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谏

说起李斯,李斯本是楚国人,年轻时在一个不起眼的县城,做低级小吏。

有一次,李斯上茅厕。

看到茅厕里的老鼠,见到人后四处逃窜,回来时琢磨了好一会儿,也没琢磨出什么人生道理来!

后来顶头上司让他去检查粮仓,他在粮仓里再次看到了老鼠。

但粮仓里的老鼠和茅坑里的老鼠相比,时天差地别。

粮仓里的老鼠吃得那个脑满肠肥啊,见到人不逃也不蹿,还对着李斯回眸一笑,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

李斯的脑子像被闪电击中一样,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

他禁不住长叹一声,发出不同寻常的人生感悟来。

做人如老鼠,人上人和人下人,能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平台呀!

一番惊天动地的感叹之后,李斯心血来潮,跑到荀子大师那里学习。

他刻苦学习,虚心求教。

自从学问有成后,他夜观景象,掐指一算,发现只有秦国这个平台最好发展。

于是,他跑到秦国投奔吕不韦门下。

古往今来,人都要有志向。

只要有志向,目标终会达到,当然也有可能不会成功。

但如果没有志向,一定不能成功!

李斯的志向,就是想凭借秦国这个广阔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吕不韦的平台很大,但终究大不过嬴政!xuqi.org 海豹小说网

李斯千方百计想要接近赢政,试图以最快的速度,踏入世界上最广大的平台,实现他的人生抱负!

机会永远青睐那些,勤苦练功,并且时刻做好准备的人!

有一天,吕不韦心事重重,李斯敏锐的注意到了,他觉得机会就在眼前,且稍纵即逝。

他必须抓住眼前难得的机会。

于是他和吕不韦秉烛夜谈。

吕不韦对李斯说,“主少国疑,重臣在侧。我一直忧虑,担心那些流言蜚语,会破坏我和陛下的关系。”

李斯思考一番,对吕不韦说,“丞相,我有办法!”

“哦?说来听听,你有什么办法?”吕不韦的眼睛一亮。

“事在人为,一切都是可以人为策划的!新王虽年轻,但若让他热衷于政事,只要我们不让他闲着,他就没有精力去关注那些流言蜚语!”李斯一双老鼠眼睛闪着光,答道。

吕不韦也不傻,若皇上热衷于政事,他这个丞相不就成了摆设?!

李斯明白吕不韦的顾虑,连忙解释道,“热衷于政事和解决事情是两回事,新王到时候还不是要仰仗丞相您吗?”

“这主意的确不错,可是谁去叮嘱新王要热衷于政事呢?”吕不韦故意问道。

“我!”李斯一番热血沸腾,眼睛炯炯有神。

就这样,李斯终于得以和嬴政见面!

初次见面,嬴政眼中的李斯相貌堂堂,浑身散发着充沛的活力!

但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李斯,嬴政总会想到老鼠!

而李斯眼中的嬴政,高大帅气,散发着一股别人不具备的阴柔美!

李斯被嬴政分了个不大不小的官,于是他就一直在耐心等待出头的机会!

左等右等,却李斯等不到出人头地的机会,等来的却是嬴政的一道命令:外国人,滚出秦国!

李斯气得浑身直发抖,坐在府里整整一天。

最后坐得屁股疼,没再忍,他才慢慢站起来,握紧拳头,锤向桌子喊道:我必须让皇上改变主意!

让他对嬴政的了解,他知道这道荒唐的命令,并非嬴政深思熟虑的结果,只是一时心血来潮!

他急忙去见嬴政,嬴政知道他来的目的,所以很不待见他,口气很不友善。

李斯见了嬴政,看到他脸色不好,于是开门见山地问:“我听说,大王你要驱逐外国人?”

“不是听说,而是三天之内,咸阳的外国人一律清除!一个月之内,秦国领土内不能再有任何一个外国人,这样我大秦才能干干净净!”赢政激动地说。

“为何要如此?”李斯无奈地问道。

“你们这些外国人。一个个来到秦国都不怀好意,郑国那混蛋就是个间谍!”赢政怒道。

“就算皇上您说的都是事实,的确,有人心怀鬼胎。但皇上您抿心自问,大秦国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傲视东方六国,究竟是谁的功劳?”李斯不服,鼓起勇气反问赢政。

他豁出去了,今日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秦国!

嬴政皱着眉不说话,他心里当然明白,大秦国的辉煌,都是外国人和本国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自您祖辈开始,大秦王国一直招揽人才。也正是这些人才,才缔造了今天的大秦!功勋最大的那几个人,皇上比我更清楚。比如百里奚、商鞅,张仪,还有范睢,哪一个不是秦国的政治巨星,他们哪里对秦国不怀好意了?”李斯又再质问。

“当然,我不敢保证,今天在秦国的所有外国人都是人才。但总该有几个人才吧?皇上您最清楚。您若不用人才,清除了这些在秦国的外国人,表面上,是秦国干净了,您看着舒服。而实际上,你这是在给敌人送人才啊!”

嬴政被李斯说得有点动心了。

李斯见赢政的脸色有所缓和,看样子是有点被说动了。

他赶紧趁热打铁,总结了这一次的谈话,“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的逻辑性很强,该煽情就煽情,该说理就说理。

在论辩的过程中,把问题推到极限,让问题呈现出缺陷来,才能将对方说服!

李斯心里明白,嬴政驱逐外国人,一部分是嫪毐、吕不韦事件的沉淀,一部分是郑国事件的导火线,才爆发这样不可收拾的结果!

嬴政的理性又恢复过来了,他的理性是不可估计的强大!

他握着李斯的手,兴奋地对李斯说,“李斯啊,你就是我的丞相啊。外国人,朕不驱逐了。你把你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传颂后世,让你青史留名。另一方面,也能让朕勇于纳谏,留芳百世!”

李斯激动得浑身颤抖!

本来他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来向赢政进言,没想到现在竟然劝说成功,还得到了渴望无数次的东西——权力!

回到家中,李斯连鞋都不脱,拿出刀具开始在竹子上刻下他今天的谈话内容,名字就叫《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

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

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

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

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

直到今天,《谏逐客书》,还是我们古汉语课程必学的一篇最精彩的文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