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华阳书肆
建兴六年(228),金秋八月,秋收时节。
今年风调雨顺,各种农作物都长势喜人。农夫和屯田兵都在忙碌地收割作物,洋溢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
民以食为天,诸葛亮最重视的就是农事。
在丞相府的统筹之下,这两年时间里,关中各郡县和各军屯都在全力以赴,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种田植谷。
如今,渭河两岸,数不清的荒地变为良田,各种水利设施也几乎全都覆盖。
朝廷以极为优待的政策,鼓励各地偏远山区的百姓迁徙关中,划入朝廷的编户齐民,做自耕农。
于是,大量的百姓,从西边的陇西之地,北边的羌胡牧场,以及南边的秦岭山中,迁徙到关中来生活。
关中很多村庄,历经汉末战乱,本已凋零荒废,如今再度渐渐恢复了人气,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此等景象,颇有百年前大汉鼎盛时期的气象,与魏国的夏侯楙统治时期相比,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魏国视雍州为边鄙之地,而汉国视关中为国之腹心,自不可同日而语。
魏国占据中国之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又大力实行屯田,根本不缺关中这点粮食。而汉国虽也有蜀中沃土,但蜀道艰难,粮食转运困难,只有在关中大力种田,才能解决军队的口粮问题。只有解决了军粮问题,才有和魏国对抗的资本。
长安近郊的一片试验田里,关兴去年远征大月氏,在周默的要求之下,从西域带回来的各种农作物,也有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周默对农业完全不懂行,除了向诸葛亮提出过阳光,温度,水分,土壤,肥料这植物生长五大因素之外,很少插手农业的事。
但这片试验田,他还是比较关心。所以趁着火药坊里的事儿不是很忙,就跑到这边看查看一下培育的情况。
一看之下,结果却是令人大失所望。
只见其中大部分作物都是蔫头耷脑,长得不咋地。
这也不意外。
从西域移植新作物到中国来,并不稀罕。从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就早已有之。
汉武帝尝试的大部分作物,都因为适应不了关中的气候特点,所以失败了,只留下了核桃,西瓜,葡萄等少数几个品种。
而自武帝之后,西域作物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国土地,几乎已成定论,能开发的也都开发了,所以之后的皇帝,也都对此事兴趣寥寥了。
周默的活儿,差不多也就是给汉武帝查漏补缺。所以能成功的概率,本来就不高。
意兴阑珊之际,周默正准备离开,却看到不远处有一小片白花花的棉花,顿时眼睛一亮。
“这是好东西啊。”周默道。
负责培育作物的小吏道:“此作物无果实可吃,籽也不能榨油,就是作为观赏用途,不红不紫的,它也不好看啊。小人实在不知,这东西有何用处?”
周默拉了拉小吏的衣袖,问道:“你知道,这衣服是用什么做的?”
