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书中意

台儿镇,江州城边陲的一个小镇。镇所不算是多大,千人左右。特别的是小镇的正中央,傲然挺立着一棵千丈余的桃花巨树,居所围绕着桃树,参差不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寻声而去,正是先生教着书

私塾在这个小镇算不得广,有钱有权在另一包上一些有手段的一家孩童,便就是这儿的主要学生,万事总有遗漏或者是说是人情罢了。往后仔细再看看便能瞧见这少年,少年长的不算多俊,身子不算多高,平平无奇代表着他,黄粗布衣就是标配。

少年名叫许安,台儿镇的一个平凡人,家中有的不过是碎币几钱和两三亲人罢了。这身份是进不来私塾的,许安的老爹原是这的教书先生,却因为救人反被人诬告,说是救人是偷了钱,至今还在狱中,来私塾也是他爹,从这白先生求来的。他爹说:“认些字,大抵是好的,省的遭人白眼”。许安来时还是不太明白,不认字又怎招的人白眼?

“何为立心?何为立命,又何为继绝学?又何为万世太平?谁可道出?”

正问此问题的人,正是那白先生。

白净的素衣,灰黑的毛布靴,束起的发鬓,步履间,透露的唯有那儒生雅气。

这段话不免有人翻书,有些人思考,白先生来回踱着步,叹着气似有些失望。

黄布衣少年刚举了半手,白先生好又瞟见。

白先生却说着:“李云晞,你来回答。”

许安见坐在身旁的李云晞站了起来,慢慢地放下了手,低下头颅,苦笑着。

李云晞和许安两家算是世交,在他俩未出生时,许安和李云晞的父母就总在商量。:若是一男一女就订上亲,好成一桩美事。可天意总是弄人的,落下的都是俩男孩,最后就只好成了好兄弟。

“何为立心?可使天道彰显便是立心;何为立命?可使百姓安居乐业,便是立命;能够传承不朽的学说,便是继绝学;能够让世间太平如一,便是万世。”

李云晞有味地解释着,许安则在一旁贪婪地听着,可许安总觉着这结果不大对。

说罢,白先生稍有思索,又抿了抿嘴说道:“李云晞说的不错。”

这便是所谓的立心立命,继绝学和开太平

锦绣的文字从白先生的口中吐出,沁人心脾。

—————

暮色袭了挂于天边的穹色,蔚蓝点化成了火红。将歇的鸟儿,再多鸣几分,就寥寥草草的睡下。

“先生,我们先走了。”走出私塾的学生,边给白先生打招呼,边作揖着。

“嗯,明见。”

未走的人还是有的,比如:李云晞、许安。白先生将要走出私塾关门时,发现了他俩。

白先生走近

“嗯,你先弄,我先走了,别忘了取药,知道了吗!?”李云晞边问着边收拾东西。

看向许安,他正在书案上抄录着什么。

“你俩怎么还不快走啊!?”

李云晞一听便作揖回道:“先生,正要走。”

“嗯,那明见!”言罢,李云晞便走了

见李云晞走后,白先生看着黄布衣少年。

“许安!许安!?”

正在抄字的少年,似是没有听到。

“许安!时辰不早了,未何不归家?

这时许安才抬起头来,怔了一下,缓过神来时,就赶忙的来回应。

少年赶忙起身作了一揖:“先生,学生在抄书。”

白先生皱了皱眉头,似有不解:“在你来前给了书啊!?又怎要抄呢?”。

少年挠了挠头,稍有思索的回道:“这这是替‘聊书斋’抄的书。一页六铜钱,我算过了,挺划算的。光一本书就是一银呢!”

少年有些紧张,生怕说错了话。

白先生也算是了解这‘聊书斋’。离这私塾是不远的,不过数百米。来往客人也是多的,一天可赚的不止是五六十银。书斋的老板也是和善,总喜欢笑着对人,虽长着大胡茬子,但也丝毫不会影响每日孩童来的数量。

白先生有次在书斋看书,一看便是夜市,想是晚了,起身走时,却看到一孩童抱着书,大鼻涕抽泣着,眼泪哗哗的流,而在旁的妇女用劲拽着孩童手中的书。那孩童想要看那书,这妇女总是说下次再买,可能孩童总是不饶。妇女拗不过他,她嘀咕着什么,随后,从腰间掏出两三个银,甩在书斋老板桌上,一声不吭的抱着孩童,拿着书就离了这儿。老板也是不解。

“一本书一银,是不是少了些?”

许安望向窗外,苦笑道:“不少”

少年说出这两字,很是流利。白先生似也看明了什么,却没有多说。

“不少就行,时辰不早了,赶紧回吧!”

“嗯,明白,先生,这就走。”

说罢,便收拾了抄写的纸张,随后小心翼翼的放进自己的衣襟里,生怕有了褶皱。

小心十分,保护完好。慢步走出了私塾,却又不向家中走去

白先生双手执后,望着那身穿黄色粗布衣的少年,淡然叹道:“ 德育养之,可谓善矣!”

随后拂袖离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