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8章 毒药发作

若果真如此,那便与他袒露心迹。

细细说说自己原本是谁,先前帐中侍奉的又是谁,后来因了什么缘故遇见过什么人,最终又被带到了什么地方。

再仔细与他说说,她因了什么背弃萧延年,说说她曾有过凤玄的孩子,说说自己那块玉璧如今正在何处,说说前夜曾被迫吞下了一枚噬骨的毒。

总之,什么都要与他说一说。

可那人垂眸,好一会儿笑叹,“是,玉璧是唯一的凭证。”

阿磐眸中一黯,只认那块玉璧,那便不会认她。

一时间喉间发苦,声腔发颤,好一会儿才缓下心神,细声软语地问那人,“若是找到她,大人有什么打算呢?”

那人几不可察地叹,却并没有回她什么话。

因而她不知道若果真寻到了那个阿磐,谢玄到底会干什么。

人恍恍惚惚的,兀自出着神,颈间一紧,前夜没能握住的扳指,如今被那人亲手戴于颈间,“父君留下的。”

阿磐抬起那只废手轻轻去碰,扳指上还带着那人的体温呢,真想把它牢牢地握在手心呐。

去好好地摸一摸它的纹理,也摸一摸还残存着的那人的温度。

那人起身,温和道了一句,人已经往案前走去了,“再睡会儿吧,天亮了,就要出征打仗了。”

原以为要班师回朝了,竟又要打仗了。

细想也是,既是晋君之后,就势必要颠覆韩赵魏三国,叫这三国也都尝一尝亡国灭种社稷倾覆的滋味。

因而,他岂能等。

等不了,片刻也等不了。

阿磐听那人的话,果真偎在锦衾里睡去,天亮前又醒过几回。

一回是听见崔老先生就在竹帘后说话,“赵韩联盟务必先破,如今正有良机,他们两家一起嫌隙,必有一场恶战。到时候顾此失彼,魏国正好渔利。”

另一回是朦朦胧胧地听见了周褚人的声音,“大军整好了,何时发兵,只等主君下令了。”

周褚人嗓门大,她听见便醒了。

见那人闻言起身,半敞的衣袍露出了结实的肌肉,孤灯燃尽,映得那人神色不明,“开拔,直捣太行。”

周褚人领命告退了,而这时候,已经东方既白。

殿外的人禀道,“主君,膳食和车马都备好了。”

那人应了一声,紧接着便是赵媪进殿。

这便起身,盥洗,更衣,进膳,收拾行装。

阿磐没有什么格外要收拾的,来时是空着手来的,如今也唯有最珍爱的两物。

一物是颈间的扳指。

一物是那本簪于髻上,而今早已凋谢的木兰。

不过只余下一截枯木枝了,仍被她好生藏在怀里。

其余没什么,赵媪要为她带什么,便带上什么。

她不必什么金簪玉器,两样足矣。

全都准备妥当了,很快便出了大殿。

忽见那人顿了一顿,朝着赵媪温声问话,“听说嬷嬷家里还有个儿子。”

提起儿子来,赵媪总是合不拢嘴,哪怕与她说话的人是魏王父,她也立刻就能熟络起来。

“正是,正是呢!王父不知,我那儿子随我,招人稀罕!”

“虽不是什么人中龙凤,但人从小忠厚勤快,长得也结实,还跟着师傅学了一身好功夫呢!啧!那可是十里八村最出色的孩子啦!”

那人问,“叫什么名字?”

赵媪眼里闪光,“叫司马敦。”

哦,一听就是个老实敦厚的人。

那人闻言点头,“叫他来,做个护卫将军吧。”

到王父身边效力,是多少魏国儿郎梦寐以求的事啊。

赵媪心花怒放,提起裙摆就跪下来砰砰磕大头,“啊呀!王父啊!王父!您就是我们司马家的再生父母啊!老妇先替我儿拜谢王父了!”

赵媪好好活着,司马敦也要有比娶妻生子更重要的事了。

皆大欢喜的结局,阿磐当真为赵媪高兴啊。

你瞧,有的事你原本也不必强求。

旦要从善如流,来路自然四通八达,能水到渠成,亦能平地登云。

登上王青盖车,这一路奔出宫门,带着百来个虎贲近卫,便往前追赶大部队了。

王父谢玄是停不下征战的脚步的。

魏武卒的铁蹄斩关夺隘,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刀锋所向,人马俱裂。

其移山倒海,惮赫千里,每攻下一座城邑,都要把赵地落得一片残山剩水,破瓦颓垣。

才打了一场硬仗,攻下一座城池,又陈师鞠旅,整军待发。

听闻赵人节节败退,片甲不还。辙乱旗靡,一溃千里。

前线打着,战死或溃逃的赵人落下满地的盔甲兜鍪和带不走的马匹粮草,全都被魏人收了,一次次地高唱战歌送回了魏军大营。

因而物资充盈,都不必耗费魏国的粮草。

谢玄是战神,他远不必亲自动手,他只需营中坐镇,出营巡防,便能发出一道道必胜的王命。

北上伐赵的捷报一次次奔进辕门,南下大败韩国的军报也一次次传进中军大帐。

然而那一味噬骨的毒,已在阿磐体内生效了。

疼。

钻心蚀骨的疼。

这时候,已是服毒后的第三日。

阿磐心中戚戚,她想,她若死了,谢玄该怎么办啊,他该怎么解毒呢?

宁死也不能去千机门,宁死也绝不跪在萧延年脚下,去求一颗活命的解药啊。

绝不。

绝不。

萧延年曾要她做个体面的人,她也曾问萧延年,“在主人眼里,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体面的人呢?”

萧延年说,“因中山生为中山死的人,有了罪便去赎罪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算是个体面的人。”

她何罪之有,又何须赎罪。

故此不求萧延年,不回千机门,也因而开始吃羊踯躅。

羊踯躅,又叫闹羊花。

辛,温,大毒。

羊食之后往往踯躅而死,故此得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