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守陵人正文卷第五百三十六章秦蓝策首卷【求订阅*求月票】有人的地方机会有纷争,就会有派系,韩信终于是了解了。
帝国分南北,咸阳和金陵,大军也自然就分出南军和北军,而他们这些人是南军出来的,虽然如今在是北军将校,但是在国尉府中,他们还是有着南方派系的身份的。
也正如樊哙所说,他的资历和人脉都不够,原本是没有参与进远征主将之争的。
现在,樊哙给了他这个机会,他能够有资格参与进此事之中。
“但是,你要记住一点,平日里哪怕我们能争得头破血流,一旦到了战场之上,无论曾经如何,都只有一个身份,袍泽!”樊哙再次提醒道。
这也是底线,不仅是他们默认的,也是陛下和武君在看着的。
平日里他们的争斗,陛下和武君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鼓励,默认,因为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
可是一旦到了战场上,谁敢故意扯后腿,坑害袍泽,陛下和武君的剑下是不会留活口的。
韩信点头表示明白。
“走吧,去蓝田大营!”樊哙带着韩信离开了咸阳,直奔锐士营驻地,开始正式接手锐士营。
“之前还争得狗脑子都出来,现在有都老实的跑回去练兵了?”扶苏听到国尉府的传讯,也是微微一笑,难怪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李牧只是一句提醒,就让他轻松解决了将领之争。
“人口啊!”扶苏看着手中的奏疏,最终还是叹了口气。
如今的大秦,不缺钱、不缺粮、也不缺物资,百废待兴,唯独人口二字,卡住了一切。
张苍出任相邦之后,就开始了大秦的黄老之策,与民休养生息,结合着以工代赈之策,到处兴修水利和驰道,又集村并寨。
可是,人口依旧是不足,经历了数百年的大战,整个华夏的人口大幅度锐减,尤其是在几次大的歼灭战后,人口动不动就是以数十万计百万计的锐减,哪怕如今天下一统许久,权大秦人口也仅仅是两千余万。
放到整个大秦将于上,地均容居率低的可怕。
比如张苍想开发长江流域,但是需要迁徙数百万人来完成,然而,整个北方也拿不出那么多人,而北方各郡同样也在缺人。
“鼓励生育!强制生育!”相府之中,张苍也是很头疼,大秦各郡都在跟他要人。
不是要什么国匠、文官、士子等急缺型人才,而是最普通的民众,可是他去哪给各郡郡守凭空生出那么多人来。
人口跟庄稼也不一样,一年就能割一茬,一代人最少都要经历十五年才能成长起来。
“不能急,一定不能急!”张苍告诫着自己,人口事关国家社稷,急不得,否则很容易出事。
“陛下,相邦大人,金陵密报!”一骑之金陵而来,带着一卷卷文书。
“《秦蓝策》第一卷?”扶苏和张苍都是惊讶,他们知道大秦的老臣们都被武君带去了金陵,同样在李斯等三公的忽悠下,许多隐士也被拉到了金陵。
目的就是为了修订这部还未出世就敢标榜千古奇书的《秦蓝策》、
只是这才过去了多久,怎么就有了成品,还直接送到了咸阳。
“只是第一卷而已!”张苍是爱书之人,因此,对这秦蓝策也有很大的好奇,这可是集结了大秦所有人杰和百家编纂的。
因此,开篇就看到了这只是第一卷,开篇而已。
“第一卷·国之信!”张苍和扶苏安静的坐下阅读起来。
信字卷,说的是国策的长治久安,所有国策一旦施行,轻易不可动摇,哪怕明知道是错,也不可直接更改。
更是举例了大秦律法中一些错误的地方,比如秦律之中的反坐之法,诬告、误判者,以其罪反坐。
举例,杜邮县令判处一对夫妻合离,但是后来发现是婆媳之间的争斗,婆婆告到了县府,导致了误判,因此,县令以反坐罪同论,以秦律,杜邮县令与妻子合离。
可是杜邮县令与妻子相濡以沫,恩爱有加。
这样的反坐就是不通情理,然而律令之下,却不得不执行。
直到大秦新王继位,修改了统一修改律令之后,才加以了特别注解律令,防止类似事件再有发生。
然而当年的杜邮县令却只能默默的承受了这一段冤屈。
“这就是国之信吗?”扶苏和张苍叹了口气,大秦的一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因此,国策下行,多少都会有些错误,但是却不能直接去更改。
朝令夕改,会让官府失去公信力,也会让百姓对律令产生怀疑。
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少府的农事衙门,为了更好的指导生产,农桑署下发了农政指导书,规范了农夫何时播种,何时施肥,挖地几许,灌溉几许。
然而这些对大多是地方来说是适合的,可是却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
因此,哪怕明知有些地方不适宜,农桑署也没法去更改指导书。
“不知道大人们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扶苏和张苍是被深深的吸引了,信字卷指出了很多大秦国策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他们也很好奇金陵能把第一卷送来,显然是已经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两人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后边的内容。
“国策之行,牵一发动全身,轻易不可更改,在于积怨!”
“积怨深则思变,变则通,使民思变则高官府,官府顺势而为,方为正!”
扶苏和张苍都惊讶了,他们看懂了,不愧是集合了百家隐世编纂的奇书,其中将百家的思想都穿插了其中。
这一个变,有道家思想,也有纵横心术,以道家思想为主,辅以纵横心术。
变是必须的,可是怎么变,什么时候变,就是纵横家心术了。
那就是等到百姓自己发现不适合,积累起来之后,就会上禀告官府,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也才能证明同样的政策在当地是不适合的。
这个时候,官府就可以顺势而为,对国策进行地域性更改,这样一来,官府的公信力不但不会被削弱,甚至会得到加强,也会让百姓对政令更加的认同和信任。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