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相信后人的智慧,其实就是当代人无法解决,只能将麻烦留给后代。
但凡能够处理好,功劳当代人就拿了,哪有后人的份呢?
后世网络上出现那么一个情况,认为给始皇帝一张世界地图,秦国就能够不断开疆拓土。
真的是那样吗?
秦国知道北边有匈奴,有去消灭了没有?
连匈奴都无法消灭,怎么去征服全世界?等于假设本身不存在。
秦国组建南疆军团,向南试图实施占领,知道过程起了多少波折,付出多大的代价吗?
其实,无论是秦皇汉武,亦或天可汗,总之农耕民族很难在封建社会无限扩张。
那是因为有“帝国极壁”的存在!
什么叫“帝国极壁”呢?也就是任何的扩张都有极限。
通常必须是三个月之内可以收到信息,超过三个月无法得到消息,不算有效的疆土。因为超过三个月的时间,远方无论正在发生什么事,哪怕最后可以挽回,付出的成本将会超出想象,一次之后可能就让国家破产了。
至于古蒙古,他们的统治方式比较特别,明白说就是压根没有实施真正的统治,连收税都是承包出去的方式。
在古蒙古扩张期间,走到哪屠杀到哪,震慑住了当地人,人口锐减之下短期内很难进行有效反扑,等新一代人成长起来就有能力推翻古蒙古的统治了。tiqi.org 草莓小说网
更甚者,当地人反而转过来同化了古蒙古人,拿他们当牛马使唤。
楼令真的不是那么知道春秋时代的历史,起码知道晋国的称霸时间超过两百年。
那可是两百年之久,哪怕陆陆续续有遭到挑战,晋国一直无比强大。
而强大的晋国,那么长的时间里灭了周边的一些异邦势力,顶多就是从郑国割取一些土地,并未对列国实施兼并战争。
楼令明确知道一点,楚国不衰弱下去的话,晋国确实不敢展开兼并战争,怕的事情是诸侯站到楚国那边。
诸侯真的与楚国团结一致,讲事实就是晋国极可能顶不住。
这里的顶不住,并非是战场上打不赢,主要是经济上撑不住。
可是,楚国连续遭受打击,以事实而论就是陷入衰弱,起码五年之内无法与晋国正面交锋。
在这种状态下,哪怕列国站到楚国那一边,晋国是会有压力,只是晋国的压力属于可以承受。
别说楚国衰弱,未必有诸侯愿意站到楚国那边了。
在楚国无力与晋国抗衡的现在,晋国如果开启兼并战争,可以灭掉多少诸侯?
楼令认为灭掉郑国和卫国不存在任何难度,比灭掉秦国都要简单。
而吃下郑国和卫国之后,晋国的实力得到极大增强,尤其是打开了向列国出兵的通道,未必有国家敢叽叽歪歪。
哪怕晋国只是做到这一步,接下来没有再大肆兼并他国,起码取代周王室的格局是形成了。
“即便不当皇帝,也可以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啊!”楼令是真的搞不懂晋悼公之后的晋国君臣怎么想的。
周王室已经主动将脸丢尽,早就不具备天下共主的气度或资格。
并且晋国真的有可能提前完成一统,结束周天子无能所致的分裂格局,没有人尝试去做。
没有完成的事情,楼令并不知道答案,但是他很想进行尝试。
即便是他们这一代人无法完成一统,起码给子嗣开个头再打个样,使得后人有新的赛道能走,不是闲着没事干作威作福或是处心积虑搞内斗。
强国亡于内乱?很多人知道有东西两汉,没多少人知道春秋还有个晋国。他们的外患都不致命,完全是内部野心家太多所导致的国祚灭亡。
要是晋国可以取代周王室,又或是完成天下归一?
有一句怎么说来着?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
所以,楼令并不认为一定需要立国,当千年世家其实更香。
有一个例子,历来并不显赫的张氏,他们从西周就开始主动开枝散叶,几乎所有强国都有他们的族人在繁衍生息,搞到后世张姓也是独一档的大姓。
一旦楼氏不需要立国,楼令可以有许多新的玩法,本身就有很高的权势,再拿出知识传播天下,怎么都能混上一个先贤的称号吧?
要是楼令操作得当,成为继周旦之后的新圣人,机率无疑很大!
