻的苍穹之上,天色刚刚破晓。

李世民朝着长孙无垢笑了笑:“无垢,回去后,我便着手和阿耶提出脱离李家!”

陇右李家,在当今时代算得上是顶尖的世家大族!

有家族的支撑,对于李世民发展来说,绝对算得上是极大的助力。

身为李渊嫡子,脱离家族,在当今时代,多少是有些大逆不道。

但他知道!

想要避免未来的那些事,他只能这般做!

或许之后会很艰难,但他有足够的自信,即便不依靠家族,他也能闯出一番天地。

“二哥,无论你作何选择,妾身都会一直支持你的!”

长孙无垢握着李世民的手,眉眼间很是坚定。

跟在两人身后跨过光门的李承乾,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感觉自己有些多余。

“父亲、母亲,我们是不是得先回家族?”

和贞观皇帝商量好后,李承乾便打算直接跟随两人。

这般情况,后两者倒也没什么反对。

只不过,这会儿听到李承乾喊自己父亲,青年李世民多少还是觉得有些别扭。

“私下里这般称呼倒也没事,等回到家里,莫要再这般喊了,你就说是我和无垢的朋友……”

朝着李承乾叮嘱了一句。

三人没有再耽搁,李世民将马车和仆役找来之后,三人便坐着马车直接返回关右李家的府邸。

同一时间!

现代时空,私家庄园之内。

随着眼前的光门关闭,贞观李世民也跟着一点点收回了目光。

原本他也是想跟着去的,但考虑到大唐那边他和李承乾已经好几天没回去了,再加上接下来和大明的合作还需要他掌控。

李世民想了想最后还是没跟上去。

事实上,在看到李承乾跟在长孙无垢身后的笑脸的时候,他的心情着实是有些复杂。

现如今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早早便已经化解了。

可是,直到昨夜,他似乎才知晓,这么多年承乾的心里承受了什么。

因为对方是太子,这么多年,他给对方的压力太多了,而在观音婢走后,这股压力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更甚。

直到那孩子在年轻的长孙无垢前坦露心扉,他才明白,此前的自己,错的太多。

“先生,如此,朕便先回去了!”

朝着顾渊施了一礼,贞观李世民抬脚便也跨进了通往大唐贞观的传送通道。

光门消散。

庄园的客厅之内,送走了一众人后,顾渊直接便进了一边的静室。

随着对于时空能量的掌控,他发现自己似乎可以通过意识海的时空锚点,观摩到那些时空正在发生的事。

所幸闲着没事,他便将目光朝着那一个个已经激活过的时空锚点看了过去。

自然而然的,他意识投放的第一个时空便是大明-洪武朝。

就像是虚拟观影一般,意识可以随着他的操控,看到他想看的一切。

正如此刻!

长安城的奉天大殿。

大明朝的早会刚刚开始。

一身龙冕的朱元璋正站在丹樨玉阶之上,指着手大骂殿下的一众群臣。

底下人群,跪了十来个,皆是战战兢兢!

听了好一会儿,顾渊才知晓,原来是大明铺设铁道出了问题,从长安铺设到大明南境的铁道因为一场大雨被河道冲垮了。

朱元璋为此大发雷霆。

通往南境的铁路,是此番大明征讨安南等地的重要措施,此番被河道冲垮,对于大明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的。

而此番负责此事的官员,便是因为玩忽职守。

没有丝毫的犹豫,朱元璋直接便细数对方过错,下令革职查办,连带着将其下入大牢内,让其在牢狱内继续处理一干杂事!

整个洪武大明,现如今如同一架精密的仪器,轰鸣中,开始有条不紊的带着大明前进。

意识从洪武朝的锚点划过。

到建文朝,顾渊看到了中年朱棣正苦口婆心的劝说着自家老大,让其从朝廷库房拨发军资。

似乎是前段时间,老朱棣那边淘汰了一些军事装备,中年朱棣用过后,还打算再购买一些。

这一对父子争的极凶,似乎是因为有大明联盟的支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朱高炽是一点都不心虚。

倒是一边的朱高煦和朱高燧,像是看热闹一样,时不时的跟着插一嘴。

看了会,顾渊的意识又转到永乐一朝。

此刻的老朱棣,正领着膝下的兄弟三人站在顺天府郊外的一座军事高台之上。

看样子,似乎在检验新式装备的威力。

不多时,连番的炮声响起,整个顺天府方圆数十里都能听到轰鸣炸响的声音。

仿佛连地面都跟着在震颤。

而如此情况,似乎整个顺天府的百姓,早都已经适应了。

意识从永乐朝离开,顾渊又连番越过了其余大明朝的时空。

比起原本的历史轨迹,在有了大明联盟的出现后,这些其他的大明时空,现如今都已经开始搞起了工业化改革。

似乎每一个时空,都在稳步的发展之中。

意识从大明的时空离开,顾渊顺着时空锚点逆流而上。

直至落在大秦的时空锚点之内。

彼时的大秦境内,一片祥和,而如今的咸阳城内,似乎越发的鼎盛。

大秦科举制的颁发,使得身处于各地的诸子百家齐齐下场,一个个尽皆齐聚咸阳。

除此之外,秦律的影响力,似乎已经开始深入每一个大秦黔首的心中。

各地之内,被称为学校的大秦学馆,也跟着一个个拔地而起。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