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西北黄沙

第九十三章西北黄沙

太子可以与和硕特部达成草案,但是想要真正生效,还是需要皇帝点头的,所以这边协议一谈完,就立即派人将协议送往西北。直接到朱祁镇的御前。

此刻的朱祁镇,已经在伊州修整完毕,校阅西域总督府的大军之后,蜿蜒东进。从星星峡而沙洲,一路到嘉峪关。

这一条路,并不是多长的,但是让朱祁镇走得特别的辛苦。

因为与从居延泽到伊州一般,都是漫漫的沙漠地形。到了嘉峪关,朱祁镇就真切的看到了,什么叫做“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朱祁镇到了嘉峪关的时候,正是一场沙尘暴来临的事情,让朱祁镇想起了,前世看到龙门客栈,其实龙门卫,朱祁镇是见过的。就在杨洪独石堡之南,与瓦刺还在此地打过一仗的。那里的植被,虽然不能称得上好,但也尚可。

而嘉峪关,这座大明的玉门关,却是另外的样子,城墙之外,尽是黄沙。一旦遇见沙尘暴天气,连关门开合都有些困难。黄沙恨不得淹没整个城市。

纵然朱祁镇作为皇帝,身边的仪仗非常之多,这一次过来,又没有骑马,而是坐在马车之中,依然挡不住风沙穿过层层布幔,打在朱祁镇的身上。

而来到嘉峪关之中,情况也不过是稍好一些。

嘉峪关是大明驰道最西端,从这里向东,全军上下可以松一口气了,虽然这驰道有千辛万苦,但是终究是修建过来了。

朱祁镇只是知道大明西北不能修建驰道,更不要说铁路了,但是具体是怎么不能修建驰道,却不是太清楚的事情,此刻真正实地考察才算是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大明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其实就是河西走廊,更准确的说是贺兰山北麓。这一路是从贺兰山上流下的雪水,灌溉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成为河西最为富饶的地方。在汉代的时候,这里都是大片大片的草原,乃至从河西走廊到居延泽一带,全部都是草原。

以至于汉朝在居延泽设立关塞,那是汉长城的一部分。

甚至只要看明长城与汉长城之间差距,就能看出来这千余年间的气候变化。

这也是西北衰败的天时。

嘉峪关这里的驰道,是建立在高高石头地基之上,高出两侧半丈的距离,全部是清一色的石头打造,之所以如此,就是防止沙尘暴一来,整个驰道都被掀翻吹走,或者说被掩盖在黄沙下面。

而这种手段,也仅仅是嘉峪关以东能够用。

无他,西北沙漠化也是有程度的不同,大抵上是越靠近贺兰山,越往东沙漠化的情况也就越少。而往西可就大不一样了,别的不说,嘉峪关之东南的沙漠,其实更多是刚刚风化的土地,往下面挖上一段距离,是能够见到结实的土地的,将石头地基固定在下面的结实土地之上,还是能够达到固定驰道的作用。但是过了嘉峪关,沙漠下面不知道挖多少米,才能见到地基,如果挖的太深的话,也就没有必要了。

很简单,如果往的

太深了,也就是沙层太厚了。

这么厚的沙层一旦滚动起来,即便地基再结实,也能给结结实实的覆盖在下面。与楼兰古城作伴。

其实,嘉峪关东侧有一些特别严重的地段,其实也是如此。只是这里人手还多一些,可以及时清理,尚且能够维持,这也造成了驰道一遇见风沙,很容易要中断一段时间。不过下面的人常常报喜不报忧。

如果朱祁镇不下来,根本不知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见此,朱祁镇心中难免忧心忡忡的。

西北的情况,比他想象之中更加可怕。

西北之凋敝,朱祁镇一直是很担心的,因为西北经济如何,直接关系着大明对西域的统治。而今看来,西行之路艰难万分,很多地方都是沙漠之中行军,如果朱祁镇当初知道是这样的情况,还真未必有攻打西域的想法。

也正是因为西北凋敝如斯,大明对瓦刺只能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情况之下。

因为即便西域有一些中原物资的补充,但是更多的事情,其实并不是瓦刺与大明在打,而是西域总督府与瓦刺在打仗。

嘉峪关如此,左右都不觉得皇帝可以在这个地方久留,也就稍稍休息一下,就上了驰道。

这一次大军都是沿着驰道而行,速度自然也快不起来。

骑兵控制两侧沙丘,千余辆车沿着驰道缓慢行驶。

朱祁镇坐在特制的马车之上,这马车有三十二匹马拉着,车厢很大,能容纳十几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小房子一般。

