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指,制衣

双掌的手指上有明显的印痕,深的地方已经磨出了血印子,浅的地方也凹陷进去没能及时回弹。

说明当时承受了很大的重量,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

“你不是去兑换契票,为何还受伤了?”

唐清柔连忙从怀里拿出帕子,一脸心疼地想要包扎。

“不用包,这些伤口晾一晾好处更快。”

秦小满轻描淡写的说着。

“我们去的路上,在董家别院外,遇到了一群强盗和董家的小厮。”

他没有说明当时与强盗和董家小厮之间发生了何事。

唐姑娘毕竟是朝廷官员,不能让她难做。

不过,通过手上的伤痕应该明白,他当时动了手。

“董家竟然敢杀人越货?!”

唐清柔先是一惊,接着将他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关切地询问。

“你可有哪里受伤?”

“没,有唐叔在我最多就是打打下手。”

手上的印子,还是由于许久未使用兵器,再加身娇肉嫩没老茧挡着造成的。

看上去很吓人,实际上放着不管,过几天结成茧,下次就没印子了。

唐清柔闻言松了口气。

“手受伤了不早说,想吃什么我给你烤,正好我也没吃。”

唐清柔将他面前烤架上的肉串全部拿走,放到她面前的烤架上。

“……”

秦小满没想到她反应如此平淡,不由得怀疑,是自己使用的苦肉计被看穿了吗?

要是唐姑娘这里打探不出来,只有请章夫人帮忙。

可一来一去传递书信都要花不少时间……

“秦公子,你刚才的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你,我只能说,董家确实有问题,想要掩饰着什么。”

唐清柔给烤串翻了个面,见熟透了,又拿起手帕,将竹签底端包了起来,递给秦小满。

秦小满正思考着她话中话,见状也是哭笑不得。

吃个东西还这么小心,他在唐姑娘眼里是有多么娇弱?

对于唐姑娘的好意,他也只能接过。

“既然想要掩饰,必定是做足了功夫,不会让人轻易查出来。”

董继泽既然有闲心在比试上针对他,证明董家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

“秦公子说得不错,他们确实藏得很深,没有让人抓住关键证据。”

唐清柔又抓了一把肉串放到烤架上,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后,往烤串上涂着酱料。

秦小满心领神会,知道这是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

不能回答官府不让透露的问题……

没有抓住关键证据……

“唐姑娘,董家如今最重视的商行是哪个行当?”

秦小满问完急忙给自己找补。

“我不是想问你查的案子,我只是想向唐大人请教一下剑南道商行的发展情况,我也好拓宽秦家的发展方向。”

天子让唐姑娘彻查董家商行账目往来等事。

但唐姑娘的本职工作,是管辖商行交易的诸市署。

他是以商户的身份,询问唐姑娘本职内的工作。

“董家诸行原本全部关门歇业,但如今,涉及到某个商行的事,全部特令特办,予以放行。”

唐清柔说完,伸出一根手指。

一指?

衣!

秦小满瞬间了然。

“董家制衣行确实算得上大乾制衣行里数一数二的存在,借助剑南道盛产织布用的麻料,能够与江南织造比肩。”

“可董家制衣行最大的订单,还是当数军中兵服。”

正因为如此,董家制衣行才会免除查封。

在来的路上遇到举族迁往荣州找活路的那些原董家制衣行人们,言语间便透露出,董家制衣以次充好的事。

原以为董家只是想利用承制军服一事,破除查封的困局,谋一条生路而已。

如今看来,竟是为了躲避追查?

可寻常衣饰以次充好,查出来只管赔钱了事,也无多大影响……

“董家承制的军服如今在哪里?”

秦小满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董家制衣行承制的今年最后一季的冬服,昨日早上已全部运载登船。”

听到唐姑娘的回答,他扼腕轻叹。

迟了一步。

不然的话还可以溜到董家制衣行,去查看具体的情况。

“军中兵服有专门的兵队把守,就算是唐叔去,拆包再重装好也有被发现的危险。”

唐清柔一下子看穿了他的心思,并点了出来。

秦小满讪然一笑,没有接这个话茬。

不入虎穴,哪得虎子。

要是董家真的在军服上面做手脚,他情愿去冒险,也要揭露其中的猫腻。

总不能让北境的将士受冻受罪。

气氛一下子陷入了尴尬的沉默之中。

直到唐清柔烤完一把牛肉串,包好递到他的手里,秦小满才厚着脸皮询问。

“唐姑娘,你没有证据,是如何知道军服……”

他还要往下说,看到唐姑娘暗中使了个眼色,马上住嘴。

行吧。

问题又越界了。

正当他认为,今晚关于董家制衣行的问题,可能交流不下去时,唐清柔主动开口反问他。

“秦公子问了制衣行这么多事,你是打算开制衣行?”

“嗯。”

秦小满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

兵马未行,粮草先动。

他之前让李大福南下出蜀,沿途收集鹅绒鸭绒等物,又让来福叔买了二十万匹低级丝布。

就是在做这个准备。

“那你不想知道,大乾军服的制衣标准吗?”

唐清柔一脸期待地望着他。

这番问话几乎是明示了,秦小满心中一喜,嘴角微扬,忙不迭地点头如捣蒜。

“还请唐姑娘快快说来,我洗耳恭听!”

他倒想知道,唐姑娘是如何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察觉出董家制衣行有问题的。

这是他抓住董家制衣行把柄的重要线索。

“军服的制衣标准,春秋讲究耐用、夏时讲究透气、冬服注重保暖,满足了这些条件,布料选择都是依据衣行市价浮动,选择合适的。”

唐姑娘的话,让秦小满感到意外。

“也就是说军服的制衣标准其实只有原则没有标准?”

那这其中可操作的东西就多了。

市价浮动……像董家当初想要掌握再生稻似的,和其他粮商联手涨价,再以当时的价格上报朝廷,采用次布来制衣,转头卖高价。

欺上瞒下不说,哪怕东窗事发了,远在京城只要一句“不知情”,就能把一切责任推得干净。

“也不能这么说,反正验收时还要再核查账目,并请专人检查衣物状况。”

唐姑娘生怕他误会,急声解释。

“比如冬服,要做两层面子,其中夹着芦絮不说,北境严寒还要再外面添一层厚夹层,假如不耐用的话,初冬时节穿上身,等到寒冬便不暖和了自然是不行的。”

剑南道一带气温比北境高很多。

寻常人家过冬的衣物,有些人只靠芦絮便能挨过去,或者衣服里套个厚夹层。

厚夹层一般都是用上等的粗麻制成的厚布,虽说穿上去很有负重感,但比填充芦絮更能抵抗严寒。

双管齐下,只要董家制衣行心不是黑的,既能赚钱又能交差。

“朝廷对戍边的将士倒是不错。”

秦小满真心地称赞着。

按照剑南道的市价,这样一套兵服配置下来,算上运输费用,少说要五两银子起步。

每个新入营的将士能得到两套这样的军服,抵抗寒冬绝对没有问题了。

“以前只有一套,磨烂了再用下脚料补上,可补的面料哪有原来的好?将士们不免有人因此遭受冻伤。”

唐姑娘脸上浮现出心疼之色。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