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捷报(上)
东方的地平线上,一轮红日已跃起在天际,现在是上午7点45分。
城市的大街小巷行人渐多,新的一天就这么熙熙攘攘起来。
北京,总统府。
还是那座二层小楼,虽然规定的上班时间是上午八点整,但是实际上,这座二层小楼的那间地下作战室里的电灯已经亮了好几个小时了,现在依旧亮着灯泡,而且赵北就在这间作战室里。
这位赵大总统此刻就站在作战室正中间摆着的那张会议桌前,正俯身研究着一幅铺在会议桌上的军用地图,而在他的身后,是一排沙发,蔡锷与张孝准就在沙发上落座,正隔着一张茶几下象棋。
作战室里很是安静,赵北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话了,蔡锷与张孝准也是静悄悄的下棋,至于那几名守在作战室门口的副官和参谋们,也都沉默不语。
刚才从登州空军基地拍来一封电报,根据电报上的内容,空军特遣部队已经顺利完成了对旅顺、大连的空袭任务,机群正在返航途中,据空军参谋部初步估计,此次空袭非常成功,而己方部队的损失极其轻微,至于具体的战果,还需等待侦察机返航之后对侦察照片的判读。
收到这封来自空军参谋部和空军作战部的联名电报后,赵北却并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奋,毕竟,这只是对战果的初步估计,在空军部队将侦察照片送到统帅堂之前,赵北的心其实还是悬着的。
作为穿越者,赵北非常清楚飞机是什么时候才真正主宰海洋的,“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时代似乎距离1914年还比较遥远,所以,对于空军特遣部队的战果,他是抱着非常审慎的态度看待的,能够取得辉煌胜利当然最好,即使没有取得想象中的那种决定性胜利,他也不会太过失望,毕竟,技术的门槛摆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赵北对航空业的关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航空工业与航空技术的发展,但是划时代的技术进步尚未到来。
不过,此次空军出击,确实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战术攻击,尤其让赵北有些自得的是,这次中国空军部队的空中突击不仅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空中战役,而且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空中战役,为了筹备这场空中战役,总参谋部前后总共动员了超过四百架战斗机和轰炸机,第一波攻击就使用了其中的一半兵力和兵器,和此次战役相比,当年意土战争里的那些“空中战役”就不值一提了。
另一方面,空军部队的攻击只是拉开了战争的序幕,海军潜水艇部队也将在随后发起攻击,这场旅大战役到底将取得怎样的战果,还需要等海军的电报过来。
也正是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赵北保持着那种波澜不惊的表情,空军部队的电报送来之后,他也仅仅只是“哦”了一声而已。
蔡锷和张孝准倒是比较兴奋,两人对于空军基地的电报内容深信不疑,他们不相信这种时候空军的高级军官会虚报战绩,或许对于战果的乐观估计存在,但是想必也不会比实际战果乐观得太过夸张,此战之后,列强对中国军事力量的观感肯定会大不一样,前几年列强只是认为中国在军事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列强并不认为中国有资格与日本进行一场战争,但是现在,旅顺、大连战斗表明,中国军人完全有信心有实力给予日本军事力量沉重打击,这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战略环境,毕竟,列强看重的是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你越有实力,别人就越不敢轻易招惹你,这个道理很简单。
不过既然总统对这封电报的内容表示出了令人惊讶的冷静,那么,蔡锷和张孝准倒也不好继续兴奋下去了,于是干脆继续在象棋盘上厮杀,如果说那封空军部队的电报过来之前两人下象棋还只是为了消磨时间的话,那么现在,他们下象棋的目的就是为了平和自己的情绪了,另外也顺便琢磨一下这个给报界的通讯稿该怎么措辞,虽然这是宣传干事的工作,但是他们却也不介意插一下手,毕竟,这是捷报啊,多少年了,中国人就没听见过这样的捷报,国家的军事实力需要展示,国民的精神更是需要振奋。
“报告!锦州来电!我部岫岩方向之第一军已进入出击阵地,地面战斗即将打响!”
一名参谋走进作战室,手里拿着一封电报抄稿,立正、敬礼,将电报抄稿呈给了总统。
赵北头也不抬,只是摆了摆手,说道:“回电:知道了。”
“是!”
参谋将电报抄稿搁在会议桌上,然后转身退出作战室。
张孝准急忙从沙发上站起身,走到会议桌前,拿起那封从锦州陆军参谋部拍来的电报,仔细的看了看,然后将电报交给跟过来的蔡锷。
两人都有些紧张,毕竟,这陆军作战不比空军作战,空军高高在上,速度快,飞机好,可以来个出其不意,陆军却做不到闪电般的行军速度,再加上当地的地形,所以,两人的看法基本一致,那就是,陆军的战斗将远比空军困难得多。
“总司令,是否再去电,叮嘱蓝秀豪务必加强一线兵力?”张孝准提醒道。
赵北还是摆了摆手,说道:“不必,刚才我们已经将旅顺、大连的战斗通告了蓝天蔚,他知道怎么调整兵力部署。不过依我之见,日本陆军未必会集中到旅顺、大连一带布防,因为中国不比日本,中国海军实力不足,难以发起日俄战争中那样的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所以,如果我是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我依旧会将主要陆军兵力摆在辽东半岛的北边,那么,指望集中一线兵力一举打垮日军防线是不现实的,再加上辽东半岛北部以丘陵地形为主,不利于装甲部队突击作战,所以,总参谋部必须做好陆上战斗初始阶段进展缓慢的准备。”
“陆军僵持,就让空军策应,锦州机场不是白修的。对了,空军什么时候才能将侦察照片洗出来?”