真的成了这样的局面,楼氏再怎么惨,不过也是复刻孔家的轨迹,哪怕成为世修降表的一个家族,怎么都还能高高在上。
那些就只是想一想而已。
只是稍微拐个弯,要启动新一轮的兼并战争,有那么多人表现得抗拒。
楼令对晋君周的说法是,他们多占一些,子孙后代不争气,也不至于一下子败光家产。
可能是晋君周年纪小,没有将楼令的话听进去。
楼令对中行偃说,趁他们能够做更多的时候,尽力去办成更多的事情。
结果是什么?中行偃非但没有什么触动,他当时看楼令的目光就是在看待异类。
后面,讲实话就是楼令悟了!
没错!
楼令真的悟了!
世界上只有适用的制度,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当代人的特有观念,大概只有孝道会被永远提倡。
没有多少人接受新的观念,对吧?
他们却是会角逐能够看得见的利益!
楼令悟到就是对外人在今后只做不说。
对内?子嗣或族人、家臣,便算是楼令的“内”了。
为什么要去那样做,做了有什么好处,能够对长久的未来起到什么影响,等等之类需要归纳且分节奏将观念和思想教导出去。
实际上,大一统观念并非一朝形成,那是历经近百年的战乱,很多人看到荼毒遍地,看到了民不聊生,也看到了自己的出路,由很多人进行思考或讨论,慢慢出现了大一统的思潮。
谁第一个归纳并总结不一定很出名,去真正实施行动且推行得到延续才能作为一个很重的符号被记载于青史之上。
例如说,奋六世之余烈的始皇帝,他完成了几代人的最终目标,世人只记住始皇帝,压根没有多少人知道“六世”究竟有谁。
关于大一统理论有两个,一个是商鞅提倡的武力一统,另一个是董仲舒建议的文化一统。文武两相进行结合,才让大一统变得完整。
楼令要从零开始,有很长的路要走。
“收拢部队,最迟二十天之后撤军。”
郤锜才是全军统帅,他不是事事都询问别人的意见,认为应该做什么,下达了命令。
由于时间仓促的关系,晋军在楚地的收获没有多么夸张,重大意义在于成功入侵了楚国的本土。
时间来到撤军的当天,晋军有序地向北撤退,会合了来自其他国家的联军,一路没有波折撤到郑国的土地上。
在晋军撤退之后,子革率军赶到“方城”附近,没有对晋军展开追击。
“追?你去追吗?”子革面对孙安的提议,脸色极其的不好看。
孙安之前并不在封地,应征去参加对吴军的战争,回到封地看着一片狼藉,心止不住流血。
“不追?连做做样子都不做吗?”孙安极其不甘心。
晋军肆虐之后的“叶”地,城池倒是没有陷落,外面的村庄却是全空了。
什么叫全空了?就是人消失不见!
孙安到现在都不知道村子里的人是逃了,亦或是全被晋军带走,只知道不管是哪一种,家族都损失惨重。
“是你孤陋寡闻,还是患了脑疾?”子革本就很烦,讲话客气不到哪去,说道:“晋国现如今便是挂在正空的烈阳,我们根本无力与之正面抗衡。真的想打,至于一次次躲避,明知道晋军侵犯本土,集结好大军又等晋军离开再拖拖拉拉过来?”
孙安还真不知道楚国的实情,被子革一顿批,批得目瞪口呆。
主要是叔孙敖过世之后,孙安没有在中枢任职,还活在楚国强大的过去。
毕竟,现在没有电视、广播、报纸之类,想要获得信息太难。
这样一来,没有参与到各种大小事里面,想知道大体情况都困难,不用说了解实际的本质了。
楚国现在的麻烦很多!
他们被吴国接二连三入侵,作为大国的体面被丢在地上踩踏,无论如何都需要报复回去。
楚国想报复吴国的话,不能再小打小闹,怎么都要集结出五万以上的部队。
然而,公子罢指挥失误,不说全军覆没,怎么都要折损两三万。
更重要的事情是,晋军这一波入侵楚国本土,给予楚国上上下下造成了各方面打击很沉重。
晋军的打击不限于消灭多少楚军,到底从楚国掠夺走了多少人口或物资,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上面。
仅仅是公子罢不战而溃,传到楚人的耳朵里,不免要怀疑有没有资格与晋军正面交锋。
子革过来之前参与朝会,亲自见识了庙堂之上人人色厉内荏,实际上尽显黔驴技穷。
并且因为子重病逝,不知道多少认为够资格的人想着竞争新一任的令尹职位。
没有角逐出胜利者之前,胜利者不能服众,恐怕很难让楚国将想要展开的行动实施起来。
“好好舔伤口,争取明年南下找补。”子革看在叔孙敖的面子上,对孙安进行提醒。
孙安:“……”
另一边,撤到了郑国地界的联军,他们来到“新郑”再次驻扎。
与此同时,本来在入侵陈国和蔡国的郑军也撤离了。
晋军都撤走,郑军怎么会留下?
