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消散了7月的暑意,也让关中陷入了泥泞与萧瑟之中。
傍晚,处理完一天的政务后,有些疲惫的周厉王脸色怅然的望着窗外的大雨,心中如五味杂陈一般,计较着自己的得失利弊。
一举拿下畿内诸侯,进行的很顺利,调防边诸侯拿下这些诸侯的封国,进行的也很顺利,半个月内,关中十数个畿内的封国便已尽数被破,且大都是不战而降。
这就意味着在这场动乱后,关中的农业不会遭受太大的破坏。
能够尽最大限度的保存王畿元气,这对于周厉王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但接下来,各方利益纠纷带来的麻烦就纷至沓来了。
首先,要处理的便是现在关中的驻军问题。
眼下,除了京城的3000虎贲军之外,自己手上能够勉强信用的,也就只有那5000刚刚招编过来的甲士,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调动京城中的国人,若是往好了想的话,周厉王现在其实至少可以随时调动超过15,000名甲士,这股力量本来足够让周天子安心了。
但问题是,现在京城中贵族、国人都流言四起,在周厉王设计将诸侯一举拿下的之事公布后,京中国人一片哗然,对此纷纷表示了不耻。
有不少贵族大夫都上书,请求周厉王能够宽恕那10数个诸侯,理由倒也很充足:tiqi.org 草莓小说网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骨肉相附,人情所愿。同宗共祖,血缘情深。我大周以礼治天下,天子当孝友于兄弟。
况我大周先祖分封诸侯,以为天子羽翼,拱卫四方。纵然诸侯有不齿之处,天子亦不可同室操戈,自断枝叶,做亲者恨,仇者快之事!……”
总而言之,这些贵族强烈要求周厉王,无论之前这些诸侯到底犯了什么事,周厉王身为王族族长,都应该以包容、宽容仁爱的姿态来教育这些同族之人。
当然,周厉王对于贵族的这种表态倒也不以为怪,毕竟先不说这些诸侯和京中多少贵族都有私下交往,若自己真的要从重处置,拔出萝卜带出,鬼知道会牵扯多少人。
(千万不要以为,中央的官员就永远和皇帝一条心,哪怕是在面对地方挑战的时候。
后来西汉七国之乱时,在长安城里上蹿下跳,给吴楚叛军说好话的也不在少数。如袁盎这些曾经与吴王交好的大臣,更是一力撺掇汉景帝,干掉了力主削藩,维护中央权威的晁错,好安抚已经起兵叛乱的诸王。
笑死,根本没用。
当从前线回到长安禀报战况的李广见汉景帝的时候,就对景帝处死晁错之事,直言不讳道:“陛下您这么做,以后谁还敢效忠朝廷啊?“
李广一个武将都看得清清楚楚,你说朝中那些大臣们难道都是白痴吗?
他们不是蠢,他们是单纯的坏!
后来汉武帝时,淮南王心怀叵测,当时担任大汉丞相,同时也是汉武帝亲舅舅的田蚡,竟然私下里与淮南王不清不楚,关系极为暧昧。着实堪称吃里扒外的典型案例了。)
不过,周厉王对于这些异议心中虽然也有不快,却也并未太多的压制,因为周厉王其实本身也没打算一次性真的把十几位诸侯送上断头台,这样的影响太过恶劣了,哪怕他不在乎军中的贵族,也要考虑此举会引发整个诸侯阶层的集体强烈反弹!(一次性干掉十几个诸侯,你让其他诸侯该怎么想?以后谁还敢去京城?)
哪怕是,支持自己这一次清理畿内诸侯行动的那些边防诸侯,也一定会反对的。
诸侯之间虽然也有矛盾,比如说驻边的诸侯,这一次之所以义无反顾的站在天子这一边,是因为畿内诸侯太过分了!
分封制下大多数诸侯都是自负盈亏,但是负责驻守关中四出,为王畿提供保障的诸侯们,在碰到危险时,畿内诸侯也是有义务应该支援他们的。
可是王畿内这些王八蛋们,完全不理会这些在边疆吹风吃土的穷哥们,一个个的只想着捞好处,不愿意出钱。
以往大家还能过得去也就算了,可是偏偏这几年北边和西边的戎狄人疯了一样的向南迁,关中边境的诸侯杀人杀的刀都卷了,可还是没能杀光。
仅凭各自国内的那点积蓄,眼瞅着就要玩完了,这个时候,走投无路边境的诸侯,只能红着眼向王畿内的诸侯大喊一声:
“看在大周的份上,拉兄弟一把!拉兄弟一把!”
但可惜的是,周厉王倒是砸锅卖铁的想办法往边境输粮,可是王畿内的诸侯不仅不配合。甚至还想借机,把唯一能够向边疆输血的国库也榨了个精光!
太欺负人了!爷在边疆拼死拼活的保你们太平!结果你们在背后扣爷的军饷?!
