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看似一体,但实际上外服各方势力混杂,很多地方都只是名义上归属于朝廷,实际上宛若一个小朝廷。就好比四大伯侯,在他们所辖范围之内,他们的话比朝廷的话可管用多了。
为什么历代都有诸侯叛乱的案例?
朝廷其实也很清楚,无非就是朝廷权力很难实际控制到地方上,分封诸侯也是无奈之举。
况且不论是商,还是夏,他们更多像是部落联盟,朝廷占着中央,四方诸侯各自为政。
似眼下此等天下诸侯尽皆臣服于朝廷之盛状,其实放眼整个夏商也不多见,商有商的内乱,而夏甚至都有四十余年无国君之事。
彼时天下诸侯,自然是分崩离析的。
如今乃是因为朝廷强盛,才有天下诸侯臣服,但纣王认为远远不够。
虽然他让文宣司于四大诸侯面前讲述他痛斥梅伯之事,但朝中的大臣们都心知肚明,大王迟早要对诸侯们下手,只是时间问题。
否则,这事儿就不可能在朝会上被提起。
有心人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但懵懂者...还沉浸在自己一方诸侯的权势之中,看不清楚局势。
只是...且不论日后如何,现阶段,除了已经被剿灭的北海七十二路小诸侯之外,似那四大伯侯与七百余镇小诸侯,都是忠于殷商的。jiqu.org 楼兰小说网
即便是纣王要对他们动手,也不会选择在“封神大劫”这个时候...不然岂非正中那些仙人下怀?
他们正愁没借口对付殷商呢,自己就送上门来了。
治国与行军打仗,绝对不是一会儿事,古往今来,上马能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者,可并不多见...即便是闻太师,于治国一道上,也有不足之处。
这也是为什么比干、箕子、梅伯等重臣,在朝堂之上依旧有很大声音的缘故,否则殷商朝廷早就成了闻太师一言堂。
打天下靠的手中的刀兵,治天下靠什么?
纣王也是第一次当大王,先王在世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征战之中度过,一直到他登基,才算是平定了四方诸侯之乱象,商朝初立时,外服也有三千诸侯之众。
然则,以往诸侯之间的吞并,甚至不如先王在世时,被消灭的诸侯多。
而其中立大功者,头一个就是闻太师,其次就是他的两个学生,殷受与黄飞虎。一个是当今大王,另一个是镇国武成王,听此号便知道,黄飞虎的功绩是那些外服诸侯的鲜血铸就的。
凭刀兵治理天下,迟早要出问题。
北伯侯崇侯虎便是教训,若他当真如同西伯侯一样,依靠仁德来治理北地,那袁福通也没有那么容易就被说动造反。
不过成王败寇,袁福通纵然有些委屈,也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了。
纣王绝非是一介武夫,相反他的聪明才智,也是世间少有,尤其是在发现《封神演义》能够借助国运,行推演之力后,更是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缘。
如果说造纸术是《封神演义》初次显威,那么“改良笔墨”就是牛刀小试...而纣王真正的獠牙,则是用《封神演义》推演治国之道。
消耗了一定的国力,纣王得到了几句“治国真言”。
其中第一句就是“书同文”,纣王深以为然,并且借助“纸”的问世,想要推行此道,也会更容易一些。
而且必须要快。否则若是等纸传遍天下,各地的文字愈发深入人心之后,想要扭转过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如今文字亦有现成的,《封神演义》共计70余万字,去重之后单列出来的文字,也要比殷商各地的文字更加完备...纣王没道理不用。
只是如何用,又该如何推广,这件事他始终拿不定主意。
书同文只是第一步,若这个头开不好,往后的那些政策想要推行,恐怕也会有不小的阻力。
“老臣认为此事可行。”
闻太师当即表示同意,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大王想要优化天下文字,此乃大功德...只是此等文字,虽有商文之形,但许多字符中的含义,绝非是商文能够轻易解释...老臣以为想要将此文推行天下,不可操之过急。”
“以老臣之所见,先授于朝中一些博学之士,等他们掌握其中文字之含义之后,再编撰成册,而后于朝廷内部推行...其实除了朝臣之外,寻常的百姓也很难有机会识字。也莫说是寻常百姓,以老臣所知,便是偏远地区的诸侯们,不识字的也大有人在。”说到此处,闻太师沉吟片刻,“若是这般说来,其实想要推行此事也不算难...倒是想要开化民智,没那么容易。”
毕竟是自己教出来的学生。
纣王心里在想什么,他是一清二楚...以往没有纸,想要开化民治,实属天方夜谭。
可如今就不一样了,有纸有字,更有改良后的笔墨...此等利器又是掌握在朝廷手中,便是一些把控地方的世家大族也无力阻碍。
只要朝廷控制一下分到他们手中的纸张数量,他们自然乖乖听话。相对于被那些平民百姓赶上,他们更怕的是被同一阶层的世家大族抛下。
故而闻太师口中难,并非是世家大族...而是教化百姓,绝非一日之功,需世代不缀。
纣王与闻太师对视一处,他看懂了闻太师的眼神,也是难得在闻太师面前打趣了一句,“太师,如若孤驾崩前,亦将殷郊托付于您呢?”
闻太师沉默许久,而后缓缓开口:“老臣会教好他的。”
“说起来...在那《封神演义》之中,太师与孤师生君臣,皆在榜上...孤与殷郊,殷洪,乃至姜王后、黄妃与杨妃,一家人也都颇为整齐。”纣王摩挲着自己颌下胡须,向闻太师问了一句:“却不知他们在天庭之上,如何相处。”
“或许那个时候的纣王,就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孤家寡人了吧。”
纣王先是愣了愣,忽了然一笑,“那滋味一定不好受。”
然后他的眼神愈发坚毅。
“传司天台太师杜元铣、上大夫李定、微子衍。”
此三位,便是闻太师口中的博学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