楚军不想或不敢与晋军正面交锋,他们一定会将火气撒在郑军头上,郑军不跑的后果可以预料。
来到“新郑”郊外的晋国高层,他们没有来得及休息,接到来自申公巫臣的汇报,不得不凑到一块举行会议。
“这么说,吴君是不来了?”郤至觉得简直搞笑,要不要过来都能弄得一波三折。
晋国举行会盟之前,用正式的渠道邀请吴国,当时吴国答应得挺坚决,说是无论怎么样都会参与会盟。
等使用手段战胜楚军,并且对楚国的“巢”地实施入侵,吴君寿梦还是派人过来,保证哪怕没有赶上会盟,后面还是会前来谒见晋君周。
晋国卿大夫去楚国溜达了一圈,最新消息却是变成吴君寿梦不会来,消息不是吴君寿梦的正式通知,乃是申公巫臣根据吴君寿梦的举动进行猜测,派人过来会知。
好家伙!
真的是好家伙!
不来也就罢了,连通知一声都不干?
吴国到底将晋国看作什么?敢以这种方式戏耍!
以前的话,楼令会发表几句看法,悟了之后改变做人方式,正式场合之中非必要不会再说话。
无比恼火的郤锜连出兵讨伐吴国的心里都有了,也将想法讲了出来。
中行偃下意识先看一眼楼令,再对郤锜劝道:“中军将息怒。”
这个世界正在变得中行偃看不懂,他现在排斥任何的大动作。
再者说了,晋国出兵去东南一隅讨伐吴国?有没有必要另外说,该由哪个家族来充当主力啊?
而中行偃先看一眼楼令,根本就是担忧楼令会附和郤锜,搞得真正实施远征。
“中军佐什么意思?”郤锜按捺住怒意,打算有事说事。
中行偃可不是为了帮吴国,就开始讲起了晋国可能需要吴国的观念。
他们这边为了要不要给吴国教训,极可能演变成为郤氏与荀氏的冲突。
另外一边,随着联军从楚国撤退,郑国君臣应该好好商讨自己的未来了。
时间走到当下,很明显就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抗衡晋国,甚至多个国家联合起来都不一定能扛得住。
那么,讨好晋国就变成了列国的刚需,尤其是对郑国而言。
“我们在未来对晋国的依赖会很重,一定要想办法讨好成功。”子孔执政得心力交瘁,近期正在寻觅接班人。
子孔询问众人的意见,问道:“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与会的人很多,基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其中包括子孔无法忽视的公子騑(fēi)。
“贿以重礼,广结善缘,无外如是。”公子騑说道。
其他人听得频频点头。
郑国想要获得晋国真正的信任没有那么简单,先想着巴结好晋国那些卿大夫,反而比较容易做到。
子孔知道是那样的道理,听了并不满意。
只不过,子孔自己都想不出怎么来获取晋国真正的信任,不能怪别人没有提出靠谱的建议。
“以我们的实力,很难被晋国真正信任。接下来楚国会对我们实施报复,尽可能与之打得两败俱伤,有可能得到晋国真正的信任。”子产低声对自己的父亲子国说道。
郑国的尴尬之处不止是被晋国和楚国夹在中间,跟他们的实力不弱确实也有较大关系。
要是郑国弱小,自然没有左右时局的能力,晋国或楚国的提防心理也就不会那么强。
正是因为郑国具有一定的实力,晋军与楚军在郑国的土地上交战,郑国有一定的条件影响该场战役的结果,使得晋国或楚国无法忽视郑国。
子国示意子产收声。
他们的家族实力比较一般,一些话不该讲出来。
简单来说就是,当前有所提倡的话,本身要有去执行的实力,不要奢望别人来为自己的理想买单。
没有那个实力偏要讲出来,只会被视为大放厥词。
子孔有一部分注意力在子国与子产这对父子身上。他会留注意力在这对父子身上,主要是对子产有所期盼。
那当然是子孔观察下来,看出子产的聪慧,认为未来必有成就。
“只要子国不找死,未来的子产有可能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子孔想着却是看向公子騑,眉头情不自信皱了起来。
公子騑正在发表演讲,主体大概就是晋国现在是一众卿大夫掌权,使之变得国不成国之类的话。
尽管讲得都是事实,公子騑却是没有想过一旦话传到晋人的耳朵里,郑国将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
他们现在有求于晋国,偏偏还要编排晋国,简直就是智商有问题。
“趁诸侯都在,不如……”子孔实在听不下去,大声讲新话题,说道:“设宴款待诸侯,连同晋国众位卿大夫一起宴请?”
