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鱼杂粥

临近渔港,雾蒙蒙的天里,海上有星星点点的火光。

陈大发不敢往前,他收了桨靠边,身旁陆续有船只停下。

眼神好的说:“河泊所那些人又拦船了。”

“哪里的船,瞅着像是海州那的红对头,”老渔民站起来,往前瞧。

左边的渔民把宽大的笼裤用绳子绑紧,低声说:“可不止,还有闽省那的大白底、打洋船。”

他啐了口,“南洋旺风完了,倒是把他们都吹来了,指定先网了几船小报春来换个头价。”

江盈知听得迷迷瞪瞪,好些词都听不懂,小梅弯了弯腿,凑近跟她解释。

小黄鱼在渔民嘴里叫报春鱼,也有说春花鱼的,每年春分鱼汛,一到那时千船齐发南下,这是“春分起叫攻南头”。从海浦渔港往南追着小黄鱼走,渔船都在南边渔场,是故又叫南洋旺风。

这会子已过清明,鱼群北上,渔船跟着往北走,到立夏这段日子,则为北洋旺风。

江盈知听的愣神,要知道在以后的过度捕捞和赶尽杀绝中,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海浦甚至整个望海的海域范围,已经无法形成小黄鱼汛,同时由于敲罟(gu)作业的摧毁,大黄鱼汛也没了。

野生大黄鱼就变得尤为珍贵,大多为养殖。

而在这里,鱼汛却依照时序四季不断。cizi.org 永恒小说网

江盈知摸摸自己砰砰乱跳的心,黄鱼汛对她的诱惑力特别大,要是能烹饪一条纯野生的大黄鱼,她梦里都得笑醒。

没等她再想,在停泊船只的不远处,划过一艘挂着鳌鱼旗的海船,穿青布衣裳的小吏把海螺抵在嘴边,吹了好几声。

陈大发皱眉,扭头说:“走不了了。”

这海上行船也得听螺号,三长两短为紧急,一短二长是开船,小吏随意吹的,则表明停船,要等开船号子响才能走。

边上的渔民咒骂句,“人都昏昏动了。”

“早点心没捞点吃吃?”

他抹把脸,“吃啥吃,搞那渔网,哪顾得上吃,想着到渔港摊子上对付口得了。”

适逢海风吹过,咸腥味间传来阵香味,他耸耸鼻子,暗骂哪条船还开锅煮起东西来了。

扭头看见那破旧的小对船上,陈大发嗦起蛏子来,雪白的肉,汁水往下淌,他咽了咽口水。

“大哥,吃蛏子呐?”黑脸渔民坐在船中,上半身往外倾斜,过来套近乎。

陈大发也才刚吃上这倒笃蛏,本来不想占便宜的,那滋味实在好,就忍不住嗦了好几个,开壳吃实在方便。

他是个老实人,也瞧不出人家的心思,顺着意思说:“正吃着呢。”

黑脸渔民郁闷,咋连句客套话也不说,叫他也尝尝啊。

饿肚子的时候,真是啥也馋,连个海滩头没人要的蛏子也想往嘴里塞。

他张嘴想问问这有沙没沙,就听小对船后头伸过来一只手,手上拿着个竹筒。

他结结巴巴地说:“给我的?”

江盈知摇摇头,“卖你的,三个铜板。”

黑脸渔民叫道:“几个蛏子,那样贵!”

“你先吃,要觉着不好吃,我不要钱,”江盈知感受到四面八方看过来的眼神,也不打怵,大大方方地说。

陈大发这才恍然大悟,急急地说:“骗你做啥?你吃吃就晓得,要是淡水毛气的,白送你。”

黑脸渔民此时饿的肠子都扭打在一起,仍在想这一筒要三个铜板,到时吃了人家的,还不得掏钱。

他瞥到船舱里的一桶鱼,有些不好意思开口,“我拿这桶跟你换行不?”

陈大发凑过去瞧,顿时变了脸色,“拿剥皮鱼来换,你怕不是用来作肥的,还拿来糊弄人。”

剥皮鱼在海岛上人瞧来,味道不咋样,有的说有毒,吃了头昏。所以春天剥皮鱼多的时候,渔民网到了就挑出来晒在坑里沤肥,晒到烂臭苍蝇蚊子满处飞的时候,再埋到菜地果树下。

江盈知往那桶里一瞧,扁平身体大眼睛,丑丑的模样,不就正是剥皮鱼,也叫马面鱼,可能川省那叫的耗儿鱼更出名些。

这鱼看着丑,还要扒皮去肚,可在江盈知看来,剥皮鱼炒鱼松最好,做烤鱼片也成,下火锅一绝,香煎滋味也不差。

至于去皮,她刀法很好,眨眼的功夫一条鱼皮就能被剥下来。

所以在陈大发同人理论时,她先跟陈大发说:“大伯,我会做这个鱼,跟他换一些来,就算真不好吃,那还可以拿回去沤肥。”

陈大发本来就不擅长甩嘴皮子功夫,闻言便也应了,左右不是他的东西。

那黑脸渔夫把桶给陈大发,只顾着接过竹筒,掀开盖子,扑鼻的鲜味。

他抓出几个来,连忙怼到嘴边,咬了肉赶紧嚼,而后便楞在那,边上目睹了全程的老渔民用木浆敲他的渔船,“傻了?叫沙子噎着了?”

