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集天台教观纲宗

壬二、结示十法成乘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页,我们看壬二、结示十法成乘。

在整个藏教的《阿含经》,它在处理我们的生死业力这一块,跟净土宗非常类似,都是一种带业往生的概念。就是业力我不能把它消灭掉,但是我可以把它调伏。当然,阿罗汉他带的业,他往生的地方跟我们不一样,他往生到偏空涅槃,我们是往生到净土,目标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在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是一样的。它的理论基础就是说,其实业力本身是没有得果报能力的,它必须有你的心的激发,你必须去攀缘它。业力没有主动得果报的能力,它不能主动攻击你的。

业力要得果报,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要有爱取。你对这个果报要有贪爱的心;第二个,你想主宰它。你不是贪爱它而已,你贪到以后还要主导它,就是这个爱取跟无明,是使令整个业力得果报的两个因素。

所以诸位!我们今天不是说,把无量的业力都忏悔干净了,业尽情空再往生,不是这样的。我们净土宗,只是让业力从一种存在的业力,我们阻止它变成一种招感性的业力。就是你不能让业力得果报,可没有人要你把业力消除。

所以整个修行的关键只有两个重点:调伏爱取,放弃主宰。整个藏教的思想说来说去,就是告诉你这两个观念。就是说,你少去惹它,你惹不起业力。我们现在为什么会一直轮回?不是业力来招惹你,是你去招惹它,它本身不能主动得果报,因为主动权在我们身上。这就是为什么修行有希望,因为你是主动嘛。如果业力能够主动地攻击我们,那没有一个人可以修行了,我们就惨了。

为什么我们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去处理无量劫留下的业力呢?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业力本身自己不能得果报,我们不要去碰它。就是这里有个地雷,我惹不起你,我闪过去就可以了,有跟没有一样。

所以,带业往生的观念就是调整心态,而不是去处理业力。你把爱取的烦恼降低了,把对人生的主宰降低了,业力就没有得果报的能力了。这时你带动佛号,就万修万人去了。这个道理是这样建立起来。

调伏爱取跟消灭主宰这个地方,它的修行的方法,智者大师把它整理成十个方法。十个方法成就一个乘,这个乘就是车乘,它能够使令我们从生死业力的障碍的痛苦果报,把我们带到一种没有生死业力的涅槃的彼岸,是这个过程,就是用十个法门来成就一种乘的功德。

我们把它分成三大段。

先念第一大段。

十法成乘者,一、观正因缘境,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颠倒;二、真正发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

在整个调伏爱取、放弃主宰的过程当中,它有两大根本叫作道前基础,这两个非常重要!你修小乘法、修净土宗,这两个都很重要!

第一个,你要具足正知见。一个人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想改变,别人不能强迫你的。而你自己想改变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明白了道理。你一天到晚活在妄想当中,是不可能改变的;你老是跟着感觉走也不可能改变。

就是说,你必须在心中无量无边的妄想当中,把那个道的种子先种进去,把莲花的种子先种进去,你才有改变的希望。你不能马上做到,但起码你先把道理搞明白。

这个地方的明白道理,先破两种邪见:

第一个,邪因缘论。邪因缘论认为生命是有因缘的,但是是由他生。有另外一个生命,比方说大梵天、释提桓因来主宰我们的生命。这是错误的。

第二个,是无因缘论。这个更可怕。就是说,生命是没有因缘的,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所以你造善也不会得快乐的果报,造恶也不会得痛苦的果报,生命是完全没有章法的。有了这种思想,断恶修善就毫无意义了,这个是错误的无因缘论。

生命要能够改变,要建立正因缘境。正因缘境有两个观念要建立起来:

第一个,你要先弄清楚善恶的因缘。什么事情做下去会带给你痛苦,什么事情你做了以后会给你快乐,起码你对善恶业要有判断力。虽然你可能会一时的失误,情绪没办法控制,这都没关系,但起码你要把人世间,什么样的身口意造作是善业,什么样的身口意造作是功德,先搞清楚。这是第一个正见,善恶的因缘。

