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锦深吸一口气,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讲台。他环视四周,目光最终落在钱夫子和郑同窗身上。他知道,这场讲学,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讨,更是一场思想的交锋。他定了定神,缓缓开口道:“今日,我将为大家讲解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话音未落,郑同窗突然站起身来,手里拿着一本古籍,脸上带着一丝讥讽的笑容。“孔锦,”他高声说道,“在下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先生。”他将手中的古籍举过头顶,“敢问先生,这书上所记载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与农事有何关联?”郑同窗故意顿了一下,目光挑衅地看向孔锦。
孔锦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答道:“郑同窗所言极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出自《千字文》,虽非农书,却也蕴含着天地自然之理。天地孕育万物,农事亦是顺应自然规律,方能获得丰收。我今日所讲,正是如何更好地理解自然,利用自然。”
孔锦没有直接解释晦涩的古文,而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到自己要讲的内容上。他从最基础的土壤、气候、水源讲起,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它们对农作物的影响。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现代农业知识与古代的耕作经验结合起来,让即使不识字的农家子也能听得明白。
他讲到如何选种,如何育苗,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他甚至还现场演示了如何制作简易的灌溉工具,引得众人啧啧称奇。学堂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原本抱着看热闹心态的学生们也开始认真听讲,不时提出一些疑问。孔锦都耐心解答,他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即使对农事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听得津津有味。
钱夫子坐在前排,脸色越来越阴沉。他原本以为,孔锦一个农家子,不过是略懂皮毛,随便问个刁钻的问题就能让他出丑。没想到,孔锦的讲解竟然如此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甚至连他自己都听得入了迷。
看到孔锦侃侃而谈,旁征博引,郑同窗心中更加恼怒。他原本想借此机会让孔锦出丑,没想到反而让他大出风头。他紧紧地攥着手中的古籍,指甲几乎要嵌入肉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孔锦的讲学接近尾声。他总结道:“农业乃国之根本,民之命脉。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才能提高产量,让百姓丰衣足食。”
孔锦话音刚落,郑同窗猛地站起身来,高声说道:“孔锦,你所说的这些,不过是纸上谈兵……”
郑同窗猛地站起身来,高声说道:“孔锦,你所说的这些,不过是纸上谈兵!你一个只会读死书的酸秀才,可曾真正下过田?可曾亲手种过地?你知道庄稼的真正需求吗?”
孔锦神色不变,平静地反问道:“郑同窗此言差矣。我虽未曾亲自耕作,却遍览农书,也曾向老农请教。我所说的,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结合了前人经验和现代知识的总结。”
“现代知识?”郑同窗冷笑一声,“什么现代知识?莫不是你杜撰出来的吧!我从未听闻过如此荒谬的理论!”他翻开手中的古籍,指着其中一段说道,“这书上记载,‘瑞雪兆丰年’,你却说要防治病虫害,岂不自相矛盾?”
孔锦微微一笑,“瑞雪兆丰年,的确不假。但冬雪虽然能冻死一部分害虫,却无法根除。来年春天,害虫依然会滋生,甚至更加猖獗。因此,防治病虫害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钱夫子也抓住机会插话道:“孔锦,你所说的这些,过于繁琐复杂。我等祖祖辈辈都是如此耕种,从未听闻过你这般新奇的理论,不也一样年年丰收?”
“夫子此言差矣,”孔锦不卑不亢地回应,“过去的耕种方式,虽然也能获得收成,但产量有限。如今人口日益增长,土地却有限,只有不断改进耕种技术,才能提高产量,满足百姓的需求。”他从袖中掏出一张图表,上面清晰地记录了不同耕种方式下的产量对比,“这是我根据实际情况统计的数据,足以证明我的观点。”
钱夫子看着图表上的数据,一时语塞。他虽然顽固守旧,却也无法否认数据所呈现的事实。郑同窗见钱夫子被驳倒,更加恼怒,他绞尽脑汁,又想出一个刁钻的问题:“孔锦,你所说的选种育苗,岂不是要浪费大量的种子?若是遇到天灾,岂不是颗粒无收?”
“郑同窗多虑了,”孔锦耐心地解释道,“选种育苗,虽然会消耗一部分种子,但可以保证幼苗的质量,提高成活率。而且,我们可以选择抗灾能力强的品种,即使遇到天灾,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孔锦的每一个回答都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让郑同窗和钱夫子无从反驳。学堂里的气氛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本对孔锦抱有怀疑态度的学生,开始认真思考他的话。他们从未想过,耕种还可以如此精细,如此科学。
郑同窗见自己的计划落空,心中更加恼火。他狠狠地瞪了孔锦一眼,正要再次开口,却听到门外传来一个声音:“孔先生,县老爷请您过去一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孔锦向众人拱手示意,便跟随来人离开了学堂。他前脚刚走,学堂里便炸开了锅。一些学生围着钱夫子,七嘴八舌地问道:“夫子,孔先生所说的,都是真的吗?”
