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何夕的大工程

第五十章何夕的大工程

他们已经很自觉地将自己与身后人融为一体,只是此刻有人告诉他们,你们这是独立的人。与身后的人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身后人即便犯谋逆大罪,也与你们没有关系。

这对他们的三观冲击是巨大的。

此刻,无数人都在想看看,新编大明律里面到底写了什么?

在此之前,并没有人在意这个。

最少这些人根本不在于朝廷颁布了什么法令。

何夕当初制定法令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过这些人的利益,甚至新大明律,即便不全,也是为了推行资本主义而拟定的。其中有很多东西,对这些人有利。只是他们并不知道,甚至没有感觉而已。

此刻让他们有感觉,有自觉,就已经不错了。

至于其他的,就要慢慢来了。

何夕说道:朝廷秉承宽大为怀,从运河南下经商,自然不行了。但是通过天津,营口出海,只要缴纳赋税,来去自如。不做限制。一切如常。

何夕说到这里,下面的气氛明显松弛了很多。

忽然有一个人说道:大人,那银行之中的钱?

何夕说道:朝廷控制的地方,银行一律正常,不过,南北异地,却不行了。南边存的钱,现在还不好说。

如此一来,何夕明显感受到下面一阵阵呼气声,下面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当然了,何夕话里藏着话的。一来,何夕大规模印钱已经开始准备了。毕竟,这一战赢了。什么都好说,如果不能赢,钞票这个财政工具,何夕也没有想过留给南边。

其次,看似一切正常的。但是实际上,南北巨额纸钞流动,已经中断了。

已经习惯银行存取了,他们就是想装一船钞票,天津海关能放行才行。

当然了,也就是现在的。何夕对资本外流,还卡一点,等大规模印钞开始,何夕巴不得他们多跑出一点,让整个大明都来承受印钞损失,何夕在财政上活动余量就更大了。

不过,何夕知道,单单这样的政策,是不可能完全让北京的经济恢复过来的。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

首先,洪武二十五年到而今这几年,何夕可没有闲着,努力经营北京,北京与南京的产业也越来越多,也开辟出几条商路,主要是从天津出海,往东洋,南洋的。从辽东北上,经过燕国,进入漠北往西域的。同样从北京入漠南一路入西域的。自然少不了,北京对南方的冲击。

北京作为北方的物资散集地,最大的牲***易市场,粮食交易市场。再加上工业中心,羊毛纺织,棉布纺织中心,特别是后者,辽东与北京天津,一起成为了北方纺织中心。

主要是以羊毛毯,棉布,柞蚕丝绸,麻布为主。

这也是南北矛盾越发激化的原因。

北方布,当然大部分海外销售。但是就大明已知世界来说,海外市场还是小的。对于北京来说。最大的市场,就是大明南方市场,辽东,天津,等地的食盐,已经严重冲击了两淮的官盐了。而北方布匹也严重冲击了南方小农经济。

特别是江南地区的经济。

须知,江南重赋,江南四府承担了大明田赋的十分之一以上的赋税,虽然江南土地肥沃,但是单单靠土地,根本不行,一般来说,男耕女织,织布出来卖,以供应家庭开支,而田里的收成,交过赋税之后,也就只剩口粮了。甚至今后演变成了,整个江南大多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反而从长江上游买粮食缴纳赋税。

于是,当江南土布市场地位动摇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也就是而今是洪武年间,朱元璋多

次均平土地,清丈田亩,百姓负担并不高,百姓尚且能够承受。但是士绅们却承受不住了。

无他,百姓能承受的,都是自耕农,士绅下面的土地是佃户。也就是佃户承担国家赋税之后,也要承担地主的田租,然后又要面对布匹不值钱的状况。

再加上,本来就由很多佃户,见当地活不下去,去海外,还有南京,等大地方讨生活。

毕竟黄子澄在少府做的固然不如北方轰轰烈烈,但也并不是什么也没有做的。

这种压力传递到政治上,迫使士大夫们有一个共识,就是用激烈的手段来处置朱雄英。这是朱元璋没有让朱雄英在南京的另外一个原因。否则,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停棺相攻的局面。

而朱雄英分明是嫡长子,朱雄英这里也有监国诏书,而朱允炆那里什么都没有,还有很多嫌疑。但是大明士大夫们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发声,其实就代表了一些倾向。

南方已经逼急了。

也就是说,就南方士大夫们来说,他们巴不得一下子与北方断绝所有贸易。但是何夕却不想,作为贸易上有优势的一方,怎么能放弃自己有利的武器。

不仅仅要用,更要大用特用。

只是何夕也知道,南北并立的影响太大了。何夕想要回复到战前,几乎不可能的。甚至,海上战事,大明海外最重要的市场,也就是南洋市场,也很有可能失去了。

这种情况下,何夕必须出手了。

何夕说道:今日我来此,还有一件事情要说,北京到营口的铁路需要修建,还是如之前一样,招标。今日让张助教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铁路是什么?

张助教自然就是张宗德了。

而助教是官职,国子监七品官,与后世的助教不一样了。

对于铁路,何夕早就筹备了,甚至已经完成测量了。从北京到营口,大概在一千一百余里,三十里一站,大概三十几站,因为沿途都有驿站,大部分车站都不需要怎么修建了。

蒸汽机也足以拉着火车在铁路上跑了。

毕竟,北方铁矿,煤矿之中,已经有很多地方用铁轨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因为就整个北方来说,人丁还是稀缺的,煤矿铁矿都是重体力活,用得是青壮劳动力,如果不想办法革新的话,铁矿与煤矿就要用上十几万壮丁,何夕哪里有人丁分配到其他部门啊。

而轨道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发明,应用得最多。遵化与北京之间这一条实验线,也运行了很长时间,有什么毛病也都弄明白了。可以大规模建设了。

因为这个时代的铁路载重不高,铁路也很轻便,铺设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何夕估计,整条铁路。两边同时铺设,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能修建好。

而北京到营口的铁路才是一个开始。

从北京到沈阳,从沈阳到高丽。从北京南下直到济南,从北京沿着太行山东麓直接到黄河以北的铁路,都在何夕的规划之中,无非是谁先谁后而已。

之所以,大规模修建铁路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维持北京的工业规模,甚至扩大北京的工业规模,用于军事。

第二,就是铁路在军事上的运用了。

古代大战之中,需要人数最多的并不是战兵,而是后面运输辎重的人。很多大战,战兵不超过十万,但是动员百姓转运,何止百万之众。而北京辖内的人数太少了。

极限征兵,也不会有多少人的。

顶多百万之众。

百万之众看似很多,但是在未来的战场之上,何夕觉得未必够用。这里面有种种原因,最大的原因,何夕觉得是战争方

式的改变,也就是火器时代的到来。让战争与之前不一样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