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章 德国来客

第1127章德国来客

透过那蒙了一层沙尘的车窗玻璃向街道上望去,可以看见鱼贯而行的军用载重卡车,而且还可以听见从天空中传来的军用飞机的发动机轰鸣声,现在的这座城市基本上已经成了一座大兵营,从伊拉克、叙利亚方向集结过来的陆军部队正在陆续通过这座城市向西开进,一些部队需要在当地休整,而已经休整完毕的部队则已踏上了新的征程,约旦河西岸就是他们的目的地,而那里的战斗也正在接近尾声。

这里就是安曼,外约旦的***中心,也是经济中心,战争刚刚过去,城里的商业气氛还没有恢复,街道上来来往往的多半都是军人,而且还是以东方面孔居多,偶尔出现那么几位相貌接近当地人的军人,却也都是来自中亚地区的辅助部队军人,他们也归“亚细亚解放阵线”领导,但是实际上,指挥他们作战的是中国国防军中东战区司令部。

坐在轿车里,施肇基有些感慨,以前他也来过安曼,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很模糊,唯一记忆深刻的就是在当地的那些饭店、旅馆出入的英***官和英国士兵,虽然外约旦被英国宣布为“***主权”国家,但是实际上,英国在这里驻扎了相当多的部队,而且自从中英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更是加强了对当地的军事控制,直到中国陆军扫荡过来,那些英国驻军才一溜烟的逃去了巴勒斯坦和埃及,当地的阿拉伯人,无论是王公还是平民,都对这种局面感到困惑,一位逃到土耳其躲避战乱的当地部落首领曾询问过施肇基,中国以后会不会也在安曼驻军呢?

施肇基当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告诉那位酋长,中***队是解放者,不是殖民者,与英***队是两个概念,之所以这么摸棱两可的回答,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施肇基也不太清楚中枢政府到底会怎么安排战后的中东驻军问题,作为一个大国,一个准备逐鹿世界的大国,中国不可能不在中东这种敏感地区驻扎重兵,这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也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盟友,所以,中国中枢政府肯定会在中东地区驻扎军队,设立军事基地,但是到底会不会在外约旦驻军?这个问题,却不是施肇基能够回答的了,不过,既然现在来到了安曼,即将面见总统,那么,不妨就问一问总统的意见,至少心里有个底,以后再跟当地酋长打交道的时候就可以准确的选择措辞。

从海法一路坐飞机飞到安曼,这距离虽然不算太远,可是也不算近,施肇基不太喜欢坐那种“鹬”式联络机,那是给军官坐的,不是给外交官坐的,平时施肇基坐飞机,那都是坐得旅客机,平稳舒适,不像联络机这么颠簸,而且发动机的噪音让人无法忍受,直到现在,下了飞机已经有几分钟了,施肇基的耳朵里还在“嗡嗡”的响,而且这辆轿车也颠簸得厉害,这让他想起了飞机上的感觉,这安曼的公路原本还是不错的,可是最近几天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却将这条连接安曼与巴勒斯坦地区的公路给彻底变了个样,想不颠都不行。

这么感慨着国力的巨大变化,很快,施肇基发现轿车停了下来,再向车窗外头望去,已可以看见岗哨,总统行辕就在前头,轿车正在接受哨兵的检查,施肇基也不得不出示了他的证件,然后,才被哨兵放行,跟着一辆前导车进了总统行辕。

总统行辕设在当地一家进出口商的豪宅里,附带着一座很漂亮的花园,而此刻,中国总统先生正在那座花园里接见一位外国客人,按说这种情况之下,施肇基应该耐心的等上片刻的,但是让他奇怪的是,他一赶到,总统就叫他过去见见那位外国客人。

等施肇基走进花园,在欧式风格很浓的草坪上见到那位正与总统先生亲切交谈的外国客人时,才明白为什么总统要叫他过来,因为这个外国客人是施肇基的老熟人,正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副元首鲁道夫.赫斯,他是坐飞机由东南欧、土耳其转道赶到安曼的,按照与中方协商好的访问计划,他本来打算去***,但是飞机到土耳其之后,才得到德国政府通知,得知赵北不在***,而在安曼,于是就立即追了过来。

这个鲁道夫.赫斯可不是寻常的德国政客,他实际上是纳粹德国的第三号人物,按照纳粹党的安排,他是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人之一,***次序仅次于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是希特勒最早的追随者之一,也是希特勒最信任的亲信之一。

当年在柏林担任驻德大使的时候,施肇基就与赫斯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施肇基是奉了中枢命令,而赫斯是否也是因为奉了德国政府的命令却不太好说,因为根据施肇基的判断,这个鲁道夫.赫斯的精神好象有些问题,一些常人不会去琢磨的事情他往往会非常认真、非常严肃的去琢磨,直至将想法付诸行动,在施肇基看来,这个人要么是个疯子,要么是个敢想敢干的实干主义者,这种人的行为很难以常理猜度,很难说他与施肇基接近是否真的像他自己宣称的那样是为了“团结同样高等的中国人”。

