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华涅槃时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页。我们讲到五时里面的第五个时段,法华涅槃时。
在《法华经》上说,十方诸佛,包括过去的诸佛,包括现在诸佛,乃至于包括未来即将出世的诸佛,他的出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佛陀本来想把他自己觉悟的大乘圆满的善根,直接交给一切众生,让众生依止内心一念心性的清净心菩提愿的善根,去广修一切法门而快速地成佛,佛陀是要直接把摩尼宝珠交给我们。
但是,这个地方牵涉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众生在三界打滚太久了,累积了很多生命的经验,产生了一种根性的差别,众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这不是佛陀要不要的问题,佛陀必须要务实地面对众生差别的根机。
所以佛陀从涅槃出来时,本来是想要赶快把他最圆满的东西直接给我们,但是他不可思议的大悲心跟众生接触时,发现这件事情行不通,所以佛陀采取两个阶段:第一个直接给;第二个间接给。
什么叫直接给呢?比方说华严时,佛陀看到有些人善根成熟,所以佛陀就直说大法,直接把他自己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历练得到的最核心思想,这种菩提的善根直接交出去,所以华严会上这些大菩萨,就直接能够受用而付诸行动,快速地成就佛道。的确有这种人,让佛陀畅佛本怀。
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不能这样做,他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因为他内心有一种排斥,可能是业障,也可能是他的思想产生了问题。但是佛陀的态度是,治病先治最严重的,就是消他的生死罪业。因为业力会让我们怎么样呢?会比较自私。一个人很痛苦时,就很难去关心别人。所以你自己在三界里面苦苦恼恼,怎么可能发菩提愿?这可以理解。正常凡夫的心态,都是得自己先安定下来。
佛陀也知道众生的根器低劣,业障深重,佛陀就先讲《阿含经》消业障,先想办法把你从三界的火宅里面救出来,让你在一个无忧恼处先住下来。唉呀,这个地方有吃有喝,没有烦恼的干扰,没有罪业的干扰,没有老病死的折磨,多好!
所以阿罗汉到了涅槃以后,对佛陀非常感激。他觉得自己大事已办,跟十方诸佛一样。这时佛陀开始用方等去刺激他,佛陀派了很多大菩萨,跟那些阿罗汉圣者接触。小乘的三昧力跟大乘的三昧一接触,声闻人内心觉得隐隐不安:原来我还是不圆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到了般若会上,把他的法执消灭以后,他的内心打开了,才堪受大法。
佛陀对于业障深重、善根薄弱的人,他是怎样做呢?他是先让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教;对于根利遮轻的人,是直接传授他的心地法门,直说大法。
佛陀出世的本怀虽然只有一个,但是考虑众生的差别根性,佛陀是两种方式:一个顿,一个是摄渐归顿,先有三种的渐法,然后才归顿。
《法华经》摄受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华严经》摄受那种根利遮轻的。法华会上是,这个人经过阿含、方等、般若三时的调熟以后,应该是可以了。佛陀就开始“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把前面的方便门全部拿掉,把他出世时最初的想法显露出来。
《法华经》是什么概念?我们解释一下。它为什么能够作为佛陀最后的收尾呢?
