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接管锦衣卫

洪武十七年。

大明金陵城。

胡惟庸以谋逆罪被赐死。

至此,空印案和胡惟庸案暂告一个段落,被杀之人,数以万记。

而胡惟庸案后续还将继续重启,那将是李善长等人最后的挣扎。

这两个大案,都有一个叫做锦衣卫的机构的身影,这个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置的机构,初始职能有三: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与逮捕;其三,典诏狱。

而且锦衣卫用人极为讲究,需要对人进行三代审查,有点类似于当今的政审。

所以无人能够渗透,加上它独立于司法之外,拥有直接汇报皇帝的权力,因此抓捕迅速,无人能逃。

届时,以韩国公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文官集团,以及朝堂上的死对头浙东集团,这次都一致排外,以锦衣卫扰乱司法,滥用私刑为由,强烈反对锦衣卫,纷纷上奏折请求裁撤!

开国君主朱元璋,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不打算搭理,用朱元璋都话说就是“天下都是老朱家的,俺要设一个锦衣卫你们还有意见了?莫不是心里有鬼?”

在朱元璋这里从来不存在什么‘法不责众’的说法,想当官的人多得是,砍了一批自然还有另一批,所以他本来不打算搭理文官们的抗议。

但有一个人的意见他还是要听的,此人正是太子朱标。

文官们见直接上奏折无效,于是找到了一向仁慈宽厚的太子。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深感哀痛,嗜杀成性,只有太子朱标能够进行规劝,他对于这个接班人心里是十分满意的。

开国君主尚武,二代君主以文,几乎已经是历史惯例,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也是这样考虑的。

私下里,两人都是以父子相称,只有这个时候朱元璋才从开国君主的身份中抽出来,变成了那个话着家常的老父亲。

朱标也几次三番规劝,说锦衣卫这个机构太不人道了,希望父皇裁除。

朱元璋则是拿来一把有刺的荆条,说:“太子,咱不过是帮你拔一拔上面的刺,将来你才握得住!”

朱标一听就明白了朱元璋这个话的含义,于是跪在朱元璋面前,流着泪,手握荆条,说道:“爹,儿子握得住!”

朱元璋沉默了!

静静地看着朱标,良久明白了过来。

他知道太子和他是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于是,朱元璋下令赐死了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毛穰,并重新设置司法机构职责。

称‘三法司!’

起初,凡有疑狱则四辅官封驳。后罢四辅官,疑狱归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称三法司。

于是,朱元璋“命天下诸司刑狱,皆属刑部、都察院详议平允,又送大理寺审覆,然后奏决。

此举算是答复了太子朱标和百官,但朱元璋心里对权力的欲望太强,三法司这种模式,中间会经手许多官员,这对于他来说是不放心的。

因为锦衣卫办案效率的确很高,朱元璋只是闲置,一直没有正式裁除,于是几个月后他又想起了锦衣卫。

但又没有合适的人选,直到一日,十二子湘王朱柏,求见!

武英殿内。

朱元璋身穿龙袍,头戴龙冠,坐在案几之后,正在仔仔细细地批改着案前的奏折。

对于劳模皇帝来说,这是常事。

朱柏原是一名文科生,不曾想熬夜看书突然眼前一黑,等到再次醒来,他就来到了明朝,更奇的是他穿越成了朱元璋的十二子,也叫朱柏。

经过几天的熟悉,以及记忆融合,现在的朱柏是一个有着明朝几百年后记忆的先进者。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对于穿越已经能够完全接受了。

不过,他对于朱柏了解的并不多,朱元璋26个儿子,朱柏不能算佼佼者,但却拥有大明朝的血性!

史书记载,当建文帝的削藩大军,来到湘王府时,只看到一片熊熊大火。

朱柏拉着王妃,端坐中堂,对着大军说道:“吾乃太祖高皇帝血胤,岂能受辱于仓徒!”

接着自焚而亡。

朱柏自幼聪慧,好学问,书法尤佳,臂力过人有豪侠之概并多次伐蛮,如此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却被逼的自焚,的确可惜。

此次穿越而来,这种事情将不会再发生,从时间来看,明年就将就藩荆州府,到那时远离京城,虽然可以做几年逍遥王爷,但最后却要任人宰割。

从历史来看,建文帝削藩太急逼得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被打败,但朱棣上台之后,一样也会削藩!

所以就藩绝不是一条好的出路,其实在藩地虽然是王爷,但也会受到地方官的监视,要想做些什么不法事,还是很冒险的。

也就是说就藩去了,大概率只能等着被削,朱棣的成功实在很偶然的。

燕王朱棣能够靖难成功,一则是自己有智慧,另外就是监视他的那几个人太菜了。就算这样朱棣还装疯了几年呢!

朱柏知道自己必须要改变一下,而且时间挺急,就藩了就没有机会了。

他打算在锦衣卫身上做点文章,锦衣卫这个机构职能特殊,权利很大,运用的好,发展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历史的走向朱柏是清楚的,他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就藩可以,但藩地上必须有绝对的实力,能够自保的能力,如果一切顺利,最好在朱棣和朱允炆斗得鱼死网破的时候,自己能够起身做主。

这一切就从锦衣卫这个起点开始。

目前锦衣卫并没有正式宣布裁除,只是处于闲置状态,而三法司却在这个期间,大势发展很快就将取而代之。

朱元璋目前没有动锦衣卫,是因为他明白锦衣卫是一把刀,这把刀可以为太子朱标清除障碍,虽然朱标不领情,但他朱元璋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家之长。

为自己后代考虑也是理所应当的。

朱柏看清了这一切,他要自告奋勇来当这个执刀人。

他来到了武英殿中间站定,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免了吧!”

朱元璋没有抬头看朱柏,而是继续翻看着奏折,继续说道:“最近学习怎么样了?”

“回父皇,一切顺利!”

“好好,你四哥去北平了,听太子说,他让老四教你,朕想听听你的想法,明年你就去藩地了,这一年你是去北平找老四,还是留在京城大本堂继续读书呢?”

“父皇,儿臣想留在京城做点事。”

朱元璋停下笔,看了看还有些稚嫩的朱柏,笑道:“好啊,老十二也长大了,那就跟着太子学学吧!”

朱柏听出此话明显还有商量的余地,连忙跪下说道。

“父皇,儿臣想到锦衣卫去学办案。”

朱柏这样一说,朱元璋突然脸色一变,怒道:“放肆,你知道锦衣卫是什么地方吗?”

朱柏虽然年纪轻,对于天子一怒,却并没有别人那般恐惧。

他知道朱元璋护犊子可是出了名的。

朱柏接着说道:“父皇,现在锦衣卫已成鸡肋,儿臣如果去接任指挥使,百官会因为我年龄小不会太忌惮,但却可以保下这个机构,作为敲山震虎用,儿臣也可以历练历练!”

朱元璋态度缓和了许多,对朱柏的变化有些吃惊也有些高兴。

他本来就正愁人选,老十二既然有意,正好!

现在锦衣卫的确名存实亡,一个年少的亲王去接任正好稳定军心,明年老十二就将就藩,这一年时间过渡,百官必然无话可说,也就慢慢地接受了锦衣卫。

老十二心智未熟就当去历练一下,想也闹不出多大动静来。

锦衣卫现在正是风口浪尖,俺留有大用,如此甚好!

朱元璋比起朱柏有更深远的打算,说道:“来人啊,拟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