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仪式、民生

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有些时候老朱对于这样的事情深有感触。他做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说将一些亲情抹杀,寻常人家要是这么做了,很容易就是天翻地覆。

但是老朱也觉得比较骄傲,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啊必须要做一些事情,很多的事情不能用寻常的道理来看待。更何况在老朱眼里,哪怕自家也有一些个事情,可是总体来说还是算不上无情,天家也是有亲情的。

旁人都觉得洪武皇帝只爱嫡长,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明白这是老朱对其他子女的一种关爱。

大明朝不存在夺嫡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很多的兄弟相残,国本早早的就确定,也让皇子龙孙都明白自己的位置,少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明白该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

就像朱允熥,他也是嫡子,可是他知道有一个犹如皓月当空的皇兄,他就可以安心当个富贵闲王。皇太孙、皇太子乃至皇帝,他从来都没有这样的念想。

也比如说朱允炆、吕氏,早年间觉得常氏早逝,总觉得努力点说不定还有机会。但是一直以来他们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敢谨小慎微的做些小动作而已。慢慢的,他们其实也都认命了,只要朱允煐在,他们就没有任何机会。

所以说这也算得上一件好事情,当不了皇帝,可以安心的当一个满腹经纶的贤王。

亲王可以闲下来,但是皇太子可没办法闲下来,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场合的时候,他更加忙碌。

皇后生辰,皇太子当然要过去尽孝。先不说小小朱是太子,单单就是他的年龄,这也就意味着要展现出来天家和睦的样子,很多人都是盯着的。

给母后贺寿,带着皇弟玩闹,还要关心一下宗室长辈、督促宗室子弟上进,这都是小小朱的责任,这都是小小朱应该要做的一些事情。

看到小小朱的表现,不管是宗室还是臣子,一个个的都是在不断的夸赞,大明国本贤良啊。

徐妙清看了看左右,才说道,“皇姑,陛下给了垠儿职司,要去接见中山国国主。大姑父如今尚未出发,还望大姑父能够提点垠儿一二。”

宁国公主赶紧说道,“殿下多虑了,臣妾听闻徐王与礼部尚书协理,太子殿下接见中山国国主自然无碍。只是怕那中山国国主番邦蛮夷,许是不知礼。”

安庆公主朱珠也忙不迭说道,“要咱说,那蛮夷必然是不知礼。听闻其父薨了,这就直接继位。若不是朝廷下令申饬,这人还不知道入朝请罪。”

看不上琉球中山国,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很多的大明百姓对于大明之外的地方都视作没有开化之地,视作番邦蛮夷。

大明朝的臣子将中山国国主入朝视作大事,因为这是藩属的事情,必然也就是大事,必须要重视这件事情了,根本不能有什么马虎,这说不定也就是国朝盛事了。

而在很多的妇孺眼里,这件事情也算得上大事,就是番邦蛮夷的草头王犯事了,这是被朝廷惩治了。这里面的政治意义等等,他们其实也不在乎,或许也不懂。

徐妙清其实多少知道这件事情比较重要,也知道梅殷精通经史、早年间更是任山东学政。在老朱眼里,他最宠爱的这个嫡女的女婿,精通经史、堪为儒宗,是那种老成忠信、可托幼主的类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才。

虽然在朱允煐登基后,梅殷这个大姑父看似没有在洪武朝时受到重用,不过梅殷的地位依然很高,有些事情也都是需要梅殷出面,这更加的有效果。

徐妙清看着宁国公主,说道,“侄媳倒是想要让垠儿过去,只是垠儿不太亲近儒家弟子,和徐王也不亲近。旁人的话他不一定听,还是大姑父去训戒一番,方有成效。”

对于徐妙清在自己跟前只论亲谊,宁国公主、安庆公主自然心里开心。可是她们也很聪明,不敢仗着长辈的身份就去真的教训徐妙清,更不能仗着照料了朱允煐几年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她们就是长辈、血亲,可以肆无忌惮。

所以宁国公主说道,“殿下过誉了!依臣妾之见,太子殿下颇为敦和,也善于纳谏。”

在徐妙清陪着皇姑、皇妹闲聊的时候,有女官上前,“殿下,吴王殿下与曹国公宫外求见。陛下有旨,令吴王殿下前来贺寿。”

徐妙清立刻笑了起来,对弟媳桑氏说道,“不是说吴王尚在回返吗?怎么就回来了?”

说完这些,徐妙清对小小朱说道,“太子,你皇叔在宫外,你替咱去迎一迎。”

在逗着弟弟的小小朱愣住了,问道,“皇叔在宫外?这不合礼仪啊,他最喜儒家......”

听不下去的徐妙清赶紧解释说道,“是你吴王叔。”

小小朱立刻开心的爬了起来,也不看眼巴巴张开双手还要抱抱的胖弟弟,“二叔回来了,咱去接二叔!埂,快和咱一块去。墐,你也跟着一块过去。如意,如意也去。”

朱坤哭了,小小朱看着胖弟弟说道,“那把坤也带着,让乳娘抱着就是。”

这一下王氏与有荣焉,她那个不成器的儿子,总算是得到了体面,可以跟着一块过去了。

桑氏也觉得开心,虽然是堂弟,但是太子对朱埂一直都是比较亲近的。

至于尴尬的人自然有了,也就是朱允炆的正妻马氏。本来按照身边,她是可以稍微靠近皇后坐的。所以小小朱一说二叔,马氏就尴尬了。

其实很多宗室都知道小小朱一直将朱允熥称作二叔,至于真正的二叔朱允炆,也就是一些正式的场合,小小朱才能偶尔想起来。可是现在呢,这就尴尬了,好多人都听到了。

听到了那又如何,这个时候大家都不会去纠正小小朱的称呼,装作没有听到才是最好的。就算是徐妙清,也只是在和皇姑闲聊,这时候不好去纠正。

有些事情朱允煐不知道,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未必就会多么的在意。徐妙清也是有样学样,这个时候也就是难得湖涂了,这没什么不好的。

