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无题

看着手中的密报,朱元璋气的七窍生烟,怒道:

“这个混账,他胡说八道些什么?咱要打死他。”

“都别拦着咱,谁拦咱和谁急。”

马皇后和朱标都坐在椅子上,丝毫没有起身的样子。

老朱一边喊,一边用眼睛看他们两个。

见他们都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劝阻的意思,就更气了:

“你们是不是觉得咱不敢打他?来人,将陈景恪那个混蛋给咱……”

马皇后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头疼的道:

“好了好了,别和他小孩子一般见识。”

“再说这话他也没对外人说,咱们几人知道了,我反倒觉得更好。”

朱元璋道:“你就是在帮他说话,你们胳膊肘都往外拐。”

马皇后好笑的道:“就咱们这些人,有谁是外人啊?”

“伱先消消气,仔细想想他说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发人深省。”

朱元璋气哼哼的坐下:“有个屁的道理,咱怎么没看出一点道理来。”

马皇后正色道:“万民和朝廷之间就是一场交易。”

“百姓付出的是忠心和赋税,希望获得朝廷的庇护。”

“而朝廷享受万民供奉,就应该给予回报。”

“如果朝廷不能守信,无法庇护万民生存,他们就会站出来造反。”

“我倒是觉得,这个契约论和代天行道思想更加契合。”

“不论君主是不是天之子,朝廷代天行道总不会有假。”

所谓代天行道,就是之前陈景恪讲过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朝廷行天道,重新分配财富,让穷人能活下去。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契约论听起来很荒谬,可确实挺符合实际情况的。

朱元璋依然不认同:“看起来相似,实则大相庭径。”

“代天行道说的是朝廷代替苍天行道,这个契约论是什么东西?”

“要是传扬开来,天下还不登时就大乱了。”

马皇后摇头说道:“你也是造反得天下的,怎么就不明白呢?”

“若这层神圣外衣真的有用,哪还会有改朝换代之事发生?”

“文武百官为何会听你的?难道真是因为你是天的儿子?”

“当年大家追随你打天下,难道也是因为知道你是天的儿子?”

“还不是因为你能力强,威望足,大家都信服你。”

“反正我嫁给你的时候,从来就没想过你能当皇帝。”

“我就是觉得你这个后生生的端正,识大体有章法,与那些草头王不一样。”

最后这几句话说的朱元璋眉开眼笑,得意的道:

“嘿嘿,那是你有眼光,一眼就看出咱不一般。”

“现在咋样,是不是很庆幸当初选了咱。”

马皇后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德性,孩子面前瞎说什么呢。”

朱标突然觉得好饱,没想到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吃到爹娘的狗粮。

要不我还是离开吧。

吐槽了一句,马皇后才说道:“不生气了?”

朱元璋说道:“气,怎么不生气。”

“咱倒不是气他说这番话,而是不应该随便说。”

“至少也要确定身边没有其他人了再说。”

“现在给那些监视他的人听到了,你说咱该怎么办?”

“还好是在宫里,那些人就算有异心也传不出去。”

“若是在宫外被人听去了,肯定要闹出乱子。”

朱标插话道:“传出去其实也没什么,华夏文明什么样的思想都有。”

“民贵君轻、无神论等思想,都传了上千年了,又有何影响?再多一个契约论也不多。”

“方才娘说的对,朝廷统治不在于天命外衣,而是让万民活下去。”

“百姓活不下去,就算有一百层神圣外衣,依然会有人造反。”

“百姓能安居乐业,就算告诉他们契约论,也不会有人造反。”

“咱们都经历过苦日子知道这个道理,时刻警醒自己善待万民。”

“后世子孙生享富贵,他们就会认为一切是理所应当。”

“从而奢靡无度,肆意盘剥百姓,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若契约论能警示后世子孙,让他们有所收敛,我觉得传开了也无妨。”

朱元璋无奈的叹道:“咱知道你们俩个是怕咱处罚他,才故意这么说的。”

“放心,这个狗屁契约论还没触及到咱的底线。”

“但也已经接近咱的底线了,若他再敢说什么激进的话,咱可能真的忍不住要收拾他了。”

马皇后和朱标也松了口气,终于给劝下来了。

他们真的就愿意接受契约论吗?

别闹了,自己当百姓的时候,自然愿意接受。

可现在他们是皇族,天命论最大的受益者,怎么可能会砸自己的饭碗。

之所以没有生气,是因为此事只有他们几个人知道,没有传出去罢了。

而且,这套理论用来警示自己,确实不错。

之后朱元璋将朱雄英和陈景恪都叫了过来,严厉的道:

“将你们叫来的原因,你们应该知道吧?”

