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围篝餐饮屋内困(肆)

第五十七回围篝餐饮屋内困(肆)

杨不识坐于华宝上人身侧,道:“大师经文,天地之妙,可否诵完,教晚辈聆听教诲?”

华宝上人面有错愕之色,转瞬即逝,颔首道:“小兄弟愿意听,贫僧万难推诿,不甚欢悦。只是佛文之多,浩瀚无边,我只将先前未曾诵完的那一卷经文诵完如何?”遂张口诵道:“沙门问

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沙

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闻。得

一切智。可谓明矣。佛言。大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荆道可见矣。佛言

。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

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佛言。当今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佛言

。人随情欲。求於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佛言。财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

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佛言。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於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

此门。出尘罗汉。佛言。爱欲莫甚於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天神献玉女於佛。

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龋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

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

汉已。乃可信汝意。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於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

恶念。佛言。夫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

何益。佛为说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

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斫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缓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

矣。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

。无修无证难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

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言。沙门

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

可免苦矣。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

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杨不识静心忖意,腹内绵绵温热,听得此文,不觉发动真气,心中惊讶不已:“我听经闻法,为何体内八脉心法却有感应?”再一思忖,便即恍然大悟,八脉心法乃是源出道家修真之功,释

道虽然不同,但都是出家清静,无为脱世,彼此共通互连之处其实不少。

华宝上人不听他动静,心中疑惑:“这小施主请我诵经,他却不会因为听着枯燥乏味,竟自沉沉睡去了吧?”合十叹道:“阿弥陀佛。”杨不识甫然一惊,按下丹田内气,起身作揖,笑道:

“大师辛苦。”华宝上人笑道:“你可听得明白?”杨不识摇头道:“听得几句,但愈到后面,便愈发糊涂。”华宝上人道:“能听懂几句,便是善缘,要是想一口气听辨了然,反倒犯了我

佛家贪嗔大忌。”

杨不识又道:“请问大师此经名称?”外面有人笑道:“里面僧俗讲经问道,实在索趣,我也睡了。”不多时呼噜大起,倒似故意教屋内诸众听得真切。华宝上人道:“此文乃《佛说四十二

章经》,本是从西方天竺国传至于我国之地的第一部圣典伟籍,后由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同翻译。”

杨不识啊道:“第一步经文,莫非也与汉明帝相干?”

华宝上人精神一振,喜道:“小施主听闻如此典故么?”杨不识点头道:“知晓一些,俱无甚详,听闻汉明帝夜梦金人大德,引入佛教,此书既然是第一部传至中土佛典,当在其中才是。”

华宝上人笑道:“汉明帝甚是崇佛,对这第一部译出之《佛说四十二章经》,可谓视若国宝,特别敕令珍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此兰台石室乃是皇家典藏图书之馆,寻常人等不得入内,为

皇室专有御用,民间难得听闻其法。是以于晋朝之时,道安法师所编有《综理众经目录》一书,其中翻阅殆尽,尚找不出此部经的名目,难怪有人因此忖疑,误认它乃伪造之物。其实若能详

细查考唐朝所有藏经目录,都已一一记载。”

杨不识迟疑道:“晚辈无礼,请问大师,当真有‘夜梦金人,西迎圣教’实事么?”辛芙好奇,窜踱过来,仰起小脸,咦道:”什么是‘夜梦金人,西迎圣教’哩?“华宝上人正色道:“自

然是有的。小施主不用怀疑,出家人不打诳语,难不成贫僧还会骗你么?”衣袖被辛芙牵扯,知她急不可耐,于是笑道:“你休着急,听我慢慢说来。东汉之时,有一个皇帝叫孝明帝,便即

今人所称之汉明帝,他是汉光武的第四个儿子。孝明帝永平三年,这位皇帝某晚睡觉的时候,却做了一个梦,这梦好奇怪喔1咳嗽一声,并不说下去。

辛芙急忙摇他,问道:“怎样奇怪了?”

华宝上人道:“这皇帝看见宫殿之上,莫名来了一位金人,慈眉善目、端庄和蔼,颈项间,尚有一圈明晃晃的圆光,自成神环,浑身上下,金光灿灿,耀人眼目。这金人神态从容,体态飘逸

,双足也不着地,便在殿上飞来飞去。第二日清晨早朝,孝明帝召集文武百官解梦。其时朝廷中有位太史官唤叫傅毅的说道:‘天竺有神叫佛,他便是金色的,全身发光。依我观之,皇上梦

到的大概就是佛了。又有位博士王遵,也是位很有学问的人,深为附合傅毅说言,又告之明帝:‘数百年前周朝时,有部书唤作《异记》,里面具载了许多当时所发生之奇异怪事。当中一项

记载,便是说道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大地发生六种震动,天上有五色祥光出现,一直照射太微星。周昭王甚感奇怪,问其大臣根由,其中有太史官苏由,说道此乃西方大圣人出世之

兆,圣人教法,该于一千年以后,能传至于我国。此说被刻于石头上,以求不朽,然后把它埋在地底下,算一算,到现在刚好一千年。是以皇梦到佛祖要,梦境呈现祥瑞。’汉明帝闻之大喜

,于永平七年,派遣秦景、王遵等十八位大臣,到西天去取经。这十八人浩浩荡荡向天竺前进,途中经过月氏国,遇得两位中天竺出家人,便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秦景、王遵恭恭敬敬地说

明来意,而后邀请两位尊者东赴中土传教授道。两位尊者欣然允诺,便把随身佛经、佛象、佛之舍利,居用白马驮运至我国,叫做‘白马驮经’。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方抵达洛阳。”辛

芙笑道:“原来如此,只是那时没有寺庙,他们住在哪里呢?”

华宝上人笑而不答,他目受毒害,此刻不能视物,却将一张脸朝着杨不识。杨不识登时会意,暗道:“他这是考究我了。”接口道:“当时皇帝就让两位尊者驻锡于离洛阳城东边十二里、北

面靠着邙山的鸿胪寺。那寺却非寺庙,本是皇帝招待贵宾与外国使节的住所,自从这两位尊者用白马驮经而来了,皇帝就下诏把鸿胪寺改名为白马寺,专赐二人修教礼佛之用。迦叶摩腾和竺

法兰便于白马寺中,翻译《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以白马寺被尊为佛教之祖庭,便是少林寺也远不能及之。”

华宝上人甚是赞许,道:“其后众人皈依三宝,也有出家为僧的,成为佛陀弟子。若具载之,当时共有一千四百六十多人出家,含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后

宫阴夫人并王婕妤及宫人等一百九十人、五岳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朝廷专门又建了十座大寺庙,七座于城外,给男众安住,三座于城内,给女众安祝”杨不识叹道:“后代唐太宗,

曾撰了一首《题焚经台》,道: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漫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