特别讲那样的话,无疑是没有打算邀请其他国家的大臣,只邀请晋国的卿大夫。
然而,子孔并不是真的要那么做,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公子騑而已。
“好啊!”公子騑没有领会,反而觉得提议非常不错,说道:“楚君先抬高晋国卿大夫的地位,后面宋国和卫国都有用诸侯之礼款待晋国卿大夫,我们效仿便是了。”
子产悄悄拉子国的衣摆,再用眼神示意:走,我们赶紧溜。
楚国、宋国、卫国都是在晋君周没有亲至的情况下那么做。
楚国绝对是用心不良。
宋国和卫国的用心估计也没有好到哪去。
信不信晋君周的小本本上记着三个国家,有机会一定会实施报复?
这一次,晋君周可是亲自过来主持会盟!
公子騑听不出好赖,并且还真的要那么干,简直就是将郑国往火坑里推。
结果是什么?
看似子孔提议,有公子騑赞同,更多的人响应。
场面弄成这样子,搞得子孔不知道该怎么下台。
公子騑却是不等子孔找到合适的借口阻止,当场喊来公孙夏,吩咐道:“这件事情你来办。”
得到吩咐的公孙夏没有任何迟疑,快步离开,下去办事了。
“我……”子孔眼角余光看到子国与子产偷溜溜到了门边,喊道:“侨,追上夏,阻止他!”
想要溜走的子国和子产瞬间变成众人目光的焦点。
子产大声应了声“唯!”,丢下子国跑了出去。
“我去看看。”子国找了个借口,不管众人的诧异,完成了开溜。
先离开的公孙夏太有效率,导致子产找到人的时候,公孙夏已经来到晋军的营地并求见郤锜了。
“你过来干什么?”公孙夏正在等候接见。
子产如实说道:“司徒让我来喊你回去。”
司徒?
没错的。
郑国像晋国、楚国、宋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执政就是司徒。
“什么意思?”公孙夏是真的不理解。
子产低声说道:“司徒认为那样做不好……”
这时,有人撩开帐帘走出来。
出来的人是郑丘缓,他对公孙夏与子产行礼,说道:“家主请你们进去。”
其实,刚才的通报只提到公孙夏,只是郑丘缓根本不在乎。
公孙夏陷入迟疑,奈何不能在求见之后,反悔不见郤锜,一脸错乱地被郑丘缓领着进入大帐。
他们进去,适应了帐内的光度,认出晋国南下的卿大夫都在,气氛看上去好像很严肃的样子,下意识屏住了呼吸。
刚才,晋国一众卿大夫开会的主题是,吴国有实际意义上的悖盟,必须做点什么来进行处罚。
郤锜很火大,想要派人问责,再召回前期派去吴国的所有人。
中行偃则是很委婉地劝了郤锜,认为争霸战争并未真正落幕,或许还有用得上吴国的地方,应该先缓一缓。
在这一次,中行偃不像以前面对郤锜那样软弱,楼令和郤至没有发表什么意见,郤锜痛斥了中行偃不懂得维护国体。
看似起了矛盾,其实矛盾没有多大,郤锜不至于马上对付中行偃,商讨也就陷入了僵持。
“什么事?”郤锜心情好的时候,脸上都没有什么表情,何况是心情不好的状况,看上去能吓唬小孩。
公孙夏浑身一哆嗦,磕磕绊绊地表达出邀请众人参加宴会。
一同进来的子产,他其实也被吓住,未能阻止公孙夏造成既定事实。
郤至率先开口,说道:“哪一天举行,会有什么人?”
公孙夏直接说:“宴会将在宫城举行,届时会邀请所有诸侯,特地邀请列位卿大夫一同赴宴。”
那一句话没有说完的时候,听得几位卿大夫变了脸色。
楼令问道:“列国大臣赴宴吗?”
公孙夏如实说道:“不邀请列国的大臣。”
什么玩意来着?
等公孙夏讲完并等待答复,发现晋国的卿大夫,有一个算一个都身泛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