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归玩笑,吃饭归吃饭,但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事情的话,这些都要往后站站了。
一进入船舱后面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林校长跟张院长就迫不及待的问起了半潜船的事情来了。
“我当时什么事情呢,就为这个你们两位这么大的年纪从京城跑到这里来,还晕船,等的迫不及待了,真是的,这事我回京城再给你们解释不就行了吗?”
等到两位告诉了他们此行的目的时,他才知道今天一大早见到梁专家的时候说的到时候就知道的原因了,就这还保密个啥。
“你说的倒是轻巧,但我们可不行啊,因为这个,昨天晚上我把电话都打到中华造船厂去了,就是询问着一种船的事情,结果啊,不但是我,包括你们张院长以及造船厂的工程师都是一晚上睡不着觉呢,心里老觉得是个事,这不一大早我们就往这边来了,你是不知道,咱们国内的造船业现在是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要想尽办法搞研发,既然现在有一种新型的船种出现,那我们能不急吗?”
听了林校长的话,王洛陷入沉思,久久不能释怀,是啊,华夏的造船业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后世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现阶段的造船情况,只是一味的盯着军舰来看,但民用上知之甚少。
这么说吧,在1960年4月15日,我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在江南造船厂下水。
1968年1月8日,“东风”号宣告建成。
万吨级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拿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动物——非洲象来举个例子。非洲象中的“吉尼斯记录”重达13.5吨,而东风号可以装下800头。
东风号可以从上海出发沿途不加燃料,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直达英国伦敦,被誉为“华夏十大名船”之首,友情提示:东风号远洋船是从事远洋运输的货船,不是载人的客运轮船哦。
历史课上,我们都学过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了解过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古代华夏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但是在建国初期,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船舶工业基础却十分薄弱。其中的原因,大家应该都略知一二。比如数百年的闭关锁国,西方的工业革命等等。
上世纪50年代,随着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完成,造船工业开始发展,我国成功研制了5000吨级的沿海散货船。但是,这并不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那时欧美国家的万吨轮早已经不计其数。想要赶超世界,创造属于我们咱们自己的骄傲,那就需要自主研制更大吨位的轮船。于是,在1958年,自行设计、制造万吨级远洋船,被列为《华夏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1958年,相信大家对这个年份并不陌生。那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速度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仅仅3个半月的时间,东风号的施工设计图纸就被完成了。东风号的主设计师之一,许学彦院士回忆到,当初为了按要求缩短设计的时间,设计人员每天工作十五六小时是家常便饭,他自己更是没日没夜地干,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那个年代可没有先进的软件,图纸都是设计人员一笔一笔亲手画出来的,他们的艰辛可想而知。
所谓万事开头难,东风号作为华夏第一艘自主研发,制作的万吨级远洋船,它的生产过程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比如,刚开工的时候就遇到了放样楼长不够,没办法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放样的问题。放样是船体建造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根据设计图纸将船体线条和结构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根据图纸,造一个巨大的船体模型,以后实船就会依据这个模型来制作。
为什么非要做一个这样的模型,直接根据图纸做不就好了?相信大家应该会有这样的疑惑。实际上,在设计图纸的时候,由于图纸空间的限制,通常会采用1:50或者1:100的比例。这样就导致在纸上看起来很光滑的线条,放大很多倍之后就可能有误差,导致造出来的船体外形不那么光顺,不利于航行。有了这个巨型模型之后,就可以直观地看出哪些地方要修改,也可以为后面的工作作参考。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
为了解决场地不够大的问题,放样工人将样船缩小了3\/4,并且用多线性活络样板替代了单用样板。
简单地说就是原本一些船体连接的位置是单一不能变动的,而现在用活络样板就有了调整变动的余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动位置和角度。
最后,工人们仅仅用了12天就完成了放样下料任务。当年参与建造万吨轮的技术员,蔡德福和孙光回忆道:“那时候,工人们苦一点累一点都不怕,怕就怕没活干,最怕就是赶不上进度。”不得不说,老一辈的吃苦、奉献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
东风”号是一个大协作的产物,整个建造过程中有很多的自主创新研发。在东风号的诸多“第一”中,有两个最值得一提的“第一”。
船舶的“心脏”——华夏第一台8820匹船用低速重型柴油机。从宣布建造万吨轮开始,一机部九局产品设计四室、沪东造船厂、魔都船舶修造厂、魔都交通大学、新中动力机厂就开始合作设计8820匹柴油机。设计完成之后沪东造船厂、魔都船舶修造厂和新中动力厂同时投入生产。最后,沪东造船厂进行了试制。
虽然大家齐心合力一起研制,但是在试制和性能调试阶段,遇到了重重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专家们又多次进行了探讨和修改。最终,在1965年 6月,8820匹柴油机及所属辅机和设备的性能评估通过。8820匹船用低速重型柴油机的成功研制也填补了我国船用柴油机的空白。
船舶必不可少的精密导航设备——华夏第一套船用电罗经。虽然我国在试制电罗经上有一些经验,但是制作万吨轮的电罗经还是第一次。而且万吨轮的电罗经产品零部件多达一万八千多件,精密度要求十分高,制造难度非常大。
技术人员们从收集整理资料,制作图纸开始,不停地摸索,反复地实验。在无数次失败尝试之后,试制取得了成功。
东风号成功研制之后,我国开始批量建造万吨级远洋船。“阳”字号、“风”字号等几十艘船相继问世,造船业快速发展。如今建造万吨级轮船似乎已经成了小儿科,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现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