正是出于对畿内诸侯的深切不满,以及实在不容乐观的边防形式,所以以毛公、东、西二虢公,乃至豳公为代表的四大边防诸侯,才会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天子这边,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搞了这次雷霆行动。
但也就是如此了,这些边防诸侯们哪怕对于畿内这些王八蛋诸侯再不满,可是在清理畿内诸侯时,他们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粮食、布匹)。
现在,这些暂时缓解了国内财政崩溃困难后的边防诸侯,再面对这些已经成了没毛凤凰的同类时,就该物伤其类了。
说到底,这些诸侯都是同一阶级的兄弟,还多少带点血亲,除非是你死我活,否则一般都不会下死手的。
要是周厉王真的打算从严治理,这十几个诸侯,估摸着这些边防诸侯就该不乐意了。
没办法,现在他们的屁股已经变了,脑袋的思想自然也要变化。(之前边防诸侯看王畿诸侯是喝兵血的混蛋,但等到自己吃饱之后,再看畿内诸侯,就又是有毛病,但还是血亲的兄弟了。)
而除了朝堂上,贵族们对自己的不满,京城中,国人对于周厉王的风评也很不好: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肴既时。
岂伊异人?兄弟具来。
茑与女萝,施于松上。
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
有頍者弁,实维在首。尔酒既旨,尔肴既阜。岂伊异人?兄弟甥舅。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
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京城中的国人们,借着这首咏唱兄弟相和,宴会相乐的诗,讽刺周厉王身为王族族长却对自己的同族手足,做此有违道义之事。(同些诸侯入京朝拜,身为天子,本应当大摆宴席,与这些诸侯们把酒言欢,而不是让他们去吃牢饭。)
当然了,虽然社会舆论都想逼着周厉王,最好能够无罪释放这些诸侯。
但身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周厉王是绝对不肯做这样放虎归山的傻事。
笑话,把这些诸侯完好无损的放过去,把他们的土地还给他们,不是继续给自己找麻烦吗?甚至吃过这次亏后,再想要钓上这群上过当的鱼,那就真难如登天了!
可是老这么把这些诸侯关着,也着实不是个事,必须要尽快拿出一个章程来,既能够平息社会舆论,显示自己的宽容,将自己设伏生气,诸侯的恶劣事件影响降到最低,又能够保证此事后自己能够对王畿进行全面的掌控,至少不能再有给自己跳反的刺头。
现在,怎么处理这些诸侯已经成为了周厉王的一个麻烦。
而更让周厉王内心感到担忧的则率军而来的关外诸侯,尤其是申、豳二国,会不会在得到了足够的粮食后,乖乖的退出关中。
正当周厉王黯然伤神时,孟子轻手轻脚的来到了周厉王的身后,恭敬行礼后,轻声唤道:“启禀天子,太子来了。”
“静儿来了,宣他进来吧”,周厉王轻叹了一口气后打起了精神,准备迎接自己这个许久未见的儿子。
在基本控制了关中京城的局势后,周厉王便立刻召回了太子,至于原因,除了借助太子稳定局势外,也是想要靠着姬静,尽可能地安抚申国与东虢公(姬白)。
“儿臣,参见父王。”姬静稚嫩的声音传来,让周厉王愁苦了多时的脸上露出了几分笑容。
周厉王难得和蔼的挥手,将姬静招到了自己的身旁,伸出手来轻轻的抚摸着姬静的小脑袋,和声问道:
〝可见过你外公了?如何,你外公此次立下大功,可还有什么需要的?”
果然啊,对于周厉王这看似温情默默,但却充满了功利性的问候,姬静只能一板一眼的回道:
“禀父王,儿臣已拜见过外公了,外公对于父王这次的赏赐很满意,只是外公担心西北边疆戎人可能随时犯境。
所以,这几日可能就要前来向父王请辞归国了。”
得知身后即将打算离开关中的消息后,周厉王心中松了一口气,但面上却颇为不舍的说道:“唉,国事艰难,你外公乃是大周栋梁,寡人与他虽是翁婿,奈何平日却见面不多,这几日若是有空,不妨多代父王和还有你母后前去探望一二。”
“诺,儿臣记住了。”
明明心里巴不得您这位岳父赶紧走人,说话的神情还如此的不舍,不知道的还真以为您打算留他常驻呢,姬静心中有些腹诽。
接下来,父子两人又聊了一些,没有营养的话后,感觉实在聊不下去的姬静,就以不敢多打扰父王休息为名,告辞了。
就在姬静准备转身离去时,周厉王忽然叫住了姬静,面带些不忍的问道:“宗伯老周公近日身体卧床养病,你可曾去探访。”
“儿臣回京时日尚浅,还未来得及前去拜访”,在略一愣神后,姬静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脸色顿时就有些难看的周厉王,厉声斥责道:
“宗伯乃是王族长老,又是我大周重臣,你身为晚辈,储君又岂可置若罔闻,失了礼数。
你明日便代父王登门拜访,至于,所带礼品孟子自会安排的。”
“诺,父王勿怒,儿臣知错,明日便去拜访。”
“好了,下去早些休息,拜访长辈,不可孟浪,明白吗?”
“儿臣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