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无赖

作为刘家村有名的悍妇,张翠芬的吵架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她只要一开嗓,别人根本插不上话。

而她口中所说的头支、二支则是祖上的排名。

具体说来,是张翠芬的公公的爷爷的爷爷。

当时他们总共有弟兄三个,其中一个绝了户,剩下的两支则人丁兴旺。

张翠芬家是老二家的后人,而祥林嫂和刘凌则是老大家的后人。

当然,这些人的关系,基本上都出了五服,谁也不比谁亲近到那里去。

而村长刘茂,则是另一支刘氏子孙,这一支也不远,是那弟兄三人的结义兄弟,也算是一家人。

这些刘氏子孙,再加上一些旁姓的,便组成了这个刘家村

张翠芬三言两语间,便将自己坑刘凌二两银子的事情,变成了头支刘氏子孙欺负二支刘氏子孙的事情。

她一番吆喝,其他人顿时也不知该如何开口。

虽说张翠芬干的不地道,但坑的也不是自己的银子,若是再和她吵下去,万一最后真的让两支刘氏子孙打起来,那才丢人呢!

就这样,张翠芬一番耀武扬威之后,扬长而去,而刘凌就这样冷眼旁观,一言不发。

仿佛被坑的不是他的银子似的。

正主都不说话了,其他人还好说什么呢?

就这样,一群人陆续的和刘凌算清账目之后,各自散去。

这群人走后,刘凌淡定的将门关上。

小院之内,吴招娣等人正直勾勾的看着刘凌。

“相公,那个张翠芬不讲理!”刚才张翠芬吆喝的声音很大,吴招娣等人自然也听得见。

再加上之前被她推了个跟头,所以吴招娣心中委屈异常,说话的时候,竟带着哭腔。

钱佳宁则劝解道:“好了好了,钱没了之后再赚回来不就是了,为了这点事生气,根本不值得!”

然而,一旁的赵玲绮却是义愤填膺道:“这根本不是二两银子的事情,这是无赖,若是有人坑了我二两银子,我早就打得他满地找牙了!”

说罢,赵玲绮又恶狠狠的瞪了刘凌一眼,然后怒斥道:“哼,废物!”

最小的苏如意也气的牙根直痒痒,她小声嘟囔道:“这臭婆娘,晚上看我去把她家房子点了,反正我的岁数官府也那我没办法!”

看着神情各异的几个丫头,刘凌会心一笑,说道:“放心吧,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得让他们过来求我!”

说话间,刘凌的眼中划过一抹森寒。

“敢和我耍无赖,那我就让你知道,什么叫流氓!”

……

次日,刘凌依旧早出晚归,这次他回来的时候,又带着满满一车东西回来,上面还用黑色的布匹蒙着,给人一种十分神秘的感觉。

不过,从车上的车辙印看,车上的东西很沉。

然后,便是第二天,第三天……

刘凌天天如此,这可让村民们升起了好奇之心,所有人都在打听刘凌究竟在干什么。

尤其是祥林嫂,几乎天天有人去串门,想要探听些消息。

然而,却根本没有人知道。

而一些想要借串门的机会去他家打听消息的人,也全都被吴招娣给挡了回来。

之后,又是四天、五天、一直到第六天的时候,就连村长刘茂也有些疑惑了。

这家伙,整天早出晚归的,而且每天都拉回来一大堆东西,也不让旁人看到。

究竟在搞什么玩意?

而且,他的钱究竟从哪里来的?坑蒙拐骗?不对啊!十里八乡都知道他了,谁还会再上当?

其他姑娘家的嫁妆?

也不对啊!吴招娣和苏如意没有嫁妆,而赵玲绮就是有嫁妆,也经不起他这么造啊!

更重要的是,钱佳宁的负债刘凌是怎么解决的?怎么那个吴员外也不来找了?

傍晚时分,终于安耐不住心中疑惑的刘茂,终是找到了刘凌的家门口。

村中之人,除了报丧并没有敲门的习惯,串门的时候,在门口便会呼喊主人的名字。

主人若是再家便会回应,若是家中没人,串门的叫两声,一般都会离去。

和平常一样,刘茂来到刘凌家门前之后,随即呼喊道:“刘凌,你在家吗?”

刘凌当然再家,而且已经等了刘茂很久了。

“在呢!”说话间,刘凌迎了出来将门打开。

刘茂并不似旁人那般在门外和刘凌交谈,而是直接迈步走了进去。

“我说啊,今年你家多了这么多人,这税收……”

一边说着,刘茂一边借着夕阳的光芒看向院子。

只见院子之内,正摆放着很多木质零件,而在屋子内似是有什么东西正吱吱的转着。

刘茂顿时止住了税收的话题,说道:“这些都是什么东西?”

刘凌闻言立刻露出了一幅欲盖拟彰的表情说道:“没,没什么东西。”

说着,刘凌又从怀中取出了二两银子递给了刘茂,说道:“叔,这是我今年的税银,这些年承蒙你照顾了!”

大周的税银总共分为三种。

其一是人头税,即所有大周的子民都要交税,其二是田亩税,种了大周的地,自然也要交税。

第三嘛,就是徭役,每年冬天由县衙派发给各村各户,去修建大堤、城墙、疏通河道等干一些公家的活。

当然,不想去干活也行,只要交钱就行了,这样就可以免除徭役。

而身上若是有了功名,也就是成为了秀才、举人之类的,也可以免除一部分赋税。

其中,田亩税是一年百分之十,刘凌家有八亩地,种植小麦的话,一亩地大概有三百斤的收成。

这一季度的赋税便是二百四十斤小麦,折合银两便是一两多银子。

而人头税的话,则按着一人一年两百文钱来算,刘凌家如今有五个人便是整整的一两银子。

若是按着这种收法收下来的话,只要不碰上灾年,一家人是吃得饱的。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上面政策多好,到了下面便全然变了味。

如淋尖踢斛,银两火耗等,随便贪污一些,便能将赋税再翻上一些。

若是心狠一些,再巧立名目收纳一些其他的赋税,也不是不可以的。

反正这些老农民又不知国家的政策,县太爷说什么就是什么。

至于进京告御状之类的,也只存在于话本小说的故事里,因为若是没有知县老爷给你批的条子,你只要出了县,便有可能被抓起来发配充军。

当然,各地的地方官员们也知道一顿饱和顿顿饱的区别,尽管他们会以各种方法加税,但却总是能把控好尺寸,让这些百姓们吃不饱,却也饿不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