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赎回
“你说,周默提出,让陛下自己来做决定?”
丞相府中,马谡将周默的意思,传达给了诸位臣子,迅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没错。”马谡道,“思潜说,迁都一事,朝臣始终争执不下,既伤和气,又耽误事,需尽快决断。而陛下才是大汉皇帝,那么大汉的都城定于何地,陛下是否愿意迁都,由陛下自己来做决定,想必大家都不会有意见了吧?”
“可是,陛下还是个孩子啊……”杨仪道,“而且登基以来,陛下只负责礼仪祭祀,但从未参与过军政大事。”
“提醒一下诸君,陛下御宇三年,今年已经二十岁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杨仪知道自己失言,急忙辩解。
一个已经成年的皇帝,若想要参与朝廷大事决策,再天经地义不过,谁敢阻拦?
你杨仪胆这么肥,你到底是王莽,粱冀,还是董卓,曹操?
于是,没人敢再多言语一句。
见朝臣们全都同意了让刘禅自己来做决定,一直选择避嫌不言的诸葛亮也终于拍板,决定按照大家的意思,拟出三个方案,由刘禅自己来选择。
方案一:以长安为都城,成都为陪都。皇帝刘禅留在陪都成都,而命两个皇弟前来都城长安,代帝坐镇前线。
方案二:以长安为都城。皇帝大驾即刻筹备启程,尽快迁都长安。
方案三:以长安为都城。但以修建殿宇宗庙,修缮先汉众帝王陵寝为由,皇帝大驾暂时留在成都行在,待将来时机成熟之时,再行移驾长安。
方案既已拟定,对于刘禅究竟会做出何种选择,朝臣众说纷纭。
虽然嘴上从来不说,但人们对于陛下刘禅懦弱的性格,心里面多少都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认为刘禅会选择方案三的人,占了大多数。认为他会选择方案一的人,也有不少。但唯独周默提出的方案二,认同者寥寥无几。
消息传回成都。
“我选哪个都行吗?”
刘禅在认真听完三个选项之后,一脸兴奋,问丞相长史张裔道。
“那是自然,陛下选哪个都行。”
“那么,无论我选择哪个,相父也同意吗?”
“让陛下来进行选择,虽然最初是车骑将军的意思,但丞相也是同意了的,不然不会送回成都来。”张裔道,“丞相一言九鼎,既说了让陛下自己选,自然不会违背陛下的意愿。”
刘禅可太想去长安了。
兄长周默跟他讲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故事言犹在耳,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这样一个勇敢的皇帝。
如今一想起来,便激动地浑身颤抖,既害怕,又兴奋。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犹豫再三,最终才鼓足勇气道:“既然相父也同意,朕就选方案二吧。”
……
皇帝一声令下,成都朝野上下便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了紧张忙碌的迁都之中。
蜀汉崇尚节俭,因此刘禅宫中的宫人数量并不多,所有的东西打包起来,加上随行的宫中官吏和羽林虎贲,甚至都只和夏侯楙搬家的排场不相上下。
临行之前,刘禅以隆重的礼仪,于城南城北祭祀了天地。又拜谒了先帝惠陵,这里埋葬着他的父亲刘备和嫡母甘夫人。
本来朝中曾有议论,既然要迁都,索性将先帝刘备的陵寝也一起迁至长安。但负责宫中礼仪的官员翻遍古礼和古代帝王入葬成例,也未见帝王迁坟的先例。而擅动陵墓,于风水上也是大大的不利,说不定就会祸及江山社稷,遗祸子孙。
于是,这个提案很快被否决。而刘禅也决定,每年都派一个弟弟前来成都祭祀。
消息传到长安。
人们大为震惊。
陛下何时竟有这样的魄力了?
