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

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

“真让你猜中了,也速迭儿果然作乱,于半路截杀了北元伪帝和伪太子等人,自立为北元大汗。”

朱元璋惊叹的说道。

当时陈景恪给他分析北元局势,他也只是觉得有这种可能,并没有完全听信。

毕竟局势的发展千变万化,谁能保证事情一定会这么走?

作为君主,他必须要考虑到所有的可能。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才过去没几天,陈景恪的预测都一一实现了。

徐达等人也同样赞叹不已,陈景恪再一次展现了自己对局势的判断能力。

陈景恪接过情报详细看了起来。

在被蓝玉袭击之后,天元帝带着太子、丞相等人逃走,一路上聚拢了万余部众。

然而紧接着,他们就被也速迭儿袭击全军覆没。

朱元璋微微一愣,不解的道:“怎么了?伪帝被杀,北元陷入混乱,这不正是你预测的最好情况吗?”

现在他死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边得知王廷被袭击,那边就在脱古思帖木儿逃亡途中设伏。

之前他给朱元璋分析的,北元会因为此事陷入内乱,完全是自己根据情报分析出来的。

至于被蓝玉突袭之后,北元变成了什么样子,他就一无所知了。

“现在他死了,实力最强的也速迭儿就能按照草原习俗,顺理成章的成为蒙古大汗。”

看完这个情报,陈景恪也同样惊讶不已。

“纵使有人不服,也很难与他相抗衡。”

再之后就是朱棣五征漠北,但也只知道朱棣北征了五次,具体怎么打的就一无所知了。

周王室为什么成为吉祥物?唐朝为什么藩镇割据?

这都是鲜活的例子。

再然后就是土木堡之变了……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凡他有一丝犹豫,事情都不会这么顺利。

陈景恪推测的北元会陷入混乱,是建立在天元帝还活着的基础上的。

陈景恪解释道:“以中原文化,弑主乃大逆不道,会遭到其他势力的唾弃成为众矢之。”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故,北元非但不会陷入混乱,接下来两年反而会疯狂的南下劫掠。”

至于依据,只有四个字:主弱从强。

也就知道冯胜北伐辽东,蓝玉突袭北元王廷。

自古以来,进入中原的异族不知凡几,然而这些部族最后全都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只能说,自古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

朱元璋质疑道:“北元入主中原近百年,应当会被中原文化所影响的吧?”

“用不了多久,他就能重新一统北元。”

蒙古人是骄傲的,他们的马蹄征服了欧亚大陆,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可北元是游牧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是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当家做主。”

“如此北元各部反而会陷入混乱。”

北元王廷被蓝玉袭击,直属于北元皇帝的势力损失严重,元帝兵少将寡靠什么统领其他部族?

这一点别说是更讲究拳头的草原部族,就算是中原王朝也不例外。

这样的民族,又怎么会去学习手下败将的文化?

北元建立后,蒙古普通百姓也并未进入中原定居,而是继续生活在草原上。

唯有蒙古始终保持着独立性。

因为中原王朝缺乏对草原的统治手段,导致瓦剌崛起接替了北元,成为草原霸主。

在杀掉天元帝父子之后,立即自命为北元大汗。

天元帝父子被活捉,后被也速迭儿以弓弦勒死。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也速迭儿竟然如此的狠辣和果断。

自古以来,不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主弱从强都必然会引起混乱乃至改朝换代。

徐达等人也面露不解。

他们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独立性。

“如果伪帝不死,他还能靠着威望和大义名分,聚拢一部分力量,与各大部落相争。”

所以,也速迭儿弑君并不会引起什么强烈反对,只要他实力够强,那他就是北元之主。

反正北元被打的几近覆灭。

最后基本都成了中原的一部分。

也速迭儿真的犯上作乱了?还将天元帝父子给杀了?

上辈子他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对北元的了解非常有限。

但随即陈景恪就脸色凝重的道:“事情恐怕不妙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北元虽然入主中原,却并没有被中原文化所影响。”

朱元璋等人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表情变的凝重起来。

徐达不禁颔首说道:“如果真如景恪推测,也速迭儿新君继位,就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积累威望。”

“对草原部落来说,再没有比南下劫掠中原,更能积累威望的事情了。”

朱元璋已经接受了现实,却没有丝毫担忧,而是杀气腾腾的道:

“那就打,当年元朝何等强盛,都被咱赶出了中原。”

“区区北元余孽,又何惧有之。”

其他人也被这自信感染,纷纷叫着要再次北征草原。

陈景恪叹道:“倒不是怕他们,而是一个草原内乱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有点遗憾罢了。”

朱元璋笑道:“你对局势的认识非常敏锐,分析也总能一针见血。”

“有这份能力,将来好好辅佐雄英,区区北元又算得了什么。”

徐达拍了拍他肩膀,笑道:“别总想着走捷径,国战就要堂堂正正。”

“蒙古不同于之前的任何草原霸主,他们更加的强大和坚韧,想彻底打败他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一点所有人都不得不认同。

之前的草原霸主,都是以自身强权,强行奴役其他各部。

比如突厥,他以自身的强大,奴役契丹、铁勒、回纥等几十個部族。

但他并没有完成身份上的统一。

契丹还是契丹,铁勒还是铁勒,突厥还是突厥。

当突厥自身弱小的时候,那些附从的部落就纷纷背叛。

蒙古不一样,他不但完成了地理上的草原一统,还完成了身份上的一统。

所有的部族都被征服,变成了蒙古的一份子。

也就是说,草原现在就只有一个部族,就是蒙古。

只不过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势力罢了。

统一的民族认同,才是蒙古区别于之前草原霸主的地方。

也是他比前辈们都要强大的地方。

大明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必将旷日持久,直到有一方彻底倒下。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没有想过,一下子将蒙古击败。

只是天元帝的死,是真的影响到了他的计划。

“本来我还想着接下来几年,大明休养生息顺便坐山观虎斗,现在也不得不调整策略了。”

徐达等人面露异色,他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很大啊。

莫非大明接下来几年,以休养生息为主?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