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捷报频传

三乡驿,是隋唐时期在崤函古道上设置的驿馆之一。

大明迁都此处之后,将这座驿站重建。

说是驿站,实则是个驿城。

其城楼之高大,登楼可尽赏女几山风光。

唐玄宗就曾在此驻足,刘禹锡还为此写下了诗句: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因为大明国内太平,很多军事行政设施都对民间开放,允许往来行人使用。

此地坐拥山川美景,又有历史文化底蕴,很快就为了洛阳名景。

每天都有许多文人骚客来此采风。

这天恰逢休沐,不少官吏携带家眷来此游玩,杨士奇也约了韩克忠、王艮等人前来散心。

他们的小群体又增添了几名新人。

如周忱,是算学研究班走出来的,今年才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

而且他还不是走的算科,而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正儿八经的天才。

不过小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神童什么的,他之所以能被吸纳进来,有两个原因。

其一,算学研究班出来的,算是陈景恪的记名弟子。

其二,没有年少得志的傲气,为人谦虚谨慎,又非常的自律。

如胡濙,他是周王朱橚发掘的人才,一直跟着朱橚研究医学。

后来朱橚发现他为人勤俭忠厚,又不缺乏城府,就让他接手一部分行政工作。

结果发现他完成的很好,于是就开始有意识的将他往这方面培养。

前年朱雄英大肆网罗人才,朱橚自然要支持自家大侄子,就把他推荐了过来。

还有其他几个人,无一不是人杰。

哪怕是在内阁行走里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现在他们这个隐形小圈子,在内阁行走里可是很出名的。

既然是隐形小圈子,自然少不了一些团建活动,来维系这种关系。

踏青、文会之类的,就是最常用的手段。

看着过道上时不时走过的文人,杨士奇忽然感叹道:

“大明文风之盛,实乃近两百年来之最也。”

韩克忠认同的道:“放在十年前……不,五年前我都不敢想大明文风能活泼至此。”

王艮点点头,说道:“皆赖皇上圣明,安平侯胸襟开阔也。”

这话有点拍马屁的意味,但几人都了解王艮的性格,是个实在人。

他这么说,那就是心里真的这么想的。

更何况,他说的也确实是实话。

大明建国三十二年,文风是经过几次大的转变的。

洪武初年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没几年老朱就采取了管制。

此后一直到朱标登基,才稍稍放宽了一些。

但也只是相对于老朱当皇帝时期宽松,实际上依然处在管控状态。

这倒是可以理解,国家草创,采用哪种思想作为统治的基石,还不能确定。

为了防止思想界混乱,管控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大同思想框架完成,朝廷也确定了选择,就开始有限度的放开。

等朱雄英登基,放开的力度就更大了。

尤其是洛下学宫的创建,更是标志性事件。

全国各地的大儒学者云集此处,共同研讨学问。

当然,朝廷也不是完全放开管制,而是在大同思想框架内的放开。

别的方面依然受到管控和约束。

目的自然是引导大家,向着大同思想看齐。

当然,也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但不会得到国家的帮助,只能靠自己讲学授徒。

说白了,大同思想是官方学问,自然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没有再现的机会了。

因为大一统下,不太可能允许思想界大分裂。

除非华夏再次分裂……

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重现。

现在大明采用大分封制度,时间长了每个王国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思想进行调整。

天长日久,还真的有可能重现百花齐放。

但也只是有可能。

至少目前,大明朝廷要求思想界必须向大同思想看齐,包括藩属国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大明的文风也变得非常活泼,各种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点亮了整片天空。

为此,大明周报专门开辟了专栏,刊登各学者的发现。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汇聚洛阳,或是求学,或是来瞻仰大学者,或是来寻求机缘。

目前仅仅是洛下学宫周围,就有两万余读书人汇聚。

当然了,文风鼎盛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经济情况。

大明从洪武十五年变革开始,生产力迅速恢复。

尤其是开海以及默许工商业发展,使得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养活部分脱产的读书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大家吃饱穿暖了,才有那个心思去追求文学。

当然了,能看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政策放宽的原因。

因此对明昭朝,是非常的满意和拥戴的。

想到洛下学宫的盛况,王艮再次说道:

“唯有传说中的稷下学宫能媲美也。”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振奋之意。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必然会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能生活在这个时期,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实在人生之大幸也。

几人边走边聊,从文学聊到政治,最后聊到了自身。

韩克忠说道:“安平侯曾言,等晋王打下西域,会在安西封一些诸侯国。”

“到时朝廷会在碎叶川建立安西督学衙门,负责西域到安西的学政建设,我准备去那里历练一番。”

杨士奇笑道:“巧了,夏(元吉)布政使写信问朝廷要人,我准备去他手下历练。”

其他几人也开口说出自己的目的地,不是西域就是北方草原,要么就是辽东或者安南(中南半岛)。

没有谁留在中原或者江南这种富庶之地的。

这些地方乃化外之地,即便是经过十年开发的辽东和安南,依然非常艰苦。

时常有土人部落作乱,主要还是气候太危险了。

别人闻之变色,视去那里当官为发配。

但杨士奇等人不同,他们更有激情也更有理想。

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以此来磨砺自己,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况且他们深知朝廷的用人规则,去边疆工作回来的优先任用。

去边疆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仕途的捷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非只是他们,很多内阁行走外放的时候,都会选择去边境。