唯独周默和诸葛亮二人并没有感到意外。
一般人只能看到刘禅表面的软弱个性,但作为刘禅的相父和兄长,没人比他们两个更了解刘禅在这些年性格发生的转变。
这个变化,既是通过诸葛亮的言传身教,更是通过周默的言行事迹。
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些年里,周默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展现出超凡的胆略,已经成为了年轻的刘禅心中的英雄和偶像。
而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效仿自己的偶像,鼓起勇气,做出一个勇敢者的决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初春,天气依旧寒冷,刘禅便等不及了,催促车驾从成都出发,计划经过剑阁,汉中,出陈仓道一路向东,銮驾入长安城。
诸葛亮听闻刘禅决定,即刻命人将尘封已久的汉未央宫简单修缮一番,以作为新都的皇宫。
汉末以来,未央宫虽然屡遭战火劫掠,但夏侯楙入主长安之后,将这里划作他的私家花园,禁止平民入内,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修缮。
虽然形制上,夏侯楙不敢僭越,将未央宫修成皇宫的样子。但其整体的用料考究,华丽气派,却远胜刘禅在成都的皇宫。
在周默守城的几个月里,城中秩序也一直良好,因此,未央宫除了少数地方被曹真的投石车砸坏之外,整体并没有什么损坏。
所以,诸葛亮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和钱财,就将宫室修缮一新。顺便在紧挨着未央宫的东侧,将一片废弃的破屋改造成全新的丞相府。
而位于渭水两岸原上的先汉陵寝,诸葛亮也派了士兵驻扎,并拨了资金进行修缮。
先汉十余帝王,陵墓众多,面积十分广大,又屡遭兵匪盗掘,满目疮痍,短时间不可能全部完善修复。
所以修缮的重点,放在了汉高祖的长陵和汉景帝的阳陵两座陵墓上。
高祖刘邦是大汉开国皇帝,自不用说。
而刘备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所以格外重视景帝陵寝。
一切工作,忙乱而有序。
长安城静静地等待着他的新主人的到来。
诸葛亮北伐成功,给这个信念逐渐崩塌,本已摇摇欲坠国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所有心存怀疑之人,全都再无疑虑。所有失败主义思想,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而刘禅迁都长安,更像是竖起了一面新的旗帜,给整个国家,上至庙堂下至民间,都带来了一股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风气。
刘禅的决断,坚定不移地指明了这个国家未来前进的方向。
朝野上下,从未如此团结一致。
这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人。
虽然,未来还充满着不确定性,虽然,曹魏实力依旧远超于汉,虽然,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再次爆发。
但人们对这个国家的信心,却是空前高涨。
听说战后关中残破,物资匮乏,人手不足,之前摇摆不定的益州大族们,纷纷捐钱捐粮,并将大量的私兵部曲主动捐给国家。
各大族的饱学名士也纷纷来到长安毛遂自荐,期望进入朝廷或者相府为官。
要知道在此之前,诸葛亮三请五请,甚至派人将他们接到成都,他们也大都很快告病归乡,不愿出仕。
所以,天气虽然无比寒冷,但长安城中却比往年热闹太多。
子午道,傥骆道,陈仓道,褒斜道,每条从蜀中入关的道路,都有络绎不绝的人们自蜀中前来。
所有人都怀揣着一份梦想,来到长安,渴望参与到这个处于腾飞阶段的国家中来,做一只风口上的猪,圆一场翱翔蓝天的美梦。
然而,城中唯独有一人,内心却像这个冬天一样寒冷彻骨,一片死寂。
这个人就是张合。
此时此刻,他已经枯坐屋中,绝食了两天两夜,决心以死明志。
起初,张合被俘之后,虽然羞愤难当,但并没有想过要自杀。
张合虽然重视荣誉,也知道于禁当年被关羽俘虏之后,受尽屈辱的故事。
但他不是死脑筋,知道他与于禁毕竟不同。
于禁是主动投降,他是被诸葛亮用诡计陷害。
于禁面对的是刻薄寡恩的曹丕,而他面对的是相对宽厚仁慈的曹叡。
张合初被俘时,他认为蜀军战斗力,并不能跟魏军相比,即便赢了一两仗,也只是侥幸。
只要曹真大军开进关中,蜀军溃败只是迟早的事。
到时候,他便可以寻找机会,趁乱逃脱,重归于魏。
在蜀营当俘虏的日子,有一说一,还是不错的。
在诸葛亮的安排之下,张合的吃喝用度,都是蜀国高级军官的统一标准,虽然比不上魏军奢华,但绝对已经是优待了。
虽然是软禁,但相对一般的囚徒,张合的行动可谓相当自由。