“麻。”
“等到了冬天,穿这件可扛不住冻啊。”
“小人还有一件羊皮袄子,一顶狗皮帽子,冬天就穿这个,暖和着呢。”
说到皮帽,皮袄的时候,小吏不禁露出了炫耀自得的神色。
能拥有这些动物皮毛制品作为御寒衣物,已经是很多穷苦百姓所求之不得的了。
大部分穷苦百姓,只能在自己单薄的麻布衣料里面再填一层粗麻,或者晒干的芦苇花,甚至是纸之类的东西。
这些破烂东西的御寒效果,可想而知,那是相当的不咋地,通常是心理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所以,在这个时代,每个寒冷的冬天,对于底层百姓来说,都不亚于是一场生死煎熬的痛苦修行。
而因为两汉没有棉花,即便是富裕的上层贵族,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可选项。
大多数的皮裘,都是十分笨重且不美观,还带着动物本身的骚气,穿上活像个蛮夷。
贵人们都讲究一个体面,出门见人,自然不能穿得太丑陋还满身骚臭,尤其是贵妇人们,往往会穿很多件夹层衣服御寒,外面再罩上宽大华丽的锦袍,甚至有怕冷的,穿个七八层都是常有的事。
而穿这么多层,当然会行动不便,上个厕所什么的,那是相当费劲。但和受冻比起来,行动不便就不便吧,人人都这样,也就习惯了。
周默道:“别小看这玩意儿,絮在衣服里面,那是又轻便又暖和。关键,它还很便宜。”
说着,周默让那小吏把这棉花培育过程的记录文档拿了出来。
这年头,找一个读书识字的人不难,找一个会种地的人也容易,但找一个读书人来帮他尽心尽力地照顾农田,还真挺不容易的。
这小吏曾是曹魏在关中的屯田都尉,当年长安大战之时,属于不能审时度势弃暗投明的那一类顽固分子,于是直接被发配当屯田奴了。
此时他正欲巴结周默,以求能摆脱自己屯田奴的身份,自然是使出浑身解数,不管周默提出什么稀奇古怪的要求,都是不折不扣地无条件服从。
周默命这小吏,将每种作物的习性全部记录,不厌其烦,每日都要记,为的就是搞明白它们对水分,光照,气温等等要素有什么要求。
“此物种植难度不大,唯独最喜光照。”那小吏道。
“那蜀中肯定种不了这东西,毕竟成都的狗连太阳长什么样都没怎么见过。”周默道。
“关中光照充足,雨水适中,可以培育。”那小吏道。
“回头我去跟丞相打个报告,给你专门辟一块田出来,再派给你两百屯田兵,专门培育这种作物,就给他起个名字,叫棉花吧。”周默道,“记住,若能将这棉花成功推广种植,伱不光升官发财,天下的百姓,从此冬天不再挨冻,都会感谢我们的。”
那小吏下跪道:“小人能在君侯门下效命,就很知足了,别无他求,更不敢贪天之功。君侯放心,小人一定尽力而为。”
周默点了点头。
从试验田回到长安,已是傍晚时分。周默心情十分不错,急忙来到丞相府,向诸葛亮报告了种植棉花之事,言语之间自是十分兴奋,还忍不住吹嘘道:“有了此物,天下百姓将再不会冻毙于风雪之中!”
诸葛亮捏着那朵棉花仔细瞅了瞅,暂时也看不出什么奇特之处来。
不过一块田和两百屯田兵的事,出于对周默的信任,于是诸葛亮毫不犹豫就点头同意了。
诸葛亮道:“棉花的事,就先搁置一边吧。眼下有一件更紧要的事,我需要跟你说。”
“丞相何事要交代于我?”
“吴子远和李正方不日就要从成都赶来长安,商讨明年春天的军事部署。”诸葛亮道,“我的意思是……”
周默道:“丞相放心吧,我心里有数。应该是军队的事儿吧?”