《法华经》的标题,叫做《妙法莲华经》,我们简单地解释。这地方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谈妙法;第二个,谈莲华。妙法是它的法体,就是佛陀出世,是要把他内心所觉悟的妙法,直接传给一切的有情众生。
什么是妙法呢?智者大师分成三类来说明。第一个,佛法妙;第二个,众生法妙;第三个,心法妙。
为什么佛法妙呢?因为佛陀的法界是事事无碍,能够“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佛陀能够在一个毫端里,现他的宝王剎,所以佛陀的法界是不思议境。他一个功德能够变现无量的功德,无量的功德也可以把它缩为一个功德。
比方说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可以把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成就,缩成一句佛号,这件事情不可思议。就是说,你接触阿弥陀佛的音声,你就可以“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直接跟弥陀广大的四十八愿功德接触,音声它不就是个音声吗?但是你心态准备好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一个音声了——诸位!它就是四十八种加持力,四十八种功德力了。你接触了阿弥陀佛的音声,就启动了弥陀四十八种加持力了。
阿弥陀佛怎么做到呢?事事无碍!他能够在一个小法当中,含摄广大的功德,一为无量,佛陀的境界不可思议!如果今天你念了一个菩萨的圣号,那就不一样了,因为菩萨的事事无碍没有圆满。所以佛法界是不可思议的。你只要接触他一个法,就具足他所有的法。
第二个,众生法妙。为什么众生法界不可思议呢?众生法界是本来清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一念妄动,真如不守自性,然后向外攀缘,那么一打妄想,以后惨了,起烦恼了。一个人向外攀缘以后,开始起各式各样的烦恼。你的烦恼跟他的烦恼不一样,他的烦恼跟你的烦恼也不一样,没有一个人的烦恼是一样的。所以众生各打各的妄想,各起各的烦恼。
打完烦恼还不是这样就结束,还付诸行动——造罪,各造各的罪业,最后各得各的果报。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就是说,它本来只是一个妄想,你把今生的生命回归到因地——你的前生,本来就只是打了个妄想。
前生的妄想,变成你今生的果报。你今生经常打的妄想,又变成来生的果报。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本来是心中的妄想,最后变成一期寿命的受用。
就像一个人做梦,本来好端端的,做梦的时候梦到自己“梦里明明有六趣”,醒过来时啥都没有,然后再做另外一个梦,所以这个做梦的境界也不可思议。众生法界这种颠倒妄想也不可思议,他能够把三界创造出来也不可思议。
第三个,心法妙。我们一念心性体性是清净,即空、即假、即中,
但是它又能够具造百界千如。你要念头一动,它就能够创造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虽然创造十法界染净因果,它本身又是离相清净,空有无碍,也不可思议。
这三种妙当中,智者大师认为心法妙最重要。因为心法能够统摄前面的佛法跟众生法,整个十法界的开关在你一念心。所以你把心管好了,你的心端正了,你的生命的结果就端正了。所以心正一切法正。你心颠倒了,一切法都颠倒了。
所以整个妙法,虽然开出佛法界、众生法界跟心法界,后来智者大师把它会归到一念心,因为一念心掌控了整个佛法跟众生法。
这个就是佛陀在法华会上,业障凡夫经过消业障、破除执着以后,佛陀要开显的现前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清净心菩提愿。
众生依止妙法而修有什么好处呢?莲华,用莲华来赞叹一个人在拜忏、在念佛时,他不但是在念佛,他是透过佛号来启发大乘的善根。一念心性而产生佛号,由佛号又庄严一念心性,这个人他的生命当中,就具足了莲华三德。
莲华有三种功德:
第一个,居尘不染。虽然我们未来还要面对很多烦恼的刺激,还要受到很多业障的伤害,但是内心安住清净心、菩提愿的人,你可以把这个伤害降到最低。因为你开始认为这些烦恼是没有的,业障是没有的。
诸位!你面对烦恼的态度很关键!你认为本来就有烦恼,然后用方法去对治它,用佛号消灭它,那你的进步会很慢,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是妙法。
所有的灭恶都要跟清净心结合,要站在没有烦恼的角度努力地对治烦恼,站在没有业障的角度去忏悔业障,站在没有生死的角度想办法了生死。
所以菩萨是远离过失,虽然他还是业障凡夫。当然他的阿赖耶识里面还有烦恼障、业障、生老病死的折磨,但是面对过失的时候他居尘不染。像莲华一样,你泼污泥的水,它的叶片不沾染污泥,虽然表面上有,实际上它无住。
同样的烦恼、业障,表现在内心有大乘善根的人,它的势力降到最低,这一点对净土宗往生非常关键!诸位!你怎样从烦恼障、业障里走出来,这很重要!临命终时,我们合理地推论,每个人会先堕入妄想,因为我们平常都是先打妄想然后再对治的,那临终时你也是先堕入妄想。
净土宗的正念,就是看谁能够把握第二念——你的反击能力。就是说,临命终时你是怎么走出来很关键,你只有八个小时的时间。按照印光大师的说法,临命终就是死亡后八个小时,这八个小时的处理态度,影响到你的来生。你的内心有生死的业力,也有往生的资粮,在那个地方真妄交攻,两个业力都在鼓动。这个时候你的心态扮演重要的角色,你的心态就是个开关。你到底是启动生死业力而随业流转,还是把你在佛堂忆佛念佛净土的善根启动起来,而去招感阿弥陀佛?