除了身边永远有四五个全副武装的甲士跟随之外,并没有对他有任何的额外限制。
甚至他可以在营中或城中四处转悠。
只要张合不做出过分的举动,这些甲士对他也是十分恭谨,如同下属对待上级一般。
凭借这份自由,张合得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目睹了诸葛亮和曹真在五丈原对峙的整个过程。
他的心态,也随着战争的进行,而有了显着的变化。
战争开始的七日之内,他对曹真充满了信心,甚至于,他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之中,还看出了几个明显的败笔,不免暗自耻笑,嗤之以鼻。
但随着战局的进行,张合却越来越惊讶。
凡是张合能够看出来的蜀军的所有军事问题,全都在战争的过程中,被诸葛亮一个个迅速纠正,无一例外。
诸葛亮的学习应变能力之强大,是他前所未见的。
可以说,开战第一天的诸葛亮,和开战半个月之后的诸葛亮,已经完全是两个水平。
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
所以,当战争后期,曹真还在苦苦攻坚,硬啃马冢的时候,张合已经认为胜负已分。
在他看来,在战争的前七日,曹真的用兵水平,是要优于诸葛亮的。
而随着诸葛亮用兵愈加成熟,曹真逐渐落后,到了战争中后期,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击败诸葛亮了。
或许,今后曹真也再不可能在公平的对决之中击败诸葛亮了。只能利用魏国的国力优势,打优势对局了。
这种绝望的感觉,令张合窒息。
随着曹真退军,诸葛亮大军进入长安,张合被允许在长安城内自由活动。
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他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将何去何从的问题。
所以,他频频拜访城中消息灵通人士,询问来自魏国的新闻,想看是否有关于自己的消息。
他最为期待的结果,是魏国能派出一使者来长安,与诸葛亮谈判,将自己赎回。
在他看来,这个可能性还是不低的。
这些年来,曹魏老将凋零,再不复当年曹丞相帐下的豪华阵容。就连司马懿这样的文官外臣,都被外派督抚一方。这在曹操年代,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魏国之中,像他这样忠心耿耿,有经验,有能力的将军,是越来越少了。
朝廷但凡明白这个道理,都不会放任他不管的。
终于,苦等数十日后,魏国终于有关于张合的消息传来。
但看到这消息之后,张合却大失所望,心一下冷了半截。
不久之前,魏国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大家都在争论,谁该承担起丢失关陇的责任。
最主流的声音宣称,是两个人,导致了这场失败。
一个是颜斐,一个张合。
想一想也容易理解。郭淮战死自不用说,夏侯楙、曹真可都是宗室,即便他们有过错,只要陛下宽恕他们,谁又敢抓着不放?
而最安全的抨击对象,就是骂张合和颜斐了。
于是,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朝臣,连一个兵都没有带过,就大肆抨击张合的战术失误。说他应占据陈仓,稳步向西推进,而不是去什么街亭。
至于后来被诸葛亮设计活捉,本来也完全可以避免,全赖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焉能不被人算计?
听闻这则消息,张合的眼神逐渐失去了光彩。
流言蜚语,他并不介意。
身为败军之将,还被敌人俘虏,将丢失关陇的责任归到他的头上,他也能勉强承受。
但是,朝廷的这个风向,却对他大为不利。
如果自己变成了任人唾弃的罪臣,陛下还会花心思设法赎他回国吗?
忐忑不安了数日之后,另一个来自魏国的消息,成为了压垮张合的最后一根稻草。
魏国派出使者前来长安,商讨赎回夏侯楙和清河公主的事宜。
张合反复确认多次,魏使只说要赎回夏侯楙和公主,并没有提及张合半个字。
于是,张合万念俱灰,开始绝食。
负责看管张合的卫兵,急忙将消息传给诸葛亮。
诸葛亮踌躇良久,长叹一声道:“张合天下名将,或许绝食而死,也是一个圆满的归宿,至少千百年之后,人们还会记得他的忠烈。”
周默却道:“丞相且慢。让他绝食而死,实在太浪费人才了。张合天下名将,这么值钱的一个人,还是要想办法向魏国换取更大的价码才是。”
杨仪撇了撇嘴,道:“可魏国风传,已经将丢失关陇的责任归咎于张合,此次魏使前来赎回夏侯楙,也并未提及张合一个字。或许,在魏人眼里,张合已经不值钱啦。”
“金子蒙尘,也还是金子。魏国总是有识货的人的。”周默笑了笑,转而拱手向诸葛亮作揖道,“丞相,我欲亲自前往潼关,同曹真本人进行谈判,把张合夏侯楙,还有那个什么清河公主一起打包出售。”
“我保证,一定卖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