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好消息

第一百八十章好消息

就韩国公来说,他投降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要保全他与他身后很多的利益。

但是何夕对降将的条件是很苛刻的。

毕竟,在何夕未来的计划之中,洪武年间的很多勋贵,今后也就是闲散贵族而已。想要拥有洪武年间的权力与影响力,想都不要想了。那是不可能的。

能投降的大将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梅殷就不说,他被长期闲置。屈居西宁弹丸之地,内心之中岂能没有想法,而且朱允炆根本没有启用他的意思,梅殷不做些什么,将来朝廷上就没有姓梅的这号人物了。

宋晟是没有办法了。看大势已去了。而宋晟还能有立功的机会。宋晟的本钱也小。有一个侯爵,已经很满足了。

李景隆是在南京新钞之中赚了大钱了。

他觉得他已经将南京朝廷给得罪狠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现在是秘籍的事情,将来未必是秘密。一旦走露风声。他可以想象,朱允炆有多恨他。为了这一点,他觉得在外比较好,将朱允炆早早搞下台比较好。

而今冯诚本质上代表了冯胜。冯胜不管是什么想法?此刻,已经被冯诚代表了。冯胜只能骂骂咧咧的为冯诚出面争取了。而且冯诚要的并不多。甚至不是宋国公的爵位也行。

本质上这一件事情,并不是很难的。

爵位传承虽然严格,但是皇帝特旨也很容易请来的。毕竟这只是宋国公的爵位传承,并不是新设立一个国公,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韩国公李祺要的就不是这样的。

他首先要保全的不仅仅是他,还有他身后相当大一部分的人政治权力。而他能该给北京朝廷的已经不错了。

即便他不献出重庆,难道北京朝廷就拿不下南京吗?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能说,大明朝廷已经没有那么多位置了。

就是梅殷本人也不大希望韩国公投降。

原因很简单。

以梅殷为首的政治势力已经形成了。或许可以成为西北派,或者说降将派。

梅殷,李景隆,宋晟,冯诚,沐春等将领,以及兰州,临洮,关中,汉中,四川,云南等地的文官。这些都是这个派系的。甚至将来河南两淮投降的人,也能归到这个派系之中。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派系在朝廷之中都会有一席之地的。

而且这个派系的顶尖力量也不算少,凉国公梅殷,曹国公李景隆,黔国公沐春,未来的宋国公冯诚。而且梅殷在未来已经确定转到文官体系之中了。横跨文武。即便不如何夕为首的新法派。但是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了。

而梅殷也确定了是这个体系的老大。

首先,梅殷是第一个投降的。李景隆,宋晟等人都是他劝降的。而沐春投降有些不情愿。冯诚这个人能力上是缺陷的。只能在军中,而军中新法改革,未来冯诚的位置也很堪忧。毕竟将来大战结束,由文转武,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梅殷与中枢的关系,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硬。

不管是与何夕的关系,还是与皇帝的关系。

但是,韩国公李祺一过来,是不会加入这个派系的。只会分裂这个派系。韩国公李祺的影响力,超过了梅殷。他过来之后,决计不可能甘于这梅殷之下的。

到时候,很多地方的降臣就未必听梅殷的话。

即便是沐春与冯诚也未必没有其他的想法。

这对梅殷是不利的。

战争还没有结束,分赃已经开始了。

不过梅殷即便不愿意,也不敢在其中动什么

手脚。他只是将他的想法转呈上面而已。

-------

北京。

在广武大捷之后,就已经确定了南巡了。

但是南巡这一件事情,也是需要时间筹备的。已经确定,一直驻守京师的第一军,终于要南下了。也必须做出一些兵力上的调配。毕竟,北京不能没有兵力驻守。

这个时候,却没有任何人愿意驻守京师。

大家都之吃肉,这是要确定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军中权力变化。未来竞争重要位置的时候,很多人都要看一下,隆武三年的时间你在哪里?

这个先打广武,后打两淮,噢,他背后是南路军。是某某侯的老部下。高看一眼。

这个先打四川,后打重庆,问问凉国公递话没有。

这个驻守京师,一看就是坐冷板凳的。那就让他继续去坐吧。

于是,谁都不想坐镇京师,嗷嗷叫的想从征。打不了前面的战事,南巡总是要有的吧。

这个安排,其实也很难的。

要各方面平衡的。

就当何夕筹备好南巡之事的时候,各种好消息一路而来。等他们座船刚刚到山东的时候,重庆的事情,也到了船上。

这一路上,朱雄英简直遮掩不住自己的欢喜。

真是好消息一路跟着跑。

特别是西南的消息。

即便关中已经打下来的。从关中到河北的道路已经打通了。但是依旧按照惯性,从西南的消息,是先从汉中到关中,到关中到河套,然后一路到北京,从北京追上来的。

朱雄英立即问何夕说道:韩国公的想法,你怎么看?

何夕也感到朱雄英的底气越来越足了。

无他,广武之战的胜利,让朱允炆的根基动摇。但是也让朱雄英有了更多的底气。

在之前,很多人都觉得北京是一个小朝廷。小朝廷之中,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甚至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权臣篡位。但是而今不一样了。北京要一统天下了。

不管这一战是谁具体执行的。谁主持的,谁功劳最大的。但是归功于上,在很多人看来,何夕虽然有功劳。但是最大的功劳还是朱雄英。

更不要说。这一战之中,朱雄英的人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西路军一脉,可以看做是朱英雄一脉的人。..

再加上军中降将一派的出现。已经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降将。朱雄英也算是正是接受了朱元璋的余荫。他的话语权只会越来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对何夕来说,他权势最大的时候,大概就是一支打仗时候。

不过,对于何夕来说。他不在乎这个,权势只是他用来做事的工具,他不可能被权势捆绑住。对于现在这个局面,他也是有预感的。只是他也要提高警惕。

现在的朱雄英与之前的已经不一样了。

何夕说道:陛下,开国只有六国公,陛下先要封几个国公啊?朝廷上国公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啊。

朱雄英听了之后,陷入沉思之中,未来的国公,已经有几个了。梅殷,叶沈,瞿能,方乘风,何夕,或许还宋晟。如果再加上从南京朝廷哪里继承来的国公,

未来的国公数量将超过十个。

这样真的好吗?

朱雄英一时间也拿不准。

朱雄英说道:那姑父的意见是?

何夕说道:陛下知道老韩国公是怎么死的吗?

一句话让朱雄英在心中否决了韩国公李祺。何夕也是懂的怎么进谗言的。

朱雄英处处以朱元璋为学习对象,朱

元璋做的事情,他岂能不知道。李善长之死,他更是清楚,李善长并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朱元璋扔进水利给冻死别的

这一件事情,他知道,韩国公一脉会不知道吗?

洪武一朝一直压着韩国公一脉的原因,他也很清楚。

这样的情况下,让韩国公一脉位居高位是一件很合适的事情吗?

自然不是。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