蔡锷看了眼墙上的那只挂钟,时间才八点整,按照时间来推算,现在侦察机或许刚刚在登州降落,看起来必须耐心等待。
这时,桌上的电话铃响了起来,张孝准拿起话筒,听了片刻,便将话筒压了回去,然后说道:“总司令,刚才外务部伍总长来电话,说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已随他赶到了总统府,准备向中枢正式递交宣战书,伍总长问,总司令打算在哪里接见日本公使?”
赵北这才站直了腰,背着手看了眼挂钟,琢磨了片刻,说道:“就在统帅堂会客室接见那位日本公使吧。对了,你们叫副官把那幅猛虎图挂在会客室里。”
副官端来盆凉水,赵北拿毛巾擦了把脸,差不多是一夜没合眼,那眼睛熬得通红,虽然他不在前线直接指挥作战,可是作为坐镇后方的国家元首,他要操心的事可不比前线的将领少,此次中日开战,是他就任总统之后中国的第一场对外战争,只许胜,不许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
喝了杯浓咖啡,提了提神,赵北便带着蔡锷去会客室。
等赶到会客室的时候,副官已经将那幅猛虎图挂在了会客室里,这是当年统帅堂成立之前赵北特意派副官去请徐世昌画的,这之后一直挂在他的那间一号办公室里,因此,他的那间办公室也被人称之为“虎穴”。
不多时,伍廷芳领着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赶到会客室,小幡酉吉没有废话,也没有什么礼节,直接就将那封宣战书转交民国总统。
“对于贵国不宣而战的卑劣行为,大日本帝国必将还以十分颜色!我被帝国政府授权,向贵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正式向贵国政府宣布,从现在起,大日本帝国与中华民国正式进入交战状态!同时驱逐所有在日中国外交人员,并勒令中国侨民务必在四十八小时内全部离开日本境内,不得逗留!同时,对于中国空军部队对旅顺、大连等和平地区的偷袭,大日本帝国政府保留向海牙国际和平会议提出控诉的权力!”
小幡酉吉面无表情的提出了抗议,对此,赵北当然给予了反击。
“公使先生,贵国政府的宣战书我接受了,但是贵国政府的抗议我不能接受,因为这是污蔑!中国中枢政府早在今天凌晨四点钟就已授权驻日公使向日本首相递交了我方的宣战书,所以,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在今天四点钟的时候就已经正式爆发了,这一点,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匈帝国等各国驻华公使都可以作证,所以,我国空军对日本海军的袭击是完全符合相关国际公约的,这并不是偷袭,这是突袭!攻击发起于七点,我们给了日本政府三个小时的备战时间。至于旅顺、大连,本是我国领土,在开战时已被宣布为战区,从那时起,就已不是和平地区或者中立地区,在这一问题上,希望公使先生以及日本政府不要刻意混淆了。”
面对赵北的“狡辩”,小幡酉吉并没有进行什么争论,抬头看了眼那幅猛虎图,然后傲慢而又懊恼的转过身去,大步走出会客室,身后传来了总统先生的善意提醒。
“公使先生,别忘了,在三个小时之前,你已经被驱逐了,你还有不到七十个小时做准备离开我国境内。”
……
将气势汹汹的小幡酉吉送出统帅堂,伍廷芳急急忙忙返回统帅堂,要求再见总统。
赵北在那间总统办公室接见了这位古稀之年的外务总长,作陪的人依旧是蔡锷。
“总统钧见。自从我国向日本公使递交宣战书副本之后,各国驻京使节纷纷造访外务部,英国、法国、俄国公使表示,无论如何不希望看到中日陷入战争,美国也希望远东维持和平局面,只有德国、奥匈帝国支持我国立场,意大利政府则态度暧昧。现在各国驻华公使中,除德国、奥匈帝国公使之外,其他公使均愿意出面调停,而且英国公使朱尔典先生告诉我,英国政府对我国的宣战决定非常不满,英国上院召开了紧急会议,有议员表示,万一战争引起国际局势动荡,英国不排除启动《英日条约》中的某些军事义务,协助日本进行战争。”
“伍总长,你的看法呢?”赵北淡淡一笑,反问伍廷芳。
“卑职认为,既然列强愿意出面调停,未必不能一试,可是现在既然日本已经正式决定向我国开战,那么,如果不打上几场胜仗,这和局却也是无从谈起。”
伍廷芳倒是机灵,马上拿出说辞,其实他还是从日本公使那里听说旅顺、大连的日本舰队遭到中国空军突袭的,现在既然这仗都已经打起来了,而且瞧日本公使的架势,只怕日本舰队在空袭中吃亏不小,所以,他干脆就顺着总统的意思往下说,反正打仗是军人的事情,他这个做外交官的,只不过就是配合着中枢敲敲边鼓罢了。
“你的看法很正确,既然已经宣战,不较量一下就和谈,中枢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就这样办,中枢指挥打仗,你们外务部继续跟列强交涉,尤其是英国和美国那边,这两个国家才最不希望远东大乱,至于俄国那边,也要安抚好,不惜再给俄国一些外蒙古的利益,也不能让俄国跟日本合穿一条裤子。对了,关于对俄交涉的事情,外务部可以请驻俄公使唐绍仪出面办理,他在俄国那边已驻了几年,各方面的关系打点得比较好。”
赵北对外务部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定了调子,伍廷芳心领神会,对于总统的深谋远虑,他又一次见识到了,当初唐绍仪被罢免了外务总长的职务,并被中枢“发配”到了俄国,但是现在看来,那恐怕不是什么“发配”,有这样一个手段灵活的人物在俄国活动,或许根本用不着外务部出面就能摆平俄国那帮贪得无厌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