“真傻了,”黑脸渔民说,舌头没尝过这么鲜的滋味,呆在那,差点被牙齿咬到。

他嗦了好几个,忍痛摸出准备到摊子上吃豆面碎的铜钱,“再给我来一筒。”

“竹筒记得还啊,”江盈知递过去说,锯点竹子可不容易,锯了一晚上,手里还出了水泡。

老渔民也看馋了,他隔着一条船招招手,“我这也有剥皮鱼,换一筒来。”

小梅利索地取出一竹罐递过去,如此换了两桶剥皮鱼和三个铜钱,便没人再换,都不觉得蛏子能有多好吃。

江盈知刚开张,摸着三个铜钱笑眯眯,她跟小梅说:“分你一半。”

小梅也笑,“一文钱分不了。”

两个人嘀嘀咕咕,巡洋的水师划着舢板过来,一路吹着一短两长的螺号,海面船只渐渐往前划动。

渔港处外帮的红头对在往下卸货,一网网的小黄鱼倒进底下的冰鲜船里,那船舱里全是冰。

小梅见怪不怪,“过鲜呢。”

江盈知对这个词熟,不管过了几百年,这词仍在用。鲜就指海鲜,过鲜是海鲜出售。

没冰没加工的鲜鱼叫白鲜,冰了的则为冰鲜,而冰鲜船则要紧着把这批还算新鲜的小黄鱼,趁夜送到明州府去,端到富户筵席上,吃第一口鲜。

而江盈知和小梅只能苦哈哈蹲在摊子边角,等着有人过来买蛏子,连叫卖都不行。陈大发说:“没法子,你一喊出声,收商税的耳朵可灵,一准要你俩交钱。”

卖都卖不了几个铜钱,一收要收五个钱,所以就如陈大发这样的老实人,在这事上也机灵了几分。

不喊只把东西放着,收商税的小吏过来,挪一挪当自家采买的。

不叫卖人家压根不晓得卖的啥,江盈知只能自己左右环顾,清晨渔港的人并不多,都是些卸货的力工。

她要是有更多调料和粮食,能整个炉子和平底铁盘,就直接摊海鲜饼卖了,保管不出声都能靠香气把人引诱过来。

现在只能抱着竹筒上前,先给人家吃个尝尝,再买不买,有的爽快,买了一罐,竹筒另外加了一个钱。

有女人尝了觉得滋味好,但是却说:“肉少,一罐不够吃,还不如买块番薯糕。”

也有个老大娘吃了,还要再来两个,问她买不买,她把油滋滋的手往自己腰巾上擦,翻了个白眼,拉着孙子走了。

江盈知啥人没碰到过,也不恼,只是坐回到墙角处,拆了盖子给小梅,“自己吃点,还温着。”

冷了味道可就不好了。

小梅惊讶,“真吃?”

“吃啊,忙活那么久,钱没赚到自己还没吃上,可不就太亏了,”江盈知可看得开,没人要那下次来就卖蛏干,蛏干不怕冷也不怕放得久。

还拿了两个送给边上卖鱼杂汤的女人,江盈知闻了她鱼杂的味道,腥气重,鱼籽都破了,黄糊糊一锅汤。

“姐,你卖鱼杂汤多长时候了?”江盈知跟她套近乎。

女人讪讪笑笑,把竹筒递给旁边两个蹲着的小孩,才开口道:“刚摆不久,我男人出海难没了,日子不好过才出来支个摊。”

一旦家里没有出海捕鱼的渔民,女人又不能上渔船,在海浦等着她们的要不是进庙里当尼姑,虽说还能有口饭吃,背地干的却是下作勾当。

要不改嫁,或是鱼汛旺发时做点小工,或是像是这个叫海红的女人一样,来摆摊卖些吃食。

江盈知给她出主意,说话很实诚,“鱼籽别放了,你煮不好的,何况过了清明,好些鱼籽已经不能吃了。”

“大姐,你就拿鱼骨煎一煎,要不小杂鱼剁碎熬成汤底,再把骨头捞出去,加点盐和姜片味道就够可以了。”

“鱼皮、鱼白、鱼肚收拾干净,过盐腌会儿,没那么腥。熬久些,嫌东西少,那往里加些老豆腐,越炖越香。”

她也不是白支招,叫小梅把蛏油拿过来,用片好的薄竹片蘸了些递过去,“尝尝,要是放了这,汤会更鲜。”