身为阿弥陀佛,他随时都在等待接引你去净土,但是你得走出心中的妄想,才可以面对弥陀的光明,问题在这里。阿弥陀佛不能跳入妄想把你拉出来,不可以!他的觉悟不能取代你的妄想。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既从心起,还从心灭。”妄想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没有人可以帮你消除,你自己打出来的妄想,必须自己处理。阿弥陀佛是在你走出了妄想,他才可以把你带走。
所以末法时代的我们,流转到现在,每个人打的妄想都差不多,谁能够快速走出妄想变成关键了!合理地推论,因为我们平常就是打妄想、念佛两个东西都有,临命终,我们一定堕入妄想。你不可能说临终时都不起妄想,这怎么可能呢?这是不合理的推论。
所以我们应该说,临终时一开始先堕入妄想,然后再从妄想里面走出来。这个时候就考验到你净土的善根,还有大乘善根的结合,这时空性的智慧很重要。你那时认为妄想是真的,那就惨了,你就很被动。你压住一个妄想,又冒出另外一个妄想,你就在时时勤拂拭,惹了满身的尘埃,不容易走出来了。
所以你现在能居尘不染,要看你的清净心的体会有多深。菩萨在远离过失时,他比一般人能够快速地走出他内心的阴影。虽然他没有断烦恼,但是他有办法从烦恼里面走出来,他能够把握第二念的正念,走出妄想。
第二个,因果同时。这个是在讲菩萨修善。一个人没有成就心中的妙法,是成就不了善根的,他只能积集资粮。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辈子,也没有念出一个往生的善根来,他对娑婆世界还是很执着。就是因为这个人念佛时念佛,该打妄想还打妄想,他没有把外在的佛号跟内心往生的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统一起来,所以他这个因果不同时。可能要很多劫后,他这念佛的功德才会出现。
菩萨不然。菩萨在修一个法时,同时就能成就他的善根。虽然他的果报受用在来生,但是以他善根的成就来看,他因果同时。就像莲华,华还没有谢,莲子就已经有了,甚至含苞待放时,就有莲子。一个菩萨在修布施时,已经成就布施的善根,他来生会继续布施下去。他在持戒时,就已经成就持戒的善根;他在念佛的当下就已经加强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善根,往生的善根。这是因果同时的,不用等到临命终,他平常就已经在累积功德了。所以他在修善时,由于这种妙法的操作,因果同时显现。
第三个,在利他这一块,微妙香洁。因为他的清净心、菩提心没有任何的法执,所以他度化众生有无量的方便,顺逆皆方便。就像《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维摩诘居士如何通达佛道?维摩诘居士说:若菩萨行于非道,是名佛道。这个就不可思议了!所以说,菩萨没有我法二执时,他能够广设无量方便普门示现,就像一个莲华散发无量的香气,微妙香洁。
一个人如果在法华会上,能够承当佛陀所授的一念心性,清净心菩提愿,他的身口意在断恶修善度众生时,能够居尘不染,因果同时,微妙香洁,所以佛陀用莲华的三德来赞美这个菩萨,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意思。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本文。
《法华经》它的重点在于:
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
佛陀在前面的藏、通、别三教,用阿含的法,消除众生的生死罪业;用方等的法,来刺激声闻人让他知道有所不足,让他“耻小慕大,自悲败种”;用般若的法,洗除他的生死涅槃这种对立的法执,叫做权法,佛陀在前面强调法力不可思议。到了圆教,佛陀告诉你,其实法门是其次,你的心跟法门接触时,用什么心态这是关键了。心力决定了法力,而不是前面说的法力决定心力。
我们在学《法华经》之前,你修五戒十善的,是修人天乘;你在念佛,说你是修净土法门,其实你念佛不一定修净土法门,你只是在念佛,很多人只是在念佛而已。所以我们以前在讲权教时,只以法门来论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不对的。
到了法华会上,“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邪。”
