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土法青霉素

第二十章

土法青霉素

“这就是天宁寺?”安庆公主在天宁寺前。毛骧带着锦衣卫将天宁寺围了数重。

元末明初的战乱,对遍地的佛寺,也是一种摧残。

天宁寺也不例外。

而今的天宁寺破烂不堪。满目都是荒草丛生。寺庙之中,只有大小僧人十几人。数名老僧,还有一些小沙弥。

毛骧说道:“常州应该没有第二个天宁寺。”

安庆公主一甩裙摆,立即有人将一把交椅抬上来,安庆公主在大雄宝殿之前安坐。十几个僧人被带了过来。

安庆公主说道:“你们谁是方丈?”

一个老僧说道:“贫僧方觉,乃是天宁寺的主持,不知道公主殿下大驾光临,有何贵干?”

安庆公主说道:“寻药。”

这老僧小心翼翼,带着疑惑地说道:“寻药?”

安庆公主身体微微前倾,说道:“对寻药。你们这里有没有一种主治发热,因为是什么东西发霉,长出绿毛所形成的药物?”

老僧方觉说道:“公主殿下,寺中的确有一味药,只是效力如何,我等也不是太清楚的。”

安庆公主说道:“那就拿出来吧。”

老僧方觉带着几个小沙弥下去了,片刻之后,老僧方觉带着一个拳头大的小坛子,呈给安庆公主。

安庆公主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一坛子不知道什么样的汁水,闻着有一股霉味。让安庆公主对于灵丹妙药的期望,全部破灭了。不过,她还是相信自己的夫婿的。

数日之后,这坛子陈芥菜卤,就出现在乾清宫之中。

老僧方觉在朱元璋面前侃侃而谈,说道:“寺中古老相传,此物名为陈芥菜卤,先收集大量的芥菜,用许多个大陶缸盛放起来。将盛缸日夜暴露在露天下,并注意防雨水。经过日晒夜露,芥菜发生了霉变,直至长出三四寸长的绿色霉毛来。然后再将陶缸密封埋入土里,等到十年之后开缸。此时,缸内的芥菜已经完全化成水,埋藏前长长的霉毛也不见了,就成为而今的样子。”

“在太平盛世之时,这东西寺庙之中,也是常有的。只是,天下初定,而今院里能用的,也不过数坛而已。”

朱元璋说道:“徐正。”

徐正立即上前,说道:“奴婢在。”

朱元璋说道:“在南京城外找一处风水宝地。令营造一座药师佛寺。方大师,”

方觉说道:“老僧在。”

朱元璋说道:“这座药师佛寺,就令大师主持了。还请大师慈悲为怀,此等灵药,还要多制才好。”

方觉已经被欢喜冲昏了头脑,区区一个秘方,换南京城外一座寺庙。实在是太划算了。

方觉双手合十,说道:“阿弥陀佛,老僧必遵陛下仁爱之心,广施医药,将陛下慈悲之意,广传天下。”

朱元璋向徐正微微示意。

徐正很有眼神请方觉下去。

一时间,乾清宫之中,只剩下朱元璋,何夕,安庆公主三个人了。

朱元璋皱眉,说道:“这东西,就是所谓的灵丹妙药?”在他看来,不过是一坛子不知道什么的液体。一点也不干净。

何夕说道:“陛下,这东西我仅仅是听说过,没有见过。陛下你可记得青霉素?”

朱元璋说道:“知道,你的那个册子里写过。”

何夕说道:“现代化的青霉素,我不知道怎么制造,即便知道怎么制造,但也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制造。不过,这种药,是土法青霉素,但是杂质很多,有很多副作用。但也许是眼前最好的办法了。”

朱元璋再次看向这坛,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东西。大声说道:“徐正。”

徐正立即从殿外,小步跑过了进来。

朱元璋说道:“你拿这个去锦衣卫,让毛骧试药。小心一些,这药分量不多。我尽快知道,这药的药效是什么?”

徐正立即说道:“是。”

朱元璋接着说道:“安庆,你去陪陪你母后,让她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

安庆公主说道:“是。”

安庆公主知道,下面的事情不是他该知道的。

朱元璋看向何夕,说道:“准备好了吗?”

何夕深吸一口气,说道:“准备好了。”

朱元璋说道:“好,摆驾文华殿。”

-------

文华殿是太子读书的地方。也是经筵所在地方。

在朱元璋带着何夕过来的时候,文华殿之中,已经有很多人了。

太子,东宫一部分文臣,礼部,翰林院等一系列人选。都在按着职位高低,分别列坐。

朱元璋一到,下面的人纷纷行礼。

朱元璋落座说道:“平身。”

下面的官员纷纷起身,朱元璋说道:“大明初定,朕令宋老夫子修《元史》,告大明之立,元运之终。奈何当时兵事急于星火,只能令十几编修,分同编纂,合而为一,其中各种疏漏,挂一漏万,朕而今思之,的确不符合朝廷颜面,贻笑万世。”

“故而,重修元史之事。朕以为可也。”

朱元璋先定了调子,接着说道:“只是该如何修,由谁修?朕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是也,朕将诸位请来,在这里商议一二,毕竟之前,元史粗陋,已经有过一次,这一次修元史,必须能垂范千秋。朕不想让后世子孙看笑话。”

“何夕。”

何夕立即起身说道:“臣在。”

朱元璋说道:“朕听人说,你在史学一道上颇有见闻,而重修元史这一件事情,也是由你先说的。今日也有你说说,你觉得这元史该怎么修?”

何夕说道:“陛下,臣以为盛世修史,所修并不仅仅是元史。辽,金,宋,三朝之史,为前元脱脱所修。其中宋史最为繁杂凌乱,也需要勘定,且臣以为,修史不仅仅为修史。而是总结前朝之教训,用于今朝。而近世数百年来,最重要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宋何以亡于异族?自从炎黄二帝以来,中华有不绝如缕之危,然正统亡于夷狄,却唯有前宋。”

“此乃惊天动地之大事。”

刘三吾一听,立即皱起眉头了。心中暗道:“真是好题目。”

不是刘三吾用最坏的心思去揣摩何夕。而是在朝廷上说话的人,弦外有音,音外有弦,一言之下,暗潮汹涌,指此说彼,指彼说此。都是基本操作了。

本来说修元史的事情,岂不应该说元亡教训?但是何夕偏偏说宋亡教训?

刘三吾认为,开国之初,元亡教训,是认认真真地总结过的。朱元璋也提出元以宽失天下,这里的宽,是指看,宽纵对下面官僚失去控制。这也是朱元璋以严治国,重典治国的理论基础。所以而今再说,要么没有新意,要么触怒皇帝。所以换为宋亡教训。

说实话,宋亡之教训,没有多少总结,即便有,也浮于表面。

元朝本身灭了那么多国家,也没有将宋当成正统。自然也不会多上心。至于将宋亡看作从炎黄以来正统之消亡,更是前所未有的观点。

而宋亡教训,必然有一条,那就是重文轻武。再有一条,理学了。

须知发展于宋代的,理学,与道学,其实都有一个名字,叫做宋学,与汉代的经学相对。

刘三吾不可不联想到这一点,这何夕明里说什么宋亡教训。根本是想将宋亡之教训,归为于理学之上,这一招,的确非常阴险狡诈。心黑得很。

刘三吾决计不能让何夕的阴谋得逞,宋门是缩头乌龟。他刘三吾不是。

只是该从何下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