第二个,染净的因缘。

什么情况会让你流转,会加强生死业力,什么事情去这样做,会减少你的生死业,是还灭的——就是什么时候你做什么事,是流转门,是还灭门,你也得搞清楚。

就是说,人生你至少得知道两件事情:第一个,什么是善恶;第二个,什么是染净。你要明白这两个道理,然而,这两个道理不是你打妄想就打得出来的。要跟佛陀学习,从经典上学习,依止圣言量。这第一个。

第二个,真正发心,设定目标。

因为修行的过程不是那么简单。当你想改变自己时很多人不同意,你的妄想不同意,你的烦恼不同意,因为你已经养成习惯了。所以唯一支持你的,就是你的理想目标,你要有个愿力。

这个愿力是什么呢?“不要名利,惟求涅槃!”你要知道人生的快乐是无常、暂时的,而且这种快乐你要付出代价。简单地讲,人生的快乐得不偿失,“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吃刀上的蜂蜜,你也吃不了多少,但是舌头被割伤了。所以你要不断地思惟名利的过失,当你把业力调伏了以后,你会有伟大的功德。

你要拿未来的结果,不断地鼓励自己,你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追求名利的后果不堪设想,你的轮回就没有止境了,这个轮回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你今天能够把三界的业力调伏了,往生到净土会有种种的功德庄严,所以你必须把你未来的目标,不断地熏习,告诉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你要发心。

具足正见、真正发心,这两个是道前基础。你还没有开始走之前,就要拟定一个修行的方向,这两个是根本。

我们再往下看。

你有这两个根本:真正发心、具足正见,你就有资格来做一些调伏爱取,放弃主宰的事,我们看后面的方法。

三、遵修止观 —— 谓五停名止,四念名观。

四、遍破见爱烦恼。

五、识道灭还灭,六度是通;苦集流转,六蔽是塞。

六、调适三十七品,入三脱门。

七、若根钝不入,应修对治事禅等。

八、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须识次位,凡圣不滥。

从三到七讲到我们整个修行的方法,方法当中有正修跟助行。

三四是正修,五六七是助行。我们先看正修。

整个生命的改变来自于修习止观,这个止叫五停心,四念处是观。净土宗也有止观,净土宗的止观叫作都摄六根。就是说佛号的操作,什么叫作心于佛号能够安住呢?就是佛号现前时,你的六根是收摄的,是往内收的。如果你的佛号在心中运转时,你眼睛还是到处看,耳朵还是到处听,这个佛号叫不安住,这个佛号是不承认的,因为佛号在心中没有根。

什么叫作佛号安住呢?就是什么叫作把佛号念好呢?就是佛号一转起来时,六根是收摄的,你的生命只有听到声音而已。不是说叫你把眼睛闭起来,也不是把耳朵塞住。就是说,你这时的心,不向外攀缘,是把心收起来,不是把六根关闭。这是第一个,建立佛号。

建立佛号,我们前面强调要有皈依的心。有些人的佛号在心中念了半天,他的佛号没办法生根。稍微风吹草动这个佛号就失掉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跟佛号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你认为佛号可有可无。

所以,对佛号的认知很重要!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很重要。必须建立一个皈依,就是救拔跟被救拔的关系。要思惟:我们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们无量劫来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现在我们已经没办法处理了,没法子了!我现在不睡觉每天拜忏也没有用了。第二个,弥陀大愿必定救拔。所以你要先认清楚,这个佛号在你的生命中,它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是你唯一的希望,唯一!就是说你离开了佛号你就完了。一个贫穷的人,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希望,他得到一颗摩尼宝珠,他不会把它丢掉的,因为这是他生命改变的唯一的希望。

所以,如果不修皈依,佛号就整天念得悠悠泛泛,稍微妄想一动佛号就没了,就是这个佛号没有生根。为什么没有生根呢?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音声,你不认为说,我没有佛号就不可以了,这是不对的。

所以,一个人要把佛号念好,你最好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业障深重;你也能够了解佛号是什么意思,四十八种力量。所以它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这是第一个,止。净土宗,第一个,你要先建立佛号,在妄想的心中,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你一定要很坚定地告诉自己,我就是要念佛!

