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吞并中小家族,有机会坑大家族一把也不会错过,不代表楼令不希望晋国好。
楼令作为晋国的一员,尤其现在都已经是一名卿大夫,自然是希望晋国能够越来越好。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楼氏只会在北部进行扩张,肯定希望晋国内部能够更加稳定。
不要忘记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晋国的争霸正在关键阶段。
楼令之前是不得不剪除掉越来越迫在眉睫的威胁和潜藏威胁,原因是己方不动手,栾氏或韩氏可不会干坐着,有机会下手当然不能犹豫。
现在?
晋国看上去由郤氏说了算,荀氏没有与郤氏别苗头的趋势,范氏要进行蛰伏。
哪怕有智氏想搞事情,荀氏和中行氏不支持,或者说即便有来自荀氏和中行氏的支持,智氏依旧搞不了太大的场面。
在这种现状下,讲事实对晋国就是最好的局面。
如果晋君周做事不妥当,弄到非要再发生一场弑君,到时候谁都不会好过。
当然了,更现实的情况是,楼氏已经吃撑了,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胜利果实。
同时,当前要是乱起来,楼氏非但无法咬下一大口,极可能成为被撕咬的那一个。
所以了,乱什么乱!?
那些话或想法,楼令不会跟任何人讲,有能力就把控一下局面,实在没有办法就将拳头完全缩回来。tiqi.org 草莓小说网
“请君上检阅。”
楼氏的私军自然不可能全员集结,调来最为精锐的一批提供晋君周检阅也便是了。
校场之上,一千五百名楼氏将士静立。
他们之中,七百名身穿铁甲,余下则是穿着竹甲、木甲或布甲,不见一人身穿皮甲。
能够量产铁甲的楼氏,只有七百人穿铁甲?不是这样子的。
楼令已经是下军佐,得到出征的召唤,需要征召两百乘战车,以及包括战车组成员在内一共一万五千名战兵。
战车当然不会只有两百乘,大概有三十乘左右充当战损的补充,无法补上只能找侯奄了。
这一次,楼氏出动了一千三百名身穿铁甲的成员,再将身穿木甲、竹甲或布甲、皮甲的人算进去,一共拥有两千两百披甲之士。
只是,楼令能够将由家族武装的一千五百新军编成一个全员披甲的作战单位,对待携带甲胄前来纳赋的“大夫”、“士”、“徒”却是不行了。
直接说就是,无论“大夫”或是“士”,他们都是一个家族的家主或核心成员,有自行携带纳赋人员,本来就是作为一个或多或少的作战单位。
如果非要将全军披甲的人整编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那就是拆分掉以家族为独自一个作战单位的编制,将会好多作战单位会失去带队的军官。
所以了,至少在当前将披甲的人集中到一个作战单位,讲实话是不可取的。
毕竟,那样做会让很多队伍失去指挥,怎么看都属于一种得不偿失。
作为更高层的指挥官,不能只盯着某一支部队,必须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整体。
正是没有这么简单,楼令才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拿出答案给郤锜交差,只能慢慢研究和思考整体编制之下,根据阵型的需要多少人着甲可以发挥出更高的战力。
上述那一点,极可能知晓的人不多?以为一支部队多少人着甲不用过多研究,不知道需要根据阵型的需要来安排。
晋君周看着在阳光之下银光闪闪的部队,由于所站方位的关系,有点被晃得睁不开眼睛。
楼氏的铁甲只有少部分上了漆。
上漆是避免生锈的一种手段,只是当前的漆不好搞,并且还死贵死贵。
楼氏可没有足够的财力去给所有铁甲上漆,其实哪怕有足够的财力也轮不到家族帮自备防具的人上漆,该是由甲胄的主人自己去弄。
郤氏就是那样做,要求购买了铁甲的人自行上漆,还很骚包的要求必须是红漆。
楼氏编练的新军,他们的武器装备是由家族进行提供,防止生锈有其它手段,只是为了美观就耗费巨资,显然不为楼令所取。
“列阵!”
不用楼令亲自去喊。
得到命令的部队,他们不是列出什么阵型,仅是以百人为一队,列出一个四四方方的方阵。
随后,十五个方阵一一从晋君周和楼令等人的前方走过。
对于组成方阵再一起行军,晋军很轻易就能够办到。
组成方阵再在鼓点声中整齐迈步,一百只大脚同一时间踩踏再迈起,反复整体踏步走,每一次都是一百只大脚踩踏大地,只能说晋国像点样子的家族都能够办到。
因为晋国有太多的家族能够做到整齐行军,乃至于在战场上以整齐踏步的方式推进,创造出了“好整以暇”这个成语。
当然了,楼氏没有针对“正步走”进行训练。
其实,别以为冷兵器时代的练兵,练的是士兵对武器的掌握。
在冷兵器时代,只要是一支正规军,训练队列才是重中之重!