此刻朱祁镇,丘浚,石彪,等大小臣工都在这里,还有一位新成员。那就是陕西巡抚韩文。

韩文因为平定宁王之乱,成为暂代江西巡抚。这几年之内,连连升迁,此刻已经成为了陕西巡抚。

虽然说巡抚与巡抚都是一样的,但是事实上,大省巡抚与小省巡抚也是不一样的。

大明重要的几个巡抚,一个是河北巡抚,天子脚下,一个广东巡抚,天南诸侯,再加上广西要依靠广东协助,很早就设立两广总督,而今朱祁镇觉得总督权大了,罢了不少,但是很多两省之间的合作,并没有中断,再加上而今又有支援南洋的种种任务。

可以说一个广东巡抚,半个两广总督。

再有就是陕西巡抚,明代的陕西,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陕西,加甘肃,加宁夏,加青海,再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又有支援西域,支援藏地的种种任务,实在是朝廷一柱。

除却这几个之外,还有湖广,四川,云南,等几个巡抚,都是大巡抚。在朝廷看来,比寻常巡抚要强一些。

韩文当初由知府一跃而成巡抚,升得快了一些,到了巡抚这一层就不大好升了,于是转迁数个省,而今就是陕西巡抚。

下一任估计就是一地总督,或者入京为某部尚书了。

朱祁镇问道:“西北的情况都是这样吗?”

韩文说道:

“陛下,也只有这里情况严重一些,过了武威往东,情况要好上很多。”

朱祁镇说道:“朕曾经叮嘱过,在西北多种树,情况怎么样啊?”

韩文微微一顿,说道:“陛下,非臣不欲为之,实在是不可为之。”

“树最喜水,无水则无树,而西北干旱之极,寸水寸金,臣见过有些地方百姓一生不过沐浴数次而已,是在是无水,即便有一点点水,也是要灌溉庄稼的,岂能种树。树一旦种下看来,如果中途缺水,不过是一段枯木而已。”

“臣知陛下心意,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朱祁镇想起了后世在西北大规模种树,正想反驳,但是心中想了想,微微一叹,说道:“是朕想当然了。”

的确如此。

很多人都觉得种树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似乎在种树这一件事情上,古代与现代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不然,农业科技现代化,更多是在看上去不起眼的地方。别的不说,单单说选种这一件事情上。

在种植耐旱的树木。

而今就找不到这样的树木。

更不要说现代大量育种等等,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根本就是黑科技。

一颗树并非种下去,就能活的。如果道旁树,就会发现,即便而今在道路边上的树木,还有一定概率的枯死,更不要在西北沙漠边,一百颗种下去,能有十六颗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

时代的差别,很多时间表现在极其细小的地方。

朱祁镇说道:“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

韩文沉吟片刻,说道:“以臣之见,只有移民,臣在陕西秉政数年,陕西户口没有见涨,固然是因为这些宁夏年年地震,死伤非小,还有臣一直主持,西域移民,将陕西灾民迁徙到西域去。实在是西北这一块,不能养人了。”

“唯有让百姓去别的地方,寻求生路了。”

大明对于地方官的考核,户口数量一直是一个关键性指标。特别是在朱祁镇数次清丈,将大明户口黄册调查的比较清楚的情况下。

每一任官员户口增长都有数据。

成为朱祁镇观察官员能力的窗口。而韩文明知道这一点,却反其道而行之。可见他真知道,西北特别是贺兰山下的几个府县,实在是不堪重负了。

朱祁镇说道:“韩卿有心了。”

韩文说道:“不过为朝廷办事,臣不敢居功。”

朱祁镇说道:“朕不能让功臣寒心,丘卿,传令对于西北地方官,不再考核户口增长了。”

丘浚微微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接旨了。

朱祁镇也知道,一项标准看上去对某些地方不公平,但是有些时候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后世唯gdp论,看上去弊端多多,但是不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地方官,又该用什么来衡量?

总要有标准,而没有一个标准是完美无缺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