妄想这件事情是这样:妄想,你不坚持,它势力就很大;你一坚持,它就没有力量,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你可以试试看,你一旦坚持,妄想就没有力量了。你把电灯打开时,黑暗就消失了。如果说,你觉得妄想很粗重,你控制不了妄想,那是因为你没有坚持佛号。你没有对佛号坚持,妄想势力就大了。所以你一旦坚持佛号,妄想就没有力量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要引导佛号。

很多人建立佛号以后,这个佛号没有善加引导,很可惜!你要成功地把佛号引导至厌离娑婆而趋向极乐。这当中厌离娑婆更难。就是你不能让佛号落到娑婆世界去。当然这个地方跟你的心态有关系,因为你的佛号是你的心带动的,所以你的心就不能往娑婆世界跑。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是心作净土,是心是净土。

所以,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心态。把这种贪恋娑婆、想要主宰娑婆的心,慢慢地把它调整为欣求极乐,这棵“树”要调整过来,这个就是观照了。你必须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用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沟通。你过去养成一种错误的习惯,产生错误的知见,一直认为娑婆世界是好的,你要用道理来说服自己:你的想法是错了,你看到了表相,没有看到表相后面的道理。

所以我们透过无常、苦、无我的道理,不断地、一次一次地把这个道理说给自己听,让我们的妄想不断地改变,从一种贪恋娑婆变成厌离娑婆。其实,你只要肯努力,我们的心会改变的。因为你打妄想,也是这样不断熏习,是错误的熏习,你现在把它反熏回来。遵修止观,就是建立佛号、引导佛号这两件事情。

第四,遍破见爱烦恼。这个地方我们说一下。

我们刚开始建立佛号时,是在没有烦恼时建立佛号,你不能够说我一开始就去历练,不可以。你一开始建立佛号是在佛堂,把手机关掉,把冷气打开,告诉所有人不要干扰你。所以你一开始是在风平浪静时建立佛号。

但是,你不要忘了,总有一天你要历缘对境,就是你一定要跟烦恼接触,这个很重要。有些人起烦恼时,不提佛号的,使令他的佛号跟烦恼是并行线,他这辈子都没有跟佛号交集。也就是说,你一生都没有实战经验,那就惨了!

临终时跟在佛堂不一样,诸位!临终绝对不是在佛堂,冷气开着身心很舒适的时候,绝对不是这样子!临终是叫作内忧外患,生死业力现前。你自己的内心是百感交集,要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这时是你一生当中最散乱的时候。

所以,我们今天的念佛要怎么样?你必须培养第二念的正念。就是说,你必须在妄想活动时,提起你的止观的力量,产生一种反转的力量,而不是说你起烦恼时,尽情地起烦恼;在佛堂时好好念佛。你这两个都没有接触,你平常都没有实战经验,临终时你怎么办呢?你平常起烦恼忘了提佛号,临终也自然会忘了提佛号。

所以我们刚开始必须要保护佛号,它是一个幼苗在温室里面被保护。但是你慢慢地止观强大以后,你要试着把佛号放在你的烦恼当中,把它丢进烦恼里面试试看,看它能不能产生反转。它的觉悟启动时,是不是能够成功地让你在烦恼当中转出来。

临终的正念。他一定是先堕入颠倒妄想,这是正常情况。临终的正念是从颠倒妄想当中反转的正念,而不是你一开始就能够保持正念,这样很少。所以你迟早要接触你的烦恼,你要早一点适应。

所以“遍破见爱烦恼”,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识道灭还灭,六度是通;苦集流转,六蔽是塞。这是助行。

建立佛号,引导佛号,调伏烦恼,这叫正修。折伏现行烦恼是修行要务。但是你要知道,什么是帮助你的,什么是障碍你的。

比方说,道、灭,这四谛中的还灭门,道谛跟灭谛是帮助你的,你能够修道产生寂静的涅槃,这是帮助你的;还灭,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这个是帮助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帮助你的。