没有太复杂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知晓能不能组成阵型,意味着能够发挥出多少战斗力。
在训练队列的时候,培养出服从度当然才是重中之重,而服从度对一名士兵来讲无比重要,存在服从度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不然就是一片散沙的一群乌合之众。这样的道理,诸夏先民很早就懂了。
大概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人,才会觉得站军姿、练队列没有用?会这样想,只能说是一种“我比谁都聪明”的体现,也真的是一个“大聪明”了。
“戈兵,矛兵,那是戟?怎么还有手持盾牌和短刃的呢?”晋君周一个又一个方阵看下来。
因为晋君周是晋人,他并没有因为楼氏私军能够组成方阵整齐踏步走过而惊讶。
晋君周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楼氏的武备上面。
不知道有没有提过春秋时代没有“刀”的观念,乃至于连“刀”这个字都还没有被创造出来?
这是晋君周第一次看到到这种兵器,他一开始还以为是剑。
“君上,臣将之称为刀盾兵,十分适合用来破阵。”楼令简单地介绍。
“刀?”晋君周听到了新字眼。
楼令干脆让人拿到一柄刀,抽出刀鞘来进行介绍:“它的刀身有弯曲幅度,刀背比较厚,劈砍起来远比直刃的剑更有杀伤力。当然,它也能拿来直刺,只是更适合劈砍。”
“这是铁。”晋君周有了需要注意的地方。
楼令笑着说道:“我家已经开始在使用铁器。”
晋君周接过刀仔细端详了起来,像是很随意那般地问道:“楼氏要淘汰青铜武备?”
这……,哪怕楼氏能够大批量生产铁器,讲事实就是并非楼令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楼令只能在内部降价贩售,再劝导有资格纳赋的人采买,不能用命令的方式来办事。
根本原因在于,楼令作为贵族有特权,他治下各个家族或家庭的家主只要是贵族或准贵族一样拥有特权。
所以了,真不是楼令一声令下,整个家族的私军就能够完成换装,得是有资格纳赋的人愿不愿意换装。
楼令没有给晋君周当场比较铁质武器与青铜武器的差距,一来是没有这个必要,再者就是晋君周哪怕真的有实权也不能干涉各个家族的武备。
这种事情,无论是一家之主或一国之君都无法强制执行,能够选择的方式仅是因势利导。
如果变成由国家来采买武器装备,分发到各支部队列装,难道以为就不存在困难吗?一样有太多需要扯皮的地方。
晋君周走了,前往郤氏那边进行巡视。
在接下来的数天,晋君周听从了楼令的建议,出城巡视大多挑选前往卿位家族的私军营地,很聪明只是单纯的巡视,没有做任何的干涉。
又是过了一段时间,范氏正式操办士燮的丧事。
士燮是在中军佐履任上过世,他还是范氏的宗主,丧事自然要大办,前往致哀的国内外人士众多。
范氏的丧事很隆重,奈何晋国在接下来有国战,出征单名的众人在丧礼结束后没有逗留,很快投入各种忙碌。
到了出征的当前,晋君周没有出面,誓师大会由郤锜来主持。
属于出征名单的众人,他们在誓师之后当即开拔南下。
上军和新军要去入侵郑国。
下军要前往支援宋国。
三个军团走的是同一条行军路线,会走“孟津”大桥,借道周王室的地盘。
等到了郑国的地界,下军却不是直接奔向宋国。
二十天之后。
晋国的三个军团已经逼近郑国势力范围边沿,他们需要停下来进行必要的休整。
“郑君睔派遣使者前来告饶,同时早就派出储君髡顽与大夫侯獳前往楚国。”
出征的几位卿大夫以智罃的卿位排序最靠前,理应是由他来进行主导。
只不过,出征的卿大夫之中有郤犨和郤至,他们愿不愿意尊重或服从智罃是另外一回事。
“不要听郑人讲什么话,更不要看他们做什么。”郤犨直接出声嘲讽。
在场的人却是笑出声。
对于郑国有没有信誉,恐怕没有谁比晋人或楚人更清楚了。
近百年之内,郑国朝晋暮楚的操作干得太多,他们在晋国或楚国早就没有任何信誉可言。
“我会听一听郑使想说什么,只是只愿意在‘新郑’城下听。”智罃说道。
现场又是响起一片笑声。
参与会议的并非只有卿大夫,中层军官不算少,包括新任的中军尉祁午和新任司马长鱼矫,需要特别点名的就是赵武也在列。
这不是赵武复立赵氏之后的第一次纳赋,算起来是第二次了。
复立赵氏之后的赵武,他的第一次纳赋是在韩厥麾下。
可能需要了解一下晋国的卿大夫为什么显得位高权重?
