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李泰受蛊惑

“越王有何事尽管讲来!”,李世民冷眼看了下李泰道。

李泰赶忙恭敬地呈上奏折,说道:“父皇,儿臣近些时日为编撰《括地志》已将长安周边彻查清楚,目前简单编写了一册,另此志关乎我大唐山川地貌、郡县沿革之事。若成此书,于军事部署、民生规划皆大有裨益。”

李世民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示意阿难接过小册仔细阅览起来。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载详实,长安周边风土人情、地理方位一应俱全。

李世民不禁微微点头,“越王此举甚好,朕之天下若要长治久安,正需如此详尽之记录。”

然而朝堂之上众大臣却议论纷纷,有的担忧耗费过多人力财力,有的则害怕李泰借此机会扩充势力。李恪则心中窃喜:呵呵!看来李泰也按耐不住,不过这样更好,让他与太子斗去吧,自已只需观望便可!

“启奏陛下,此举的确利于长治久安,但太过于耗费国力,不如先一年一道实行,如此既能完成越王心愿,也能顾及国库,只不过时间上有些迟缓。”,长孙无忌思索后缓缓上奏。其他大臣也是纷纷附议,其中也包括房杜二人。

李世民听后将奏折合上,环视众臣后说道:“赵国公言之有理,不过越王用心于此,乃是为国为民之举,朕心甚悦,但所需人力物力确实不少,这样上元节后先命关内各县各部门当尽力配合不得懈怠。至于其他各道待关内道弄出样本来,核算出所有用度,再议不迟,另其他莫须有之念,休得再提!”

众臣听后心心大惊,不知李世民的最后一句是说不要再奏本了,还是说给其他人不要再针对李泰。而李泰心中暗喜,忙谢恩称是,而一些大臣虽有不满,也只能默默不语。

由于李世民放了狠话接下来基本没有什么人再次启奏,除了三省上奏了今年的计划外,朝堂之上变的一片和谐,接下来就是各国使节纷纷登殿,为李世民这天可汗送上贡品和祝福,大朝会进行了一上午的时间,眼看快到中午时,在阿难一声高呼退朝后,五品以上官员便来到偏殿准备会餐。因为李承乾这个太子被李世民留了下来,本来要去东宫的一众皇子便来到了李泰的武德殿用膳。

来到武德殿后李泰这个主人还算那么回事,菜式准备的非常充足,而且他也利用身为家具店股东之一,为自已打造了一个和李恪府中一样的圆形餐桌,还是带转盘的那种,由于几个皇子年纪尚下,李泰还特意的准备了好几把宝宝椅,每个皇子都有两个宫女伺候着,可见李泰对此次聚餐下了很大的功夫。

众皇子围坐后各式菜品不一会儿就端了上来,李泰询问了一下李恪就说了两句祝福的话语,就开始动筷。果汁过三巡之后,李恪放下杯子,看向李泰开口道:“青雀今日在朝上可谓风光无限,父皇为你完成《括地志》也算全力支持了,来愚兄以果汁待就祝贺一下越王殿下!”

李泰一听急忙端起杯子道:“二哥你这是在笑话我吧!这编纂此事当时还亏二哥多多提醒,要不那有我的事!”

“非也!青雀你是知道,论经商赚钱你不及我,但要论起这学问之事还得是你呀,要是让我做编纂之事,呵呵!还不是要了我的命吗!”

“二哥你这是哪里话,你在学业上不亚于我呀?”

“呵呵!我也就是糊弄糊弄李师他们,真要是论起来我不及你也!来胜饮!”,

李泰听到李恪如此夸他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与李恪碰了下杯后就一饮而尽道:“二哥怎么说还得是你,要不这大冬日的上哪弄这好喝的寒瓜汁!”

“这算不得什么,都是雕虫小技,但凡会点种植技术的都能弄,那像你,这可是全大唐都支持的事呀!对了!我忽然想起来一件事!”

“二哥你说什么事?”

“嗯,这次你彻查长安周边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长安城周边寺庙是不是很多?”

“的确不少!二哥怎么会有如此一问?”

“是这样,前几天我在长安没事逛着玩,听到有人说当和尚真是个好行业,除了不能吃肉喝酒外,不论灾年荒年都饿不着,而且这寺庙的耕地是越来越多!”

“地多也好地少也好,只要他们按时缴税随他们去呗!”

“呵呵,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还自语的编排了他一句,那知旁边的另一个人却跟着附和道,当和尚确实是好,多少地也不用交税!我当时一听就火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种地纳粮天经地义,他们凭什么不用交租纳税!”

“什么?他们不用纳税!”

“是呀!一开始我也不信,于是我便询问了一下裴承先表兄,他不是在万年县当县丞的吗,结果一问的确如此,这僧人占地众多却从不交赋税,而有许多百姓为了不纳粮缴税竟甘愿挂靠于寺院名下,如此一来我大唐将少了许多税赋,青雀不如你趁编书之事可向父皇提一提?”

李泰一愣,他倒是未曾深入探究此事,“此事还需进一步探查,二哥为何突然提及僧人的事?”

李恪微微一笑,“如今僧人庙宇广占田亩,虽然不交税于国,但却租于百姓,百姓赋税沉重比之国有过之而不及,长此以往恐生民怨。若是青雀能在父皇面前提及此事对此有所建言,必能更得父皇欢心。”

李泰皱眉沉思,觉得此事颇为棘手,毕竟涉及佛门。这时一旁的大点皇子们也纷纷加入讨论,有人认为应直接向僧人征税,有人则担心触怒佛祖降罪。正在众人争论不休之际,太子李承乾匆匆赶来。

他坐下后听闻此事,沉声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需从长计议,且佛门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先禀报父皇,由父皇定夺才是上策。”

李泰听后,皆觉有理,于是决定三人一同向李世民禀明此事,而李恪却以老师萧瑀喜佛为由推脱了过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