反过来,你放纵你的苦集,这是障碍你的;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是障碍你的;乃至于六蔽: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这是障碍你的。

所以我们举个例子。比方说六度讲持戒。你说:诶,我带业往生,我建立佛号,引导佛号,这跟持不持戒没有关系的。有关系!虽然净土宗的正念,考验的是你的心理素质,但是你最好不要造罪业。因为你罪业造得太重时,临终时罪业起现行,它会给你极度的逼迫跟痛苦,你很难去提起正念。

所以,我们点点滴滴都要注意,当然你不可能去杀人,但是有时候你不小心杀了蚂蚁,要赶快忏悔,因为你不能让业力慢慢累积。我们当然不可能造很重的杀盗淫妄,但是你微细的业,一定要忏悔,让业力的力量能够破坏。

在经典上说,即便你杀蚂蚁,如果你没有惭愧心,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虽然它是微小的业,但是累积起来也是很可怕的。所以你要对治这种故意的犯罪行为,乃至于你经常会出口伤人,虽然看起来无伤大雅,但是这也是种罪业。

总而言之,你要降低罪业的势力,因为罪业会让你临终痛苦,而你临终痛苦时,很难保持平静,很难提起正念。

我们修净土宗,必须想办法让自己善终,“愿我临终无障碍”,你必须要有强大的善业帮助你。净土宗的人临终时,善业要强,罪业要弱,你才能够放手去处理心中的爱取跟主宰。

就是说,你必须有善业的力量,让你现出一种身心安稳的状态,才能够专心地去面对内心的颠倒。所以说虽然它是助行,但是你不要忽略。

第六,调适道品。调适三十七道品,入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这个三十七道品就是戒、定、慧,持戒我们说过了。

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多修止,因为你观慧薄弱。一开始先念佛拜忏,事修多一点。等到你的心慢慢收住了,再慢慢观慧。一个人越到晚年,你的观照智慧就越重要了。诸位!不是仅仅考验你念佛而已。就是你平常是怎么想的,你都是在打什么妄想,你要小心了!老人家都是喜歡回忆过去,年纪大的人都在想年轻时候的事情,这不对啊!你要想未来,你要把心想净土。因为你回忆过去,就容易带动爱取,带动你的主宰,所以你一觉照马上拉回来。也就是说初学者多修止,年纪大要注意修观了,引导佛号是更重要。

我们看第七,若根钝不入,应修对治事禅。如果你的方法正确,你也如法地建立佛号,调整心态,引导佛号,也好好地减少罪业,增长善业,但是你觉得好像昏沉很重、掉举很重,而且经常心不安,那就是你心有障碍,这个要先破障。

障碍有三种情况:第一个,烦恼障。你可能有粗重的烦恼在活动,这时你先把佛号放下,先把这个大石头搬开来,否则你这个车子开不过去的。“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这个前面说过了。如果说你有粗重烦恼,一而再再而三挥之不去时,你要先把它调下来,调伏粗重烦恼,这是第一个烦恼障。

第二个,业障。有些人过去生有造重大的罪业,或今生造了重大的罪业,所以他整天觉得昏昏沉沉,甚至于晚上做恶梦,这个人是要拜忏的,最少一百天,最多拜一年,拜到你身心轻安,见好相为止。就是说如果你有业障,勉强修行,也很难成就。倒不如先破障,修对治的忏法。

第三个,鬼神障。你可能过去伤害的众生,现在刚好跑到鬼神道去了。这时你就要念佛,持往生咒,诵经回向给他,好好跟他沟通,化解彼此的障碍,这个叫破鬼神障。

就是说,如果你有这种特别粗重的昏沉、掉举,要先破障。

第八,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须识次位,凡圣不滥。

你要知道你的定位,不要高估了自己。智者大师讲一个观念说,一个修行者如果见到什么特殊的感应跟异相,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为什么呢?因为你讲了以后它就消失掉,就破坏了。