看到施肇基出现,赫斯也有些惊讶,很快就站起身,主动向施肇基打招呼,并热情的邀请施肇基加入他与中国总统先生正在进行的这场谈话,而谈话的议题也是让施肇基有些惊讶的,因为赫斯先生的提议是,德国、英国、中国签订一份同盟条约,德国、中国承认英国对埃及、苏丹等非洲殖民地的占领,而英国则承认德国、中国分别在欧洲、亚洲的“行动***”,根据赫斯的介绍,这个提议是他在飞机上琢磨出来的,倒不是德国政府的意思。

说句实话,施肇基对赫斯的这个提议非常的不以为然,不过总统先生显然不这么看,而是饶有兴味的请这位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副元首阁下继续滔滔不绝的发表他的高见。

既然总统不反对,那么施肇基也只能硬着头皮听下去,虽然他也坚持认为,赫斯的这个建议根本就不可行,英国政府不可能接受他的这个建议的,这不是英国的首相或者是政府可以决定的,这取决于英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如果失去了欧洲,英国就什么也不是了,保留非洲殖民地又有多大的意义呢?而现在,英国国内民众情绪高涨,即使迫于选民的压力,英国政府恐怕也会将战争继续下去,何况还有一个美国站在英国身后呢。

施肇基当然不太清楚英国外交大臣已经通过土耳其政府向中国方面转达了停战的意思,所以他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赵北现在对赫斯的这个提议如此感兴趣了。

不过感兴趣归感兴趣,赵北可从来也不打算跟纳粹结盟,纳粹德国只是他手里的一颗棋子,随时都可以牺牲的棋子,赵北真正感兴趣的其实是赫斯这个人。

鲁道夫.赫斯可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他的出名倒不是这个德国副元首的身份,而是一次著名的“迷航”事件,那是在“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方按照元首希特勒的命令制订了一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方案”,准备进攻苏联,但是当时,对英国的战争尚未结束,德国有可能两线作战,对此局面,赫斯非常担忧,他反对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之前入侵苏联,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接受,当时的情况是,德国如果不立即入侵苏联,就无法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而德国的国力和战略物资储备也支撑不起长期战争,所以,希特勒坚持立即发起“巴巴罗萨”行动。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赫斯意识到,如果不能尽快结束对英国的战争的话,德国将输掉这场战争,所以,他决定代表纳粹德国主动去与英国政府磋商停战问题,而他的这个决定却没有告诉任何人,希特勒不知道,赫斯的家人也不知道,知道这个行动计划的只有赫斯自己,而为了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赫斯也进行了准备,由于他会驾驶飞机,因此他想办法以练习飞行的名义弄到了一架军用飞机,并对其进行了改装,以增加航程,然后,在留下一封给希特勒的私人信件之后,就驾驶飞机离开了德国,直飞英国,并在一座英国兵营附近跳伞着陆,然后就被一名农夫发现,并被农夫送进了英国兵营,没费多少周折,赫斯就见到了他想见的人,英国的汉密尔敦公爵,并将他的来意告诉了公爵,随后,英国政府就知道了赫斯在英国降落的消息。

得知赫斯私自去英国进行“和谈”,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非常恼火,但是木已成舟,他也想看看英国政府的反应,但是出乎希特勒预料的是,英国政府对赫斯的抵达表现得非常低调,只是承认了赫斯被捕的消息,但是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赫斯与英国政府的谈话内容,事实已经很清楚了,英国不会与德国媾和,于是,希特勒立即下令开动德国的宣传机器,声称,赫斯副元首因为“神经错乱”驾驶飞机“迷航”英国,他去英国完全是意外,没有任何***目的。

于是,鲁道夫.赫斯的“使命感”使他成为了世界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一名战俘,而赵北作为一名伪军事迷,对于这个人的经历也是有所了解,也正因此,他对此人非常感兴趣,想弄明白他是否真是“神经错乱”。

很难说鲁道夫.赫斯是不是疯子,他的言谈举止都没有神经错乱的迹象,分析起来有条有理,虽然或多或少有些激动,但是可以看出,他的智商与正常人没有多大区别,不过就是想象力太丰富了些,而且似乎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他认为他是德国人民的救星。

看到赫斯的表现,赵北突然联想到了他自己,他也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但是他与赫斯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够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赫斯只能掌握住他头脑中的想象,而正是这种区别造成了“神经错乱”与“亚洲英雄”之间的强烈反差。

确实,现在的亚洲各国***已普遍承认,赵北就是全亚洲的英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