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使用快捷键[F11] 享受更好的阅读乐趣)

设置X

第477章 发挥G4的作用

天下虽是G4公司的大股东。

但G4的成分复杂。

成为大股东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很多在此地的鬼佬想有个安保能力。

如果有什么动荡,来自英国的安保公司能够将他们护送回英国。

其二,英国人打算如果守不住,就把他们秘密的工作人员安排到英资公司或者是安保公司等地,作为后路。

而当时最大的英资企业就剩下国泰与太古。

恰好天下要收购G4的股份。

可谓是双向奔赴。

于是对天下收购股份大开方便之门。

并对开设香港分公司的事情一路绿灯。

徐洛在那段时间将G4引入此地的做派,如果从某个角度看,其实是卖国贼的行为。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即便是G4的背景复杂,英国人不会承认。

他也不会承认。

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只要不是荷枪实弹的英方军队进来,北边也不会当做是军方进入。

可以说,在此地开设G4是一把双刃剑。

一不小心就可能伤着自己,甚至还会留下无尽的麻烦。

尤其是对于善于埋钉子的英国人而言,G4这家公司,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将SB的人化整为零埋入其中,收集更多的信息。

这种事情是没办法掌控的。

所以引入进来之后,徐洛就一直没有管这家公司的发展。

他并没有彻底将这家公司当做是自己的公司。

只是将G4当做交换某些利益的筹码而已。

不过单靠一家公司当然不行。

还要结合一些天时地利。

徐洛想要的很多,有大东电报局、利兰汽车公司、英国煤气公司、英国钢铁公司、英国供电局、英国水务局等“自然垄断”部门。

他倒不是对英国人有多大的好感。

也不是为了什么抢别人的气运,只是本地领域已经受限,必须要向外扩张。

相比于美国,英国更合适他的投资而已。

对于英国政府而言,政府放长线、钓大鱼,只要能实行私有化,提高企业效率,提高公众福利,国有资产,可以半卖半送,眼前可能亏一点。

但是,放水养鱼,若干年后,企业的利润多了,税收自然少不了,政府忍一时之痛,可获长远之利;

企业机制改了,实力不断壮大,政府这边自是水涨船高,少不了实惠。

这种互利互惠的事,英政府自是决不愿“见好就收”。

现在英国的私有化运动,谁先谁后,英国人可不马虎,自有一套看家功夫。

赢利企业,优先售出,既好卖,又可讨个好价钱;

亏损的,先转换机制、减员增效、减少亏损,再售不迟。

出售前,政府组织一个专家顾问小组,评估资产、制定可行性报告、决定售出的股数及价格。

出售后,对竞争性强的行业,政府几乎不管。

对垄断性强的行业,则严格把关,主管部门按《反垄断法》、《公平贸易法》行事,对企业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

甚至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议会要求国家审计署对私有化之前和之后都要审计,为此专门设立国有资产私有化绩效审计司。

不过也不是来者不拒,那些有战略意义的国有企业,英国政府是大股东。

而且还限制外国人的股份份额,比如英大东电报局。

一些看着不怎么重要的,则是没那么多特别多的要求。

如何利用G4安保去搏一些东西,需要认真考量。

查看G4的报告。

是整个G4的发展,而非单独香港一地。

现在国际上的保安行业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

首先,70年代之后里根、撒切尔在美英推行“保守主义革命”。

出于小政府意识形态和压缩公共预算的考虑。

很多传统上由国家垄断的安全职能,如监狱看守、政府建筑物安保监控等,被移交到私营安保市场。

这一轮“安全外包”大潮给G4等保安企业带来高速发展的机遇。

这些众多的安保行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政府的支持不仅仅体现为出台几份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

而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刻调整,政府外包部分公共职能,为安保服务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输送能量。

无论是G4还是别家的公司,除了要政府的支持外,还要有善于资本运作的能力。

只有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开启一系列上市、分拆、收购的资本运作。

才能成为一家股权投资家在后台运作、专业人员在前台经营的跨国公司。

G4在此地发展这么几年,人数已并非开始的寥寥数人。

人数已经高达1300人。

对于安保公司而言,这个数目不算多。

因为现在的犯罪率实在是太多,不是打砸就是抢劫。

而且还要轮班制,白天要安保站岗,晚上也要值班,这些都需要人手。

客户除了金店银楼,一些大公司也需要安保服务。

但香港也不是只有G4一家安保公司,还有很多的押运公司,只不过G4一直得到绿灯而已。

将手上的文件都看完后,徐洛心里有了一些想法。

开始制定今年的发展计划。

计划之一是收购利兰汽车集团。

他在英国成立的汽车公司已经好几年,却依旧都是空壳子。

导致他的锂电池汽车到现在还是PPT,下个月就能量产的梦想实在是遥遥无期。

如果能够有一家汽车公司,倒是容易得多。

截止到现在,www.youxs.org。

在他的竞争对手中,有福特、本田、英国航空集团等。

此时日产已经在英格兰东北部的桑德兰市建厂,本田和丰田紧随其后,由此奠定英国汽车工业以世界跨国汽车巨头投资为主体的基调。

英国在造车方面没有优势,但是上百年汽车制造的积累和经验,让英国在汽车研发方面占据优势。

而且英国比其他欧洲国家拥有更多的汽车装配工厂,是世界上13个量产汽车品牌的生产基地。

有9个商用车工厂,世界上20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中有17家在英国,英国成为世界汽车发动机的生产中心。

可以说,在诸多的汽车巨头中,他处于弱势。

因为他除了钱之外,一无所有。

不像那些汽车公司,还能有点技术。

能够给英国汽车带来一些变量。

如果站在英国人的角度,他也会把利兰卖给那些汽车巨头。

不过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实在收购不了,那就集中力量收购英大东电报局。

一番思索,让陈淑蓉来自己的办公室开会。

他还没说话。

陈淑蓉先开口:“我有个想法……”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