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副厂长在成果至上主义者,他认为只要事情能成功,细节可以灵活把握:“当然了,基本的规矩不能丢,这是必须的。”
高岂强则直接了当,对技术规范他毫不含糊:
“技术规程是底线,必须严格遵守。该他干的活儿干好,能留下的我绝不放手,但违规了也绝不留情。除了这些,其他的小事,让他享受一下团队的好处也就罢了。”
李副厂长也表了态,言语间透露出他的底线:
“他能有这样的机会已经是他的运气了,其他的不用你操心。如果他敢有半点违抗,直接告诉我,我会妥善处理。”他的行政背景让他没有说出过于粗鲁的话。
事情商定后,高岂强便离开了副厂长的办公室,步向试验室。
对于科研组新增成员一事,高岂强不仅没有反感,反而持有积极的态度。
虽然最初的人员编制是高岂强制定的,但那时他刚到轧钢厂,地位并不稳固,所以他的规划仅仅是基于“够用就好”的理念。
高岂强在项目启动之时便已决定采取谨慎的策略,仅争取最基本的资源,他意图通过实际的成果逐步获得支持,扩大团队规模。
他清楚地意识到,人员的增加不仅会带来成本上升,还可能干扰其他工作流程,而若研究成果不尽人意,过于高调的失败远比默默无闻的尝试更让人颜面无存。
这样的考量,无疑会影响到科研组和工厂的决策。
在这种思路下,高岂强的策略是先以最小资源起步,用实际的进展来争取更多的支持。如今,人力资源得到了增强,这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毕竟最初的人员配置并非最佳。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能够产出有效的成果,没有成果的支撑,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在实验室,高岂强对同事们说:
“大家把手头最紧迫的任务完成,然后暂停一下,等大家都方便的时候,我们开个小会。”
他知道,在科研过程中,如果有人突然要求大家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这种打断很可能会引起同事的不满和嘲笑,因为有些实验流程一旦开始,就必须连续进行到底。
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内,全体成员纷纷放下手中的任务,齐聚一堂。
高岂强轻咳一声,开腔道:
“给大家通报一个最新消息,鉴于我们科研组的工作压力巨大,且任务至关重要,厂里决定增派一批新同事来支援我们。他们将在下午抵达,这样一来,大家的工作负担就能有所减轻。”
尽管高岂强称之为好消息,但科研组的成员们心中却泛起了波澜,他们担忧新人的加入会瓜分他们的利益,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情绪。
高岂强深知引入新人的另一个目的:激发竞争,如同放入几尾活跃的鲶鱼。只有感受到紧迫感,大家才会更加奋发努力。
对于那些只想镀金而不愿付出努力的新人,高岂强有着自己的比喻:就像铜件必须经历药水的浸泡、锤打的磨砺、电镀的工序,才能披上金色。愿意奋斗的,能从铜变成金光闪闪;反之,不努力的,仍旧是本色出演。
面对大家的忧虑,高岂强宽慰道:
“我理解大家的顾虑,但请放心,有程总和我在这,大家的每一滴汗水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个项目庞大而复杂,更多的人才加入是件好事。
对于一直以来坚守岗位的各位,我们绝不会薄待。”
科研组内的气氛明显轻松了些,成员们互相安慰着,心想有那对实力派师徒的助力,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这个项目就像一块大蛋糕,仅凭他们几人分食似乎确实有些浪费,而且任务繁重,有人援手自然再好不过。
随着大家的情绪稳定,高岂强宣布会议结束,随后特别留下梁平山,叮嘱道:“梁工,项目已经步入正轨,新成员也即将加入。
等人员到齐,你务必抽出时间来,针对正负极材料配对选定后的可重复性试验进行设计。”
在完成对比试验,确定了正负极材料的最佳配对后,接下来需要对这批材料进行多轮试制,以检验它们在不同生产批次中特性参数的重复性,确保参数之间的高重合度。
理论上,这样的验证应该在一开始就进行,即对每个正负极配比都进行多份试制,但那样成本过高,对高岂强来说,项目可能会因此被叫停。
鉴于所选材料的配比已经过未来应用的实践检验,高岂强决定先通过对比试验选定方案,再针对该方案开展重复性试验,既经济又高效。
面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高岂强早已准备万全,他的计划中包含了多套备用试验流程。
一旦首选的最优配对方案在可重复性试验中遇到难题,他将转而采用次优配对方案,依此类推,直至所有备选方案的特性参数下降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才会考虑彻底改变方向。
由于项目本质上是基于已知答案来完善过程,高岂强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并不感到过分忧虑。
而梁平山在得知这些要求后,不仅没有不满,反而感到十分荣幸,这对他来说,是高副组长对他的认可和信任的体现。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