至于其他人在这个时候,他们更加清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徐王朱允炆再尊贵,也不如吴王得陛下亲近。更何况这两位也就是亲王,哪里能和太子殿下相提并论呢。

小小朱现在确实很忙,不只是在忙着给他的母后贺寿,也要忙着准备参加国朝盛事。

虽然有礼部尚书辅左,宗室里也有皇叔来提点,但是小小朱多少也是需要学习学习。

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哪些事情是朝廷大事,小小朱实际上心里有数的,他可不是只知道玩闹的顽童,他接触的东西不要说寻常孩童了,就是一些重臣也不一定能接触到。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小小朱更加需要重视,父皇交代的一些事情,他是需要处理好的。起码有些事情他不能瞎做主,还是需要听一些人的建议,尤其是仪典方面的事情,礼部尚书等人心里有数,他们比小小朱更加专业。

这样的事情不要说小小朱了,就是老朱、小朱,很多的时候也都是比较听话,不好胡乱的去改变礼制,不会任性的去打破一些规矩,很多的仪典也确实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朱允煐现在在考虑的事情,显然也不只是关于中山国国主入朝的事情,还有棕榈油的事情呢。

既然打算给它定性为祥瑞,这自然也就意味着需要一定的程序和礼仪,毕竟祥瑞也是有着三六九等的,在本来不喜欢祥瑞的大明朝,定性的祥瑞就需要更加认真的对待。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棕榈油被大家接受,这些事情也确实需要皇室的重视、推行,而不是指望着自下而上的让所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认知棕榈油。

这些个仪式性的东西,朱允煐一开始确实是不太喜欢,甚至可以说有着那么一些抵触的。

但是慢慢的,朱允煐对于这些事情并不抵触,甚至可以说越来越重视了。主要是这些仪式性的东西,真的有存在的必要。

不只是可以单纯的提高认知度、归属感,也可以让很多人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观念。这些个东西,在朱允煐看来就属于精神明的一部分,不是说只是样子工程、表面章而已。

棕榈油毫无疑问是需要推行下去的,需要让大明朝的百姓更好的去接受。只是朱允煐也知道,棕榈油说到底没办法一下子质的去改变大明的民生,这也就是锦上添花、聊胜于无。

想到这些,朱允煐就忍不住叹气,他想要美洲大陆的土豆、玉米,想着西红柿、辣椒等等。真的要是不行,淀粉之王木薯也可以啊。

只可惜这些是生长于美洲,现在不要说亚洲了,就算是欧洲那边也没有。

不过朱允煐也不知道现在的欧洲算什么年代,反正肯定是没有地理大发现,说不定在忙着抓女巫。十字军东征,应该是已经发生过了的事情吧。

地理大发现,朱允煐觉得还是自己努努力吧,他一直在努力的发展大明的水师,一直在不断的让一些水师下南洋,实际上也是为了接下来的一些事情。

改变一些人的观念是很难的,哪怕现在的大明不少人认识到了海洋明带来的好处。可是骨子里,更多的人实际上还是在乎土地明,在意的也就是大明境内的事情。

这些个观念,哪怕朱允煐也是没办法一时半会儿的立刻就给扭转过来,那也不现实。

让朱允煐多多少少有些感觉到头疼的,也是觉得自己有些有力无处使,哪怕他在努力的发展一些科技,但是科学技术发展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明的造船业在发展,现在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大船,也有着越来越多对于远洋的认知。可是一下子打造环球船队、环球冒险,这些也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就算是有着三宝太监,发现了郑和,朱允煐现在也没办法立刻让这些人尝试着跨越太平洋,这些也确实是需要一些积累的。

朱允煐现在也只能期待着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随着造船技术的提升,大明朝有机会早一年开始地理大发现。别的可以暂且不说,土豆和玉米这些粮食要带回来。

这些粮食不只是可以养活更多的大明百姓,对于皇帝来说,这些无疑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政治工具,这些绝对可以引来万民欢呼,这些就是大明王朝皇权正统性的一个证明。

虽然可以说大明朝的正统性没有什么好质疑的,朱允煐也不需要一些祥瑞来证明自己的得位之正。不过不管怎么说,土豆、玉米这样的主粮再多也不会觉得多。

好东西,确实是没有人觉得多,这对于大明朝的发展也确实非常有利。

哪怕现在大明朝在不断的开发荆湘,也是在尝试着开发东北,甚至在南洋也在运回粮食。可是水稻小麦这些,在朱允煐看来产量确实有些低了。

大明朝的百姓,绝大多数还是无法做到一日三餐的,那样太奢侈了,也根本承受不起。

要是有着玉米和土豆,说不定更多的人可以一日三餐,大明朝显然也就可以更加的富足。

不能只是想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不能只是想着火铳、火药这些,民生方面也需要更加的努力。

对于开疆拓土的事情,朱允煐确实有着无限的热情,对于让大明的疆域更广一些,朱允煐觉得这样的事情很好。其实不只是朱允煐,任何皇帝都没办法拒绝这样的诱惑。

可是朱允煐也知道自己不能穷兵黩武,哪怕现在的大明已经足够强盛,可是也不该无限的用武,还是要量力而行,也要考虑大明百姓承受力。

粮食,在朱允煐看来无比重要,或许在南洋那边也需要考虑考虑了。不能只是朝着南洋发展,也需要考虑向着东方,不该只是向着东瀛就是最东了。

还有更加广阔的地方,值得大明朝去发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