因为明年出兵攻魏的事,周默在诸葛亮的授意之下,这些日子里频频出入张嶷、孟获等老部下的军营,意在商讨一下军务,磨合磨合默契。
但这些,自然是吴懿和李严所看不惯的。
周默掌掴天子,被削去一切军职,贬为丞相府户曹掾门下书佐,这已经是一桩公案。
而一力促成罢黜周默的,正是以吴懿和李严为首的东州派。成功让周默退出军队管理层,也是东州派成功限制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的一次有力的政治博弈。
如今吴懿和李严一个是益州刺史,一个是永安都督,二人掌管着整个益州的军政,位高权重。
诸葛亮此番出兵攻魏,势在必得,自然需要二人的大力协助。
如果在这个关键当口,让他们知道周默与军队还在藕断丝连不清不楚,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大战在即,诸葛亮需要团结一切力量,一致对外。人民内部矛盾,尽量是能缓和就缓和,最起码也不要再激化。
让周默暂时远离军队,保持低调,是最好的做法。
周默道:“从明日开始,我每日在丞相府点了卯,再去经营经营火药坊,还有照顾照顾我那书肆的生意,绝不会再踏入军营半步,免得让两位大佬多心。”
诸葛亮道:“这事儿就只能先委屈你了。待我慢慢和吴子远他们说清楚了,想来他们也不会置大局于不顾,非要为难于你不可。”
“明白了,丞相。”周默笑了笑道,“我是个厚脸皮,倒是不觉得有多委屈,只是委屈了丞相,又要因为我这点破事儿,去迁就别人。”
诸葛亮道:“我曾经听你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政治?简单说,政治就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话说得太妙了,我一直都在反复思考,并付诸实践。可你这家伙,却是光会说,却一点都不会做啊。”
周默惭愧地笑了笑道:“丞相教训的是。”
……
第二日一早,周默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尽量保持低调。在丞相府点了卯之后,就早退离开,先去火药坊看了看,有张老道盯着,也没啥需要他的地方。
回到长安城,周默没有回家,命马车夫径直转到了华阳街。
自从把雕版印刷作坊搬到长安之后,周默在未央宫北边的华阳街,开了长安城第一家印刷书店,名为华阳书肆。
这家书肆名义上的老板,不是周默,而是诸葛乔。
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一直是周默的原则。诸葛乔对书籍出版事业充满热情,让他来做这个事儿,自然是最适合不过。而雕版印刷作坊的一应事务,也都是由诸葛乔在负责。
周默只是负责在幕后出钱,以及在大的战略方针上面把把关而已。
周默对于印刷书籍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尽最大的能力,大力推广之。
书籍这东西,和火药不同。它的影响,是绵长而深远的,它的益处,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也不怕它传到魏国吴国去。
周默已经将所有的雕版印刷技术和油墨配方,全部无偿公开,到现在不过一两年,长安城便开了四五家印刷作坊。
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了,还有政治上的。周默向诸葛亮建议,提倡百家争鸣,不禁止民间着书立说。
诸葛亮是个开明的人,自然是同意这个观点。毕竟每个读书人都向往春秋时代的百花齐放,而不喜欢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
而自从周默将印刷术免费推广开来之后,长安城已经陆续出现了五六家的书肆。
其中有两家最为火爆。
一家就是周默在华阳街上开的华阳书肆。
另一家开在不远处的章台街上,叫做谯子文华阁。
这谯子文华阁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蜀中名儒,益州劝学从事谯周。
谯周虽出身益州大族,但他自己的小家庭不算十分富裕,只是名声大,且托了父族的阴荫,家中有海量的藏书,堪称蜀中藏书家之首。
雕版印刷,成本非常低廉,谯周借了周默的光,掌握了印刷技术,把家中藏书几乎全部都印刷了出来,在长安城开了这家书店。
谯周的名声,在士人圈中家喻户晓,于是先天便自带人气,前来购书的人是络绎不绝。
靠着经营这家书店,谯周快速致富,已经成为长安城的顶级名流,名利双收,并很快被诸葛亮提拔为儒林校尉,从成都搬来了长安。
谯周的书店,以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以及其他儒学为主,夹杂以谶纬阴阳学,都是两汉时期最主流的学问。
而周默的书店,则是包罗万象,种类极其庞杂。很多书哪怕明知道卖不出去几本,只要周默或者诸葛乔觉得新鲜有趣,也将之付诸刊印。而雕刻雕版的成本,是一本书成本的大头,因此,周默的书店其实并不是很赚钱。
不过周默也无所谓,毕竟他的追求不是赚钱,只要整体上不亏本就行,尽可能多印几种书并且将之传播,才是他最大的目的。
周默走进“华阳书肆”后堂,只见诸葛乔正坐在案前,看一本小书。
只是诸葛乔的表情,却是不太对劲,好好看书不行,却是时而露出愤怒的表情,时而狰狞地握紧拳头,咬紧牙关,仿佛要吃人一般。
“伯松,看啥书呢?为何还看出这么大火气来?”周默笑眯眯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