很多净土宗的人喜欢讲感应,这是错误的。你讲出来对你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你下次这个境再修,没了。除非你私下请教善知识抉择是非,请善知识开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私底下可以,但是千万不能公开讲出你念佛感应的事情,这个是大忌。

你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你说多了,你在描述的过程只要说多了,很可能落入大妄语。第二个,就算你如实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你下次再修的时候这个境界也没了,百害而无一利,对你自己没有好处。

我们看下面的九跟十,讲到果地的功德。

九、安忍内外诸障;十、不于似道,而生法爱,是为要意。

安忍,忍辱。我们前面的修行偏重精进,在因地偏重精进。但是到了一个人即将有突破时,诸位要知道,凡是一种心态的脱胎换骨,光明要出现之前,会有一段特别的黑暗要出现,你可能会有一点障碍,可能身体有病痛,或者这时觉得百事不顺,其实这是一个好的征兆,表示你的生命即将反转。这时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安忍不动。一般是这样子,我们顺境时要冲刺,顺境时用精进法;逆境时用忍辱法,所以“精进”跟“忍辱”这两个是很关键的!

我以前在佛学院,读三年。第一天开学典礼,我们教务主任上慧下天长老,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勉励我们这三年要怎么过。他写了一个字,叫作“熬”,下面那个火写得特别大。我们刚开始去感觉不出来,后来,喔,这句话真的很重要。就是说,你能够读毕业,不是你比一般人聪明,也不是比一般人精进,而是你比一般人能够忍。我跟你讲,在一个跑道上,一个人跑得很快,那是因为精进,但是能够跑到最后,是来自于忍辱。

诸位!你现在想想看,乌龟跟兔子哪一个成功了?乌龟!乌龟就是绝不放弃,坚持到底绝不放弃嘛。所有的事情都要来自于坚持。往往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你如果有经验,就是你要突破的时候。这时不要动,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做,不要采取任何行动,你只要不动,这个暴风圈自己会过去,你不要自作主张,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所以,安忍内外诸障这个很关键!因为表示这个地方“大丹将成,群魔环绕”,你即将突破了。

最后第十,不于似道,而生法爱,是为要意。这个“似道”就是说它不是真实的道,但是跟它很像。比方说感应,见到佛,见到什么,或者神通,乃至于禅定的寂静乐,这些都不是你要的。为什么我们修行要设定目标呢?就是避免你去攀缘路旁的小花。你一开始就要告诉自己,你到底要什么,什么东西不是你要的。你要的是求生净土,而不是人世间的这些神通感应。所以你一定要放弃路旁的小花,你才可以得到摩尼宝珠。

我们看总结。

利人,节节得入;钝者,具十法方悟。

利根人可能前面的具足正见,真正发心,他就自然能够调伏烦恼,修习止观,最后就能够安忍不动,成就圣道。利根人他烦恼轻薄。但是,我们末法时代,可能十个都有需要。包括持戒、拜忏、调伏烦恼这些助行都有需要。

这个是讲到藏教。

庚二、通教 分二:初、释教相。二、明观法。

辛一、释教相 。分三:初、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

壬一、解释名义

我们看庚二的通教。

通教分成二科,初、释教相;二、明观法。

释教相也分成三科:初、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今初。

我们看解释名义,先把它念一遍。

通教,这个“通”就是通前通后。就是说,如果钝根人修通教,可能通到前面的藏教去了,就进入了一种偏空涅槃的境界;如果利根人修通教,他就能够转进到大乘的别教跟圆教,而回归到一念心性。有二种可能,所以叫作“通”。

其实通教就是空性的智慧。前面的藏教是一种无常的观察,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它是从有相入手,就是先从生命的相状看到它变化,昨天的相状跟今天相状不一样了,明天跟今天又不一样了,他是从相状的变化而体验到痛苦,体验到无我而放弃主宰。但是通教不是。他是利根人,他直接观到它的空性,他不要从相状的对比,就明白空了,所以这个人是根利。