你今天修的法门结果是什么?答案是不一定!当初这一念心跟这个法接触时你是怎么想的,你是用什么善根力来带动它的:你用十善的心,得人天乘果;你用出离心,得二乘果;你用清净心、菩提心,得成佛的果;你用往生的心,就是净土的资粮。所以到法华会上,佛陀就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了,把一切法会归到一念心性。
这当中讲出两个重点:第一个,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第二个,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
从教法上说明,佛陀施设教法的开始,先施设法门来对治众生的病,到了最后,再把一心真如的思想开展出来。佛陀是先讲法再讲心,先讲权教再讲实法,这个是因地的修学。
那么果地的功德呢?佛陀先示现迹门再开显本门。佛陀讲本门时,前面十四品是讲教法,后面十四品讲迹本二门。
比方说《从地涌出品》,这个是佛陀开显本门的关键品。
《从地涌出品》说佛陀开显这么好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原来心性调整好了,你的进步就快了。你现在没有进步,不是说你修行的法门没有用,而是因为你没有调整你的心为佛心,你没有把佛陀的心当作你的心。你要以“佛心为己心,佛智为己智”。比如说,你今天想成就阿罗汉,要先学阿罗汉的心态,然后才去学他的行为,根本在心态。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讲到心态决定你的法门。佛陀讲完以后说,谁能够把这个法传给那些末世的业障凡夫呢?那些阿罗汉没有人敢出声,因为阿罗汉对生死太怕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但是还有法执,微细的法执。
这时从地涌出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于十地的大菩萨,跪在佛前说,我们可以为释迦牟尼佛来流通这些大法。这些阿罗汉一看,问佛:这些人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说:他们是我过去教化的。阿罗汉说:怎么可能?您老人家今生从印度出生然后出家,结果成佛,到现在才将近八十岁,这些大菩萨都是久修大士,怎么可能是你教化出来的呢?因为声闻人的概念就是:佛陀您是今生才成佛的,您老人家寿命也就八十岁,而且我们一辈子都跟着您,您什么时候教化这些人呢?
佛陀就开显他的本门,他的法身。说:其实我不是今生才成佛,我久远劫来早就成佛。你今天看到我的色身,只是我一时的示现,你没有看到我的真身,法身。所以佛陀从《从地涌出品》讲到《如来寿量品》,这个时候阿罗汉恍然大悟:原来你看到的今生只是佛陀的一个小水泡,你没有看到大海。
所以开始讲到法身常住的概念,这时把丈六的比丘相跟佛陀清净庄严的法报二身结合在一起了,这个是从本垂迹。
佛陀在临终之前,交代了两件事情:第一个,教法要怎么操作。佛陀讲这么多法,用什么心态来操作它最好。第二个,什么是佛陀,您老人家把自己的身分表达一下,就是法身、报身、应身。所以约化仪来说,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
诸位!这个地方我们看得出来,它跟《华严经》的不同。《华严经》叫顿,当机众他的内心本来就是光明的,不要去洗刷了,所以佛陀对这些人直说大法,直接把妙法传给他。
但是《法华经》这些承当大法的都是业障深重的,像我们这帮人就是适合《法华经》,要经过一个过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它是会渐归顿,也叫做非顿非渐。因为它不是纯粹的顿,也不是纯粹的渐;它是带有渐教的顿,是带有兼修权法的一个过程的,最后才会归到实法。
所以到法华会上,这些阿罗汉们听到佛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他的心态是“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原来我也没有失去成佛的机会,那是佛陀施设的方便。
法华会上等于是为一切的声闻人授记。他们知道已经走了三百由旬,而且这三百由旬并没有白费,只要继续努力,前面的功德照样算数。因为佛陀的权法是没有离开实法的。
我们再看涅槃。
涅槃是在《法华经》之后,而且是佛陀即将入灭了。为什么佛陀讲《法华经》已经把整个前面的修行做一个交代,还要讲涅槃呢?