看着热烈讨论的众人,周忱非常羡慕。

他也想去,可他才刚进入内阁担任行走,没有三五年是别想外放。

要是能再年长几岁就好了,他不禁哀叹。

胡濙只是微笑看着,并没有插嘴。

他也有自己的任务,不过不是去边疆历练,而是去川蜀。

这是陈景恪亲自交给他的任务,去川蜀建立医学院,将新式医学推广到那里。

同时帮助那里建立医疗体系的框架。

他知道这只是一次试验,如果成功将来会在全国各地推广。

不说别的,要是能将这套体系给建立起来,他这辈子也值了。

未来史书上有机会单独开一页。

人生目标既定,也就没必要去羡慕别人了。

就在几人聊的开心的时候,忽然一阵雨点般的马蹄声传来。

众人举目望去,只见一卷黄尘滚滚,一队骏马飞驰而至。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呼喝声紧随而至,道路上的行人纷纷避让。

很快骑兵小队停在驿站门口,但见人影纷纭跳将下马,当先一人大喝:

“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游人知道轻重,不论身份地位,都纷纷让开。

驿卒也立即将早就准备好的骏马牵出,并从这些人手里接过浑身水洗一般的疲马。

驿丞也拿来文书,请他们签字画押。

一切说来话长,实际不过三五分钟的功夫。

交接完成,这支小队不顾自身疲惫,纵身上马。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已然离去。

驿卒好奇的问道:“头儿,这是哪里来的?”

驿丞看了一眼文书,眼皮子一跳,说道:

“西域,莫非是晋王那边的消息?”

另一边,听到八百里加急字眼,杨士奇等人也纷纷起身,再没有了闲聊的心思。

古代文书传递分为好几种级别,普通,二百里加急,三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

最高级别就是八百里加急。

说是八百里有点夸张,但这种情报的传递速度,可以达到日行四百里左右。

如果路况好,最高能达到日行五百里。

据传当年安禄山造反,远在三千里外的唐玄宗六天后就收到了消息。

使用的就是八百里加急。

能适应八百里加急的情报,无一不事关重大。

几人作为内阁行走,自然更加关心此事。

心中也不禁有些担忧,莫非是哪里发生动乱了?

胡濙抬头看了看信使来的方向,思索道:

“当是从西域传来的,可能是报捷的。”

众人心头一松,但这也只是猜测,做不得准。

王艮径直说道:“咱们还是别在这里瞎猜了,赶紧回去吧。”

韩克忠也附和道:“不论是什么消息,接下来都需要忙了,我们不在影响不好。”

几人也不再耽搁,立即启程往回赶。

-----------------

且说那群信使,换马不换人一口气跑到洛阳城下。

呼喊的口号也变成了:

“捷报,晋王灭察合台国,平定西域。”

百姓纷纷驻足倾听,然后面色平静。

又灭了一个国家?

这个察合台国在哪来着?估计又是哪个小国,不值一提。

也有人羡慕,别管国家大小,这都是灭国之功啊。

不知道多少人因此被授勋授爵。

不是他们反应冷淡,也不是他们没有荣誉感什么的。

而是这种消息听的太多了,有些麻木了。

直到有人指出,这个察合台汗国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和元朝是堂兄弟。

百姓们这才露出惊喜之色,然后欢呼不已。

虽然没听过这个察合台,可蒙元他们知道的。

元朝的堂兄弟,那得多强大啊。

大明竟然又将他们给灭了,实在他厉害了。

关键是,这些国家都被灭了,蒙古人就不会再回来了。

所以说,还得是蒙古人的威慑力啊。

但还不等百姓们从喜悦中恢复过来,几艘船停靠在码头,一队信使从船上下来。

在码头驿站换乘马匹,也一路向城内奔去。

一边跑还一边呼喊:“八百里加急……耿大将军灭日本国,靖平海疆。”

百姓:“???”

一会儿的功夫两个八百里加急,你们闹呢?还是在演习啊?

不过日本国的名声就要大的多了,没别的原因,日本女奴那可是风靡整个大明。

尤其是洛阳作为京畿,本就比较关注政治。

对日本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也知道曾经的倭寇就是从他们国家来的。

所以等反应过来之后,百姓们再次发出欢呼声。

“这个不知好歹的小国,终于将他们给灭了,看他们还敢不敢来大明劫掠。”

“哼,将他们男人全部贬为奴隶去挖矿,女人全部发卖为奴仆。”

本来义愤填膺的话题,聊着聊着就跑偏了。

“日本婢好啊,身材较小温柔似水,不知道价格会不会降。”

“哪怕价格高一点也行,至少得让我们有个地方买啊。”

“是啊,日本婢太稀少了,有钱都没地方买,希望这次朝廷能发卖一些。”

“别做梦了,朝廷律法明文规定不允许蓄奴,违令者流放。”

“朝廷没有灭掉日本的时候,日本人自己卖奴婢朝廷也不好说什么。”

“现在朝廷将日本灭了,日本人就变成明人了,受律法保护。”

“你们还想买啊,真是想多了。”

闻言众人纷纷唉声叹气,好像确实是这样。

当然,朝廷不允许蓄奴,不是不允许使用奴仆。

但这些奴仆不再是贱籍,而是正儿八经的合同工,享有正常的人身权力。

就算偷偷买了日本女婢,也必须签雇工合同。

你说在合同上做手脚?

对不起,朝廷早就想到了,明显违背律法道德的合同,被视为无效。

虽然还是不能完全杜绝虐待奴仆的事情,可至少不能再如以前那般,随意处置自家奴仆了。

花大价钱买个日本婢,大概率也是能看不能动。

杨士奇他们来到城门口的时候,就听到一群人在拍大腿。

抱怨水师为啥那么强大,日本为啥那么不禁揍。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遇到奸细了,仔细一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通过这些人的嘴,他们也知道是咋回事儿了。

晋王灭察合台汗国?耿子茂大将军灭日本国?

虽然大家都对这两场战役充满信心,可捷报同一天到达,还是让人惊喜不已。

韩克忠大喜道:“太好了,走走走,咱们赶紧回去。”

其他几人纷纷跟上,大家一路赶往皇城。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