晋国的卿大夫之所以那么有权势,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担任一个军团的主将或是军佐。
坐在那样的职位之上,有权向任何人发布征召令,安排所征召人员在军团的职位。
这是什么?光知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就能够知晓。
直白说就是,卿大夫掌握了渠道!
晋国的卿大夫,他们每一个人都相当是三省六部制度下的吏部尚书,并且还是加强版!
他们能够提供任何人立功的渠道,再为他们报功来获取爵位或其它的赏赐。
那么就是说,晋国的卿大夫不止掌握了渠道,还具备变现的能力。
这样的职位,怎么可能不显得位高权重呢?
另外,以为受到征召是一种坏事吗?
天大的事实就是,没有进行纳赋的话,当年的税一定要交!
纳赋的话,当年的税却是被抵消掉了。
这样一来,出征虽然存在风险,但是哪怕不立功也能抵消应该交的税,尤其是晋军很强,纳赋绝算不上九死一生。
晋军出征的胜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没有人觉得会是那百分之二十战败率的倒霉蛋。
纳赋期间有所缴获,哪怕要上交国君四成,可能需要拿出一到两成打点众多的上司,不是还能够留下至少四成吗?
因此,晋国的各个家族,他们比起交税,更愿意进行纳赋。
这样说吧,赵武如果一直不纳赋,赵氏每一年都要交税,并且没有意外之财,按部就班进行发展,可能永远达不到曾经的高度了。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一直不纳赋的赵武,他没有相关的成绩或战绩,有新的机会又要被诟病没有成绩或战绩,会再一次被刷掉。
在这一次,赵武主动请求智罃给予纳赋的机会,带着一个“旅”跟着南下。
晋国主动寻求纳赋的人简直是太多了,没有被选上才会垂头丧气。
能够明白在晋国担任卿大夫,为什么风光无限且位高权重了吧?
那是有太多的人会求到,他们再不畏惧卿大夫的家族,也会想方设法讨好卿大夫,求得一个纳赋的机会。
每一位卿大夫或多或少会有人求上门,刚刚坐上卿大夫宝座的楼令被求得最多。
这是楼令刚刚成为卿大夫,麾下没有固定的纳赋团队,可以空出更多的名额。
什么叫固定的纳赋团队?其实就是附庸组织。
很多家族愿意给卿位家族当附庸,直接说就是为了那个出征的名额。
要不然的话,即便卿位家族的实力很强大,惹不起总能够躲得起,真不是非要眼巴巴凑上去进行巴结。
用传统的方式来理解,成为晋国的卿大夫之后,等于有了建立幕府的资格。
幕府可不是小日子专属,诸夏这边在战国时代才明文出现,当时的小日子连政权的雏形都没有,处在原始部落形态。
而建立幕府,每一个幕府直接就是缩小版的庙堂配置,里面职权非常分明,分工也是无比详细,只是限制在军事范围。
唐朝的李隆基时代,他还给节度使幕府进行了加强,搞得幕府能够直接干涉民政,很直接就玩脱了。
魏氏这一次当然也进行了纳赋。
不是郤氏、荀氏或范氏征召的魏氏。
上述三个卿位家族,他们简直就像是躲瘟神一般躲着魏氏,怎么可能对魏氏进行征召。
楼令对魏氏发布了征召令,要求魏氏出动两个“旅”进行纳赋。
两个“旅”的份额当然无法完全抵消魏氏该交的税,有没有纳赋的份额却是对魏氏无比重要。
所以,楼令征召了魏氏,非但没有消耗掉人情,还在人情上加码了。
率军纳赋的人是魏颗,他正与魏相低声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魏相现如今是楼氏的家臣之一。这是他自己上门求的。
其余家族得知楼令接纳魏相当家臣,只能说是看法并不一致。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魏相有魏锜那样的父亲,超大概率不是什么好鸟。
当然有人知道魏相的才能,认为楼氏算是捡到大便宜了。
不管是厌恶还是欣赏,愿意接纳魏相的家族绝对不多,可能郤氏算是其中的一个,只是魏相没有接触郤氏。
“宋国君臣派人北上了吗?”智罃问道。
没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
晋国察觉到楚国会入侵宋国,没有得到求援之前就派下军南征。
前提是宋国派出使者向晋国求援,下军才会介入宋国与楚国的战争。
如果宋国没有派人向晋国求援,哪怕晋国再需要宋国,并且下军已经南下,军队一定不会主动凑过去。
智罃见到没有人回答,呢喃自语道:“忘记之前是由栾氏负责跟宋国进行邦交了。”
栾氏并没有灭亡,只是不出意外要被边缘化。
这一次南征,栾氏并没有份额,栾黡自然也就不在场。
然后,因为栾氏会被边缘化的关系,晋国肯定需要有一个家族来顶替栾氏与宋国进行邦交,应该就是郤氏顶替栾氏了。
韩氏已经在晋国除名,晋国失去了与周王室进行邦交的家族,一样需要重新竞争。
从这里能够看得出来,卿位家族的斗争不是会影响到晋国内部,外部的影响也是很大。
三天的休整过后,南下的晋军重新开拔。
话说,要实施军事入侵,晋军怎么还在郑国势力范围之外休整?