他有两个理由:第一个,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第二个,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有些人他经过佛陀三时的调教,阿含、方等、般若,听到《法华经》他还没什么太大感觉,所以佛陀再讲涅槃补充一下。
《涅槃经》讲心性讲得更明确,比《法华经》讲得更直白。《法华经》讲很多譬喻,到了《涅槃经》,佛陀是有话直说了,广谈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
这个地方佛陀设出一个警告。就是说,心性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故,它是清净心;即一切法故,所以发菩提愿。虽然心态决定了状态,但是你不要忽略了因果的缘起。
比方说像百丈禅师,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讲《金刚经》,有一个老人家来听。听完的时候跟百丈禅师顶礼说:“法师,我听了很受益。我过去是迦叶佛的一个比丘,还是一个大善知识,因为把心性跟因缘果报分开了,所以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说不落因果,为了这几个字堕入五百世当狐狸”。他说:“我现在知道了,不是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
一个自性觉悟的人,他不会否定因果,也不会忽略因果。所以这个时候,佛陀重扶三权,就是要说明:虽然你的心性决定了最后的状态,但是你如果持大乘善根去造罪业,在成佛之前,要去先受痛苦的果报。虽然善根没有消失,但是你会因为罪业,先去一趟三涂果报,你划不来。
所以佛陀就重扶三权。《涅槃经》,古人形容它叫做扶律谈常。扶持戒律的因果事相,也广谈常住的佛性,理事圆融,是以“追说四教,追泯四教。”佛陀在讲事修时,广泛地说明藏、通、别、圆四教的重要性,这个对治法门也很重要。但是入一念心性理观时,追泯四教,四教都是方便,而佛陀的目的是要把心性这一块传给众生。
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它跟《法华经》是同一个时段,也是会渐归顿,它不是纯粹的顿,也不是纯粹的渐,它是带有渐教的顿。
五时中,《华严经》是针对特别利根者而说,这个先不谈。我们从一个业障凡夫来说,佛陀施设的教导是先有法门再讲心态,他是先为实施权,然后再开权显实。但是最终的结论是心态为根本。你修行用什么法门是方便。但是必须掌握的根本是你的心态。
以净土宗来说,你往生的心态比你念佛的数目更重要。因为你念得很多,但是你没有下定决心要求生净土,你的善根就薄弱。就是有些人净土善根薄弱,但是净土的资粮很强,因为他一天念很多佛号。
诸位!所有的马车,那匹马是最重要的,那个引导者最重要。你的车子很大,马是瘦瘦小小的,这不是一个好马车,因为你的心态太薄弱了。如果你的心态,你的净土的善根强,十句佛号乃至一句佛号都可以往生,因为往生不是靠你的力量,是靠弥陀的感应。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会创造佛号,但是不知道怎么引导佛号,就是你这个马车弄得很漂亮,这个车子弄得很漂亮,但是前面没有马,或者这个马太瘦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善根力主宰着善业力。佛陀为什么到法华涅槃的时候强调善根、一念心性的重要?因为你内心的觉悟将会影响你的来生。当然你的资粮力,藏通别的这种对治法门也很重要,但是它毕竟是枝末。
所以修行要掌握根本,而善根就是根本。如果你的善根只是人天的善根,你的心态是这样的一个心态,你所有的佛号,所有的修行,将会往人天乘去,你佛号的功德暂时不能表现在成佛上;你的善根越强,你所有的资粮全部往前跨一步。
这就是为什么大乘佛法要花很多时间来学习。因为你的思想的觉性提升了,就意味着你今天所做的功课全部提升。如果你不想学习,闭着眼睛就开始修行,你根本没有善根。你没有经过学习,没有经过传承,日常生活里面的经验不可能给你善根。日常生活里面的思想全部是一种错觉,全部是颠倒的,都不能用的。
所以我们从佛陀这样的一个思想可以看出,佛陀是一直在讲,到了涅槃时更清楚:善业力保证你不堕恶道,善根力保证你解脱跟成佛乃至于往生,这两个都很重要。
我们看总结。先把它念一遍。
这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遍于前之四时。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是决定,故非不定。
根据前面的五时,在《法华经》判教这一块,蕅益大师偏重在顿跟渐这两个发明。华严是顿。法华是会渐归顿,带有渐教的顿,但是没有把秘密跟不定这两种仪式放进去。其实在前面的四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都有秘密跟不定的内涵在里面,只有《法华经》没有秘密跟不定。
比方说《阿含经》。《阿含经》佛陀是但说三藏教。但是佛陀讲《阿含经》时,八万天人听了以后发菩提心,这怎么回事呢?佛陀什么大乘法都没有讲,就告诉你一个人少管闲事修习四念处,但是这些人听了以后发菩提心,表示什么?佛陀一定施设秘密法,让有些人听到,有些人没有听到;或者不定,这个词可能有大乘的含义,各人解读不同,就有不定义。
所以阿含、方等、般若都是这样。你看,佛陀讲观一切法空,但是有些人读《金刚经》以后,他知道这个空里面有妙有。说你怎么知道呢?我就知道啦。佛陀有不定义,佛陀讲这句话,有各自解读的含义。
但是,诸位!法华、涅槃没有这种事情。《法华经》没有各自解读的含义,它只有一种概念:决定。而且没有秘密,它是显露、决定。遇见《法华经》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你要么,不读法华;要么,你读不下去。五千声闻人一看到佛陀讲《法华经》,他不高兴走了。你要么,读到一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