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统山河续3

司马懿定策辽东。

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东北。

曹魏时期,公孙度占据辽东。但是,这个人利用中原连年战争的机会,时叛时降,属于半独立状态。

到了公孙渊(公孙度的孙子)继位后,开始嚣张起来,不可一世。

魏明帝曹叡曾经派幽州刺史毌丘俭领兵攻打,大军到达后,由于连日暴雨,辽水大涨,渡河困难,进攻不利,讨伐失败,公孙渊更是洋洋得意。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公开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广设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

不仅如此,还派人南下和孙权通好,拉拢引诱鲜卑人,在北方为非作歹,侵扰百姓,严重影响了北方的安定团结。

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率领大将牛金、胡遵征讨辽东,步兵、骑兵共四万人。大军从京都洛阳出发,一路浩浩荡荡向北进发,经过长时间的行军,到达了孤竹(今河北迁安一带),接着,逼近碣石(今辽宁葫芦岛市),历时五个月,6月,到达了辽河。

公孙渊得知司马懿到来,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率领几万步兵、骑兵进行抵抗。

公孙渊部在辽河20余里长的战线上,挖沟设壕,抵抗魏军。

司马懿此战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

一方面派少部分兵力在南线多布旗帜,用以吸引对方主力。另一方面派主力偷渡辽河。

司马懿是这样的考虑的:如果对方主力在外,则都城空虚。当对方发现都城被围困时,一定会让主力部队回救。而司马懿只在半路截杀对方回救的部队,这样,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战绩。

其时,赶上大雨,连续下了一个多月,雨停之后,司马懿开始对襄平进行全面的围剿,日夜不停的进攻。由于城内粮食储备不足,死的人很多,守城士兵减员幅度很大,杨祚等人投降了。

8月份,走投无路的公孙渊派自己的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向司马懿请求谈判:“大人,停战吧,我们投降”。

“投降,你们有什么资格和我谈”。司马懿冷笑着:“来人啦,把这二人拖出去砍了”。

司马懿最痛恨反复的小人,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辽东问题。

公孙渊不甘心,又派侍中卫演来到司马懿军营:

“大人,不如定好日子,我们送人质过来”。

“NO,NO,没什么可谈的,你回去告诉公孙渊,打开城门,束手就死吧”。司马懿再次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公孙渊彻底绝望了,打算做困兽之斗。

既然不让活,只好死。如何死?是个问题。束手待毙,公孙渊肯定不干,那就突围,死也要死的壮哉。

公孙渊选择从南城突围,突围是个力气活,硬碰硬,要从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只能牺牲士卒,突围出来的人本就不多,一路逃还要一路作战,身边士卒越战越少,公孙渊好想骂人,这他妈的什么人啊,投降都不行,太绝望了,公孙渊就这样力战而死。

司马懿入城后,为了报复,杀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7000多人,为了炫耀功绩,竟然把尸体堆在道路两旁供人观赏。

战争本不该迁怒平常百姓,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是无辜的。

接着,司马懿把原来公孙渊任命的官员全部处死,把将军毕盛及士兵两千多人都杀了。

屠杀过后,一些原来被公孙渊陷害的官员重新得到起用,已经死去的,修建坟墓并予以嘉奖。

同时,在襄平城里开始收编百姓,共四万户,晓谕大家安定生活。

至此,困扰曹魏几十年的辽东终于彻底平定。

公元239年正月,司马懿在从辽东返回的途中,接到命令,率军直接去关中镇守。

在离京都还有四百里的时候,三天之内接到五道圣旨。其中一道魏明帝亲手写的诏书:请速回,到后直接来见我。

司马懿一看此语,感觉事态非常紧急,于是,驾车赶路不停息,一口气四百里,连夜回到洛阳。

回来后,直接进宫,来到魏明帝的病床前,泪流满面,问是什么病。

魏明帝眼睛看着太子齐王,拉着司马懿的手说:

“死了倒好了,这样日复一日的实在无法忍受,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等你回来,见上一面,这样我就没有遗憾了。”

在见司马懿的当天,魏明帝驾崩,享年36岁。

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及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政。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同辅政。

曹叡为何这么早就过世了呢?

?三国志明帝本纪?中有一个记载是这样的,是说当时寿春有个农妇号称自己是天神下凡,可以为人消灾纳福,只要生病的人喝了她的水,或是用水洗了伤口等,就可以治好病,魏帝曹叡于是就把这个人养在宫中,供起来了,等到曹叡生病后喝了她的水,病没有好转,就把她杀了。

甚至有人怀疑,这水有问题,使曹叡得了慢性病,他的三个孩子都夭折了。

曹叡求子心切,就广选美女,充实后宫,房事过度,以致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很快就病入膏肓。

一人之下,两个共同执掌权力的人,谁都会有想法,如果只有一个人辅政会怎样?

曹爽就是这么想的,他要专权,只有排挤司马懿,没有了司马懿,他就可以大权独揽。

曹爽就向天子进言,改司马懿为太傅,入朝不须行礼,可以佩剑上殿。加封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一家三人封侯。

曹爽这招很明显,明升暗降,表面上升官了,其实离开了权利中心。

司马懿是个很有韬略的人,一律加以谢绝,他不想让自己的子弟接受封赏,做大官,这远不是他的目标。

公元241年4月,吴军分四路大军攻魏。全琮率军进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柤中(今湖北南漳县蛮河流域)。

司马懿主动要求领兵抗吴。

他认为到6月时,南方暑热、潮湿,大军不易久待。他挑选精锐勇士,决定派轻骑挑战,吴军不敢深入,决定撤兵。

司马懿领兵追击,在三州口(今湖北襄阳)追上朱然的大军,斩杀吴军10000多人,缴获很多舰船等物质。其余各路吴军也无功而返。

打胜仗后的司马懿又得到嘉奖,获得了很多的封地,功绩声誉逐渐隆盛。

公元242年,司马懿又上书朝廷修渠,疏通河道,灌溉农田,在淮北实施大规模的屯田。

公元244年,曹爽觉得自己立功不多,也想象司马懿那样建立功绩,树立自己的威名。向皇帝上书伐蜀,魏帝也准奏,但是,司马懿并不赞同。

这年春天,曹爽伐蜀进展并不顺利,而且由于粮草没有跟上,5月,开始撤军。在撤退过程中,遭到蜀军的截击,部队伤亡很大,损失惨重。

公元245年8月,曹爽加快专权的步伐。他把中磊、中坚两营的指挥权统统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曹羲。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