因为晋军并不是要发动突然间的入侵,打的并不是偷袭之战。
流程是,晋军没有开拔的时候,智罃先接见郑国的使者,直接说就是当面进行训斥。
在晋军重新开发之后,智罃派人前去“新郑”谒见郑君睔,代表晋国正式向郑国提出宣战。
这样的流程必须有。
如果晋国对郑国不宣而战,才是本世纪最大的黑点。
事实上,南下的晋军会给郑国足够的时间,让郑国发布征召令,两军再面对面展开交战。
“其实是我们有能力灭掉郑国也不会干,甚至不能过分削弱郑国。”士匄看着有些焉,该状态在出征前就有了。
绝非是士匄懈怠国事,也不是他不重视这次出征,纯粹就是操办丧事又要准备出征,太多事情要做搞得精疲力尽。
楼令能够听懂士匄的抱怨,说道:“郑国左摇右摆是件好事。哪一天郑国死死抱住我们,一定会让我们非常难受。”
士匄点头说道:“谁说不是呢。”
如果郑国投靠晋国的立场坚定,晋国就不能在郑国受到入侵的时候没有表示。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
郑国一直跟宋国爆发摩擦,每一年几乎都要打一次,届时晋国该怎么在两国进行协调?
南下的晋军已经在“新郑”北部十里外进行驻扎,他们在等郑军集结完毕,也是在等楚军入场。
等于说,晋军并未攻打郑国的其余城池,否则该是在进军的路上。
晋军是以入侵的姿态进入郑国的势力范围,没有阻碍某些地方的郑国贵族主动找南下的晋国贵族谈生意。
好多纳赋状态的晋军,他们到了地方再找当地贵族采买生活物资,省了运输的消耗不提,价格方面还显得很公道。
其实,不止郑国的贵族会卖物资给入侵一方,任何一个国家的贵族,包括晋国的贵族,一样会做相同的事情。
这种事情连国君都无法干涉。
发生这样子的事情,能不能将卖入侵者物资视为通敌卖国?很抱歉的来讲,起码贵族阶层并不觉得。
或许是皆为周王室分封国,哪怕是区分了国家,他们仍在周天子的旗帜之下?
可能是,他们互相认同打内战,不用像对待戎、狄、夷、蛮那样较真?
现代有专家讲了几个说法,流传比较广的版本是:诸夏这边有国家的观念是从西汉开始,直至近现代才有民族观念。
到底对不对,又是怎么回事,没有权威人士给予判定。
可是,要说在西汉才产生国家观念,战国时代的诸雄打生打死,究竟是为了哪般呢?
再来,到近现代才民族观念的话,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燕国、齐国,反正就是面临游牧族裔威胁的列国,他们没有少合作对外啊?要知道他们平时互相敌对与攻伐,面临月氏、匈奴、东胡的入侵却能够团结抵御,互相之间没有认同感,怎么可能呢?
“宋国还没有派使者前来求援?”士匄问道。
这种事情,楼令没有特别去关注。
士匄看向远处的城池,说道:“如果宋国不求援,上军将会要求下军对郑国参战吗?”
楼令很直接地说道:“下军的任务不是讨伐郑国。”
不是任务之内,取得什么成绩都不作数。
那么就是楼令愿意,还要郤至同意。
楼令能看出士匄很希望下军参与对郑国的战事,更知道范氏是想减少损失。
“范氏是该保持足够的警惕心。”楼令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