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2

勋——唐代又采取前代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通称为勋官。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等,共十二级。后代沿袭唐制,只是品级略有不同。明代有文勋武勋,武官勋号和前代基本相同,文官勋号除”柱国”外还有正治卿、资治尹之类。清代勋和爵就合而为一了。

爵——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封爵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皇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所以通称诸侯王。汉初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者通称列侯。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得在王国境内分封庶子为侯,也是列侯性质(称为王子侯)。汉代列侯食邑一般是县,有的是乡、亭,视所食户数多寡而定,所以后来有乡侯、亭侯之称。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是同姓封王基本一致,异姓则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25]。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以示尊贵,例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不加”开国”的称为散爵。封地虽说有郡有县,但是后来都成了虚名,宋代所谓食邑若干户、食实封若干户,并不表示实际的赋税收入。明清皇室封爵和异姓封爵不同,这里不再细说了。

注释:tiqi.org 草莓小说网

[1]大司空是主水土之官,和先前御史大夫的职掌不同。

[2]见《后汉书·仲长统传》。

[3]晋称为尚书都省,刘宋称为尚书寺,一名尚书省。

[4]隋代避用”中”字,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在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时,三省名称曾有几度改变:尚书省称中台,文昌台;中书省称西台,凤阁,紫微;门下省称东台,鸾台,黄门。

[5]《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又,过去文人常用宰辅、宰衡等以称宰相,但都不是正式官号。

[6]《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服虔说:”与期门下以微行,后遂以为官。”王先谦说:”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7]《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羽林亦宿卫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说羽所以为王者羽翼也。”[8]隋唐时每部分为四司,第一司即以本部为名,”佐其长而行政令”,其余三司各以职掌命名。例如唐代吏部,第一司仍称吏部,其余三司为司封、司勋、考功。后代部司有所调整,名称也不尽相同。

[9]杜佑《通典》卷二十三《职官》五说:”若参详古今,征考职任,则天官大宰当为尚书令,非吏部之任。今吏部之始,宜出夏官之司士。”[10]《周礼·冬官·司空》早亡。后补的《考工记》不足以当《冬官·司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