钱夫子捋了捋胡须,神情复杂。他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孔锦所讲的那些理论,的确让他耳目一新。他沉吟片刻,说道:“孔先生所言,虽有些新奇,却也并非全无道理。我等读书人,应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郑同窗见状,心中暗叫不好。他原本想借此机会,让孔锦在学堂里丢脸,没想到却反而提升了他的威望。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高声说道:“孔先生所说的那些,不过是些奇技淫巧,岂能与圣贤之言相提并论?”他拿起一本古籍,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一段文字说道,“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先生舍本逐末,岂不是违背了圣人之道?”
一些原本对孔锦心生敬佩的学生,听到郑同窗的话,又开始动摇起来。钱夫子也趁机说道:“郑同窗所言极是。我等应当以圣贤之言为圭臬,不可被一些旁门左道所迷惑。”
孔锦回到学堂时,正听到钱夫子的话。他微微一笑,走到郑同窗面前,接过他手中的古籍,说道:“郑同窗所引用的这句话,我自然也读过。但我想问一句,何为‘本’?何为‘道’?”
郑同窗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说道:“这……这自然是圣贤所传下来的道理。”
孔锦摇了摇头,说道:“圣贤所传下来的道理,并非一成不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道理。正如这‘务本’,在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所以圣人教导我们要重视农业。而如今,除了农业之外,还有工商业、科技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重新理解‘本’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立本’。”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至于‘道’,更是如此。‘道’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学习圣贤之道,并非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其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所讲的这些现代知识,并非与圣贤之道相悖,而是对圣贤之道的补充和发展。”
孔锦的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他们从未想过,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圣贤之言。钱夫子虽然仍有些不服气,却也无法反驳孔锦的逻辑。
随着讲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被孔锦的知识所吸引,逐渐认可了他的理念。他们意识到,孔锦所讲的,并非是什么旁门左道,而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下课后,几个学生围着孔锦,兴奋地讨论着今天所学的内容。孔锦耐心地解答着他们的疑问,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钱夫子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孔锦在学堂里的地位,已经无法撼动了。
郑同窗则躲在角落里,脸色阴沉。他原本想借此机会打压孔锦,没想到却反而成就了他。他狠狠地握紧了拳头,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找到机会报复孔锦。
夜深人静,孔锦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他抬头望向天空,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
突然,他听到身后传来一个轻微的脚步声……
孔锦接下来的讲学更加引人入胜。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基础物理和化学知识,并结合古代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这些知识如何能够应用于农业生产、工具制造以及日常生活。他甚至用简单的材料做了一些小实验,例如用凸透镜聚焦阳光点火,用杠杆原理演示省力工具,这些都让学生们眼界大开,惊叹不已。
钱夫子原本紧绷着脸,但随着孔锦的讲解,他的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他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已经开始认同孔锦的一些观点。他发现,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并非毫无用处,反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当孔锦讲解到如何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改进农具,提高耕作效率时,钱夫子更是听得入了神。
郑同窗则脸色越发阴沉。他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对孔锦佩服不已,心中嫉妒的火焰熊熊燃烧。他几次想要打断孔锦的讲学,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但都被孔锦巧妙地化解,反而显得自己无知可笑。
随着课程接近尾声,孔锦总结道:“圣贤之言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应当学习前人的智慧,更要勇于探索新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的话音刚落,学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部分学生都对孔锦报以钦佩的目光,他们从孔锦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真正的改革者。部分先生也开始重新思考现代知识的价值,他们意识到,或许这些新知识真的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钱夫子虽然没有鼓掌,但也没有再出言反对。他默默地收拾着东西,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郑同窗则一言不发,阴沉着脸离开了学堂。
孔锦在学堂的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他成功地将现代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为自己未来的改革之路奠定了基础。
夜幕降临,孔锦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辉。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清新的空气,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自己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家族中大伯一家对自家日渐好转的生活所产生的嫉妒。他隐隐感觉到,新的家族纷争即将到来。这种预感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他母亲迎了上来,神色略显不安:“锦儿,你大伯刚才来过……”她顿了顿,语气低沉,“他说……他说……”
“说什么?”孔锦问道。
“他说……”母亲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说了出来,“他说你爹最近有些……不务正业……”
喜欢我在大乾考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