海红还没从江盈知的话里回过味来,被塞了个东西,她看了眼,嗅了嗅,半点腥气也没有。

她放到嘴边尝了尝,眼神骤然亮起来。

“要多少?”海红指指那罐子。

江盈知说:“二十文一筒,我们熬这不容易。”

“要是有墨鱼骨,三根换一筒。”

海红刚被二十文一筒给惊到,又听她说墨鱼骨,上年墨鱼汛旺时,家里还剩下些。

“只换两筒,剩下的还是要银钱,你可以拿这点回去煮一锅,味道要是好的话,明儿你还同我换,”江盈知说着,把一个竹筒底递给她。

她好心提醒,“鱼杂汤吃的人不多,你等吃夜饭边上,能做馒头的再蒸一笼,煮上一锅,吃的人多些。”

江盈知要是手里东西足,她保准把鱼杂炖的从前头路过的都香得走不动道,以前她在店里用瓦罐煮过一次鱼杂汤,香到外头的客人探头进来问。

她想吃鳓鱼的鱼白了,入口细软,比嫩豆腐更为顺滑。

海红听她说话架势就晓得是个行家,嗫嚅了几句,想说什么终究没说出口,只是扯了扯边上吃蛏子的孩子,让他俩给江盈知叫姨。

她小声说:“我回去试试,明儿你晌午后来不来?”

“来,海红姐你就在这等我。”

等人急急忙忙抱着东西走了,小梅说:“小满姐,不是说了拿蛏油上酒楼问问去?”

江盈知先是同小梅赔不是,之前说好的又临时反悔,而后才接着她的话道:“卖给谁不是卖,卖给她说不定还能帮人家一把。”

“到时候蛏油给你熬,卖了的钱也归你,”江盈知没开玩笑,她从一开始就这样想的。

顺道帮海红外,其实是在帮小梅找路子,要是那边卖得好,蛏油也能赚些。

江盈知哪都想顺手帮帮,反正她又亏不着。

小梅却红了脸,“一半一半,是你的手艺,我不好收那样多。”

江盈知岔开这个话,拿竹筒又上前问去,蹲了一上午,两个铜板折价卖完了,竹筒都搭给人家。

她收了一堆铜板,瞧着哐哐当当很沉重的样子,和小梅蹲在墙角避开人数了数,才三十六个铜板。

起初江盈知还觉得挺好,直到小梅说:“糙米要二十文一斤,番薯丝五文一斤。”

赚的这点钱,连两斤糙米都买不了,最后还是买了一斤糙米,两斤番薯丝,还剩的六文换了一小包的红糖,巴掌大也没有。

虽说东西不好,糙米是真的糙,番薯丝是白芯番薯晒的,一点也不甜,不过两个人都很容易满足。

陈大发赶了渔船回来也说:“卖完了就好。”

他四处瞧瞧,“没被小吏抓到吧?”

小梅说:“没瞧到,我盯着呢。”

回到西塘关后,王三娘在海滩上清洗渔网,见几人回来,也没上来迎,把粘的海螺扔掉,说了句,“别是没卖出去。”

“大伯娘,卖完了,”江盈知一手拎一桶剥皮鱼,从船上稳稳跳下来,放到一边。也过去帮忙扯渔网上的东西,这活一个人做起来费劲。

王三娘瞧她这么有眼力劲,也不免缓和了神色,只是她生的凶,缓和了也没人瞧得出来。

没要她再扯渔网,王三娘站起身说:“蛏子还要不要?”

也不等人说,她喊,“陈大发,你把强子早上拾来的蛏子给她俩拿去。”

陈大发拴好船,哦哦几声,倒是小梅过去说:“强子哥腿脚不好,哪能叫他上滩涂拾蛏子去。”

“你个丫头,腿脚不好难不成就一辈子不做活了,”王三娘用力洗刷渔网,轰她俩走,“走,赶紧走,海娃等会儿叫你大伯送回去。”

路上江盈知问,“怎么腿脚不好?”

“抓海蛇的时候从礁石上跌了下来,”小梅叹了口气,“谁叫我大伯一家是抓海蛇的,里镇药铺收蛇胆,那年海蛇多,叫我强子哥一块抓去。”

小梅又说:“小满姐,你怕海蛇的话,我大伯家里就别去了。”

她是怕的要命,宁肯和海娃两个人住,也不想去大伯家里,那家里梁上挂着一条条风干蛇和剥下来的蛇皮,渗人得很。

江盈知并不怕海蛇,思忖着什么,没开口说话。

到了晌午,满满两三篓蛏子被陈大发送过来,海娃拍拍自己的胸前,“我挖的!”

小梅不走心夸他:“你本事大。”

随后忙去了,午饭吃得简单,江盈知用野蒜爆炒了一锅蛏子,小梅熬番薯丝粥,掺了点糙米,味道一般,勉强能吃。

下午江盈知开始处理剥皮鱼。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