但是,他的根利有两种情况。如果说他观一切法空,没有会归心性,他也就是藏教的利根人而已。就是说,他是趋向偏空涅槃,是小乘的利根人。如果他观一切法空,同时又能够看到不空,现前一念心性显现无量的波罗蜜妙用,那么他就转进到别教、圆教去了,所以他有三种可能:通前藏教,通后别、圆。

通教,是怎么样叫通呢?“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空,故名为通。”无言说道,这个“道”就是趋向涅槃的一个方法、一条道路,它是怎么趋向呢?无言说。因为通教的空性一现前,它消除了心中的名言分别。通教的空它更高明,它没有说什么调伏爱取,放弃主宰。当然这个也很重要,我们烦恼很重的人需要。但是通教它是怎么样呢?它直接破你的有所得心,它认为人生本来你就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它直接从无所得趋入,然后息掉你心中的名言。从这个地方体法入空。

空性为什么叫通呢?因为它是一切法的总相。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刚开始时看一切法的别相,对不对?娑婆世界的相貌是什么?是痛苦的;极乐世界的相貌是什么?是安乐的。这是一种相状的对比。这是别相,个别个别的相状。

但是,娑婆世界不可得,极乐世界也不可得,如梦如幻,这是总相。一切法不可得是总相,生死涅槃等空花这是总相,通于十法界。不管是杂染法,不管清净法都不可得,我们只能够跟它相应。

其实,法是不能得的。你不可能从娑婆世界得到什么,你也不可能从涅槃里面得到什么,但是你可以跟它相应。法只谈相应,因为它都没有实体。就像做梦。诸位!你一场梦做下来,你得到什么东西?没有!但是你的确跟梦境里面的境界相应,的确有喜怒哀乐的感受,不能说没有。你说梦境有,你什么也没得到;你说它没有,它却历历分明,它的确有喜怒哀乐的感受跟你相应,通教就这个意思,它就发明无所得的概念。

那么这种教法到底是在哪一部呢?“方等般若当中”,尤其是《般若经》,《金刚经》、《般若心经》、大乘般若经都是,有三乘共行,空性的都是此教,这就是通教。

壬二、所诠教义

我们看通教的教义,看壬二。

诠无生四谛,亦诠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亦诠理六度行,亦诠幻有空二谛,亦诠两种含中二谛,亦诠别入通三谛,亦诠圆入通三谛。

整个通教的教义,最重要就是幻有空二谛。你把这个幻有空二谛搞清楚了,其它全部都懂了。

我们来看什么叫幻有空二谛。请看附表第五,就是补充讲表第九页。

我们前面讲到藏教的二谛,叫作实有二谛。实有二谛就是说,它的缘起法是真实的。但是通教,它的缘起法是如幻有的,这个地方不太一样。

我们把它念一遍。

幻有空二谛,三界因果色心依正,并是非有似有,犹如幻事。指此幻有,以为俗谛;有既是幻,则当体全空,非灭故空,指此即空,以为真谛。此则真俗不二,不同藏教,真居事外。

我们先看它的二谛是怎么安立。

看世俗谛。三界的因果色心依正法,这是世俗谛,这一点跟藏教一样。所以通教它并没有讲到,整个四圣法界的功德庄严,所以通教里面的世俗谛,跟藏教的世俗谛是一样,都是讲到三界有漏因果,都是应该厌弃的,应该舍离的。

但是在诠释空性的时候不一样。“并是非有似有,犹如幻事。”藏教对于三界的果报的远离是这样子的,就是说这三界果报是真实的,我惹不起你,我走了总可以吧?就是五蕴的法是真实的,但是我放弃主宰了,我把这个“我”抽走就好,所以藏教的实有二谛,就是说这个痛苦是真的,三界的轮回也是真的,这个法都是真的,它法执很重,但是我把这个主宰的“我”拿掉了,所以诸法无我,所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就没有人去轮回了,这个轮回业力就自然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