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撑起门面

话都说到这种地步,在场的官员们都不傻。

朱棣现在年纪已经不小了,当然想要趁着自己在位的时候把书给修出来。

这可是一位皇帝能够展示自己文治的最好证明。

而且朱高煦又是鼎力支持。

下面这些官员们心里面也很清楚。

他们反对也是瞎反对,如果言辞不注意,很有可能会因此获罪。

既然这事情已经谈到这种地步。

也就没人说话了。

可这时候最着急的就是户部了。

他们掌管着国库,哪里有些风吹草动需要他们把银子拿出来到各地赈灾救急。

杨荣听到这话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不过这时候,杨荣轻轻皱了一下眉头。

杨荣听到这话心中更加佩服。

所以他对此也是自有打算。

要知道诏书发来才多久?

他轻叹一口气,对着朱高煦拱了拱手一脸无奈的说道。

“这修书又不是一两天能够修成的,先把能做的事情做了,等到朝廷国库充盈再说其他。”

“殿下不用担心,恭贺的奏章随后便会送往前方大营!”

朱高煦当然知道现在朝廷财政是个什么情况。

“殿下请放心,要照如此办法,国库绝对支持的起,户部肯定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

看起来这个汉王心中果然是内涵锦绣。

有这一两年的时间,国库差不多也能够缓过劲来,编书也就不成问题了。

朱棣到时候肯定会大发雷霆。

此话一出,在场的官员们面面相觑。

“殿下,这修书一事既然要做就不能胡来啊,必须要给陛下一个交代才是。”

他们这边担心了半天也是瞎担心。

别的事情上糊弄一下倒是没什么问题,可这种事情代表着皇帝的文治。

于是哈哈一笑,开口说道。

什么营造,地理,手工匠户等等分门别类都要专门造科。

“这事情倒不着急,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各个行业的佼佼者全部都找来。”

要不然搞成一锅大杂烩,那就是糊弄人了。

朱棣这边圣旨来了,明面反对肯定是不行的,汉王心里面肯定清楚。

“而且此事也是父皇瞩目之事,所以我会亲自坐镇,力图又快又好将此书编成!”

“殿下的意思我明白了,简如此我现在就去找内阁之人商议此事。”

短短时间之内,这位汉王殿下就能够想出如此的对策,里外都挑不出来任何把柄!

“先把人给补充起来,让他们有地方办公才好。”

杨荣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当下就点头说道。

“留下的银两并不多,根本就不足以休书。”

朱高煦这时候则是笑眯眯的,抬手阻止道。

朱高煦听到这话就笑了起来,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免得有些人胡思乱想,把好事给办成坏事了!”

“这件事情本王自有办法,户部这方面也不用着急,花不了多少银子的。”

于是他当下佩服的说道。

既然这样这事情那是一点都不用着急了。

“父皇既然想修书,那就必须闹出动静来,比如说建一个修书馆!”

“父皇这边的圣旨还等着回复呢,所以这话一定要说清楚!”

那各行各业都要囊括其中,照此类推。

“如此一来得到的东西才是真实有效,否则这书编出来也就是废纸一堆,完全无用!”

后世在这方面是颇有经验的。

这就是在委婉的提醒朱高煦。

“虽然说之前上海县市舶司赚到了一笔钱财,可是这些钱要发往前方一部分。”

“殿下此言何意?”

像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必须要分门别类,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

“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件事情还是要有劳杨学士帮忙。”

“殿下请放心,内阁马上会招有才之士,供殿下驱使。”

“那就要先考虑一下这书要如何编辑成册!方方面面都要考虑清楚。”

等到散朝之后,杨荣留了下来。

朱棣想要编的是集天下之图书大成。

“所以就要从中选出来一些懂农事的读书人,让他们到各地走一走收集相关经验。”

既能让朱棣放心,又能依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比如说这农科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光是文采好,他也不知道这地要怎么种。”

“既然是要集天下之大成,编亘古未有之书。”

“殿下的意思是说,先把人招到京城做编书的准备工作?”

“杨学士这是有话要说?”

要是胡来,到时候出什么事情,估计他们都要背锅。

做起事情来条理分明,而且让人信服者,殊为难得。

“殿下既然这么说了,那下官也会鼎力支持此事。”

不过当着文武群臣的面,他什么话也没说。

可是夏原吉不行啊。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用最短的时间把书给修成。

如果修书这件事情真定下来了。

夏原吉一听这话,愣了一下。

“所以还想汉王殿下能够体恤互补的难处!”

别人为了自己的官帽子可以闭上嘴巴不说话。

要不然朝堂之上也不会因为此事发出争论。

朱高煦一看便笑着问道。

杨荣心里面也不由得佩服万分。

于是杨荣当下就说道。

好家伙,这位王爷真是够狡猾的!

他是内阁首辅天下群臣的领袖。

你今天敢糊弄朱棣,明天大家都要一起倒霉。

而朱高煦这时候则是想了一下,然后才说到。

“杨学士不用担心这修书那也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

更重要的就是对于下面哪些官员水平能力如何有个大致的印象。

如果没有内阁的帮忙,想要把这件事情做成,那也是非常困难的。

到时候真出什么事情拿不出银子,他们就是背锅侠了。

杨荣听到这话大受启发。

朱高煦笑眯眯的点了点头,不过还是嘱咐道。

“然后按班就步进行编纂,省时省力,而且也不耽误工夫!”

这种手段可不是谁都有的!

“杨学士先不用着急,回过头来还是先跟户部打个招呼?”

“这可是一件大事,各地的官员们在这个时候也要上书表表态。”

光这准备下来,没个一两年的功夫,想都不用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