两人自然知道,肯定和契约论有关。

朱雄英担忧不已,虽然嘴上说会添油加醋,实际上是真害怕老朱生气,将陈景恪给治了。

看了看皇祖母和父亲,才稍稍放心一些。

大家都在,反而出不了事情。

陈景恪一颗心,也是七上八下。

再一次试探朱元璋的底线,不知道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深吸口气,按捺住紧张情绪,说道:

“知道,因为契约论。”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哼,你还知道啊。若非皇后和太子替你求情,咱现在就恨不得将你打死。”

陈景恪反而松了口气,看来这次惩罚不会太严重:

“谢陛下不罪之恩,谢娘娘、殿下救命之恩。”

朱元璋严肃的道:“还记得咱们的约定吗?这个契约论咱很不喜欢。”

陈景恪回道:“臣知道,所以并不打算外传。”

“告诉太孙,只是希望能给他警示,让他勤政爱民做一个好君主。”

朱元璋神色稍霁,说道:“还算你知道轻重。”

这时陈景恪突然说道:“陛下可还记得,故事里大禹的部下,为何支持夏启夺权吗?”

朱元璋神色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但面上却冷喝道:

“有什么话就直说,不要拐弯抹角。”

陈景恪回道:“因为大禹的部下,也不愿意大权旁落。

“他们希望子孙能继承自己的权势,所以才支持夏启夺权。”

“如此就可以靠着拥立之功,和帝王家族一起永享富贵。”

“臣也是一样的,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永享富贵。”

“臣娶了公主是外戚,将来若有机会能封爵,陈家更是要与国同休。”

“只有大明强大昌盛,陈家的富贵才能得到保障。”

“所以,臣又怎么可能会自掘坟墓呢。”

一席话说的殿内几人都不禁颔首。

这番话才符合人性,符合他们对人性的认识。

是人都有私心,陈景恪岂能没有?

为什么要下嫁公主给他?不就是想用联姻栓牢陈景恪吗。

为什么他没有处罚陈景恪?

不正是因为他确信,已经将陈景恪栓牢了吗?

理是这么个理,但有些警告的话还是要说。

朱元璋脸色好转了许多,说道:“你心里有数就行,有些话不要乱说。”

之后又再次叮嘱他们,千万不要把契约论传出去,才让他们离开。

等两人逃也似的离开,他才对马皇后两人说道:

“现在你们满意了吧?”

马皇后笑道:“好重八,胸怀越来越宽广了。”

朱标却若有所思的道:“陈景恪连这样大逆不道的理论,都敢告诉雄英,岂不正说明他没有防范我们吗。”

马皇后也认同的道:“以他的聪明,肯定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但凡有一点防范之心,是肯定不会说这些的。”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若非如此,我岂能轻饶了他。”

——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一路回到自己的住所,才露出如释重负之色。

朱雄英正色道:“以后说话小心点,别什么都往外说,我能接受别人不一定能。”

“我可以包容你,别人不一定啊。”

陈景恪心下很是感动,又觉得欣慰,不枉自己一番心血啊。

“放心,契约论已经是最激进的理论了,更激进的话我想说也没有啊。”

朱雄英明显不信,说道:“最好如此,你自己好好反省吧,我有事去办,别跟着我。”

陈景恪意味深长的道:“好,不打扰你的‘正事。”

“记得讲故事时候,将契约论部分去掉。”

朱雄英知道瞒不过他,头也不回的道:“啰嗦,好用你说吗。”

等他离开,陈景恪才长吁口气,然后露出开心的笑容。

果然,成了。

他抛出契约论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华夏文明诞生过各种各样的思想。

民贵君轻就不说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无神论才是对天赋皇权最大的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无神论思想,南朝范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只是身处皇权时代,他也只敢反佛反迷信,不敢反对皇权。

中国古代有人敢质疑君权吗?还真有。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就明确对君权提出质疑。

并且反对‘独治,提倡‘众治。

只可惜,他的思想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陈景恪提出契约论虽然激进,但只要不反对君权,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况且他讲的那个故事,恰恰说明君权是必然的结果。

百姓和君主做了一场交易。

我们让你当君主,给你纳税,你保护我们。

虽然不如天赋皇权那一套招人喜欢,但总归还是认可了皇权存在。

只要不反皇权,稍微激进一点的言论,是死不了人的。

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他的推测没有问题。

朱元璋禁止他传播这套理论,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眼下他也没打算传。

一个大一统的大明,更有利于他施行变革计划。

真把大明搞乱了,那才是彻底完蛋。

况且皇权和大同世界必然冲突吗?

如果真能实现‘代天行道理论,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这次最大的收获,不是朱元璋没惩罚他,而是朱雄英接受了这一套理论。

老朱就是过去的残党,朱雄英才代表着未来。

一点一点影响他,等他登基之后,很多激进的政策才更容易施行。

——

另一边,大明使节团乘坐的舰队,历经二十余天行程,终于到达了高丽。

路上还遇到了北元舰队的阻拦。

大明舰队没有缠斗,直接掉头驶入深海,利用新式战船的性能,借助风浪轻松击溃了北元舰队。

这一仗,让原本担忧不已的使节团士气大振。

使节团进入高丽,不出意外遭到了高丽王的冷遇。

直到数日后,他才在群臣的抗议下,接见了大明的使者。

但也仅此而已,在接下诏书之后,就再次消失了。

大明使节自然非常愤怒,若非有皇命在身,早就甩袖而去了。

不过,高丽王虽然不待见大明使节,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却早就翘首以盼了。

他们知道得到消息,大明天子派遣了一支庞大的使节团,其中有数百名饱学之士。

目的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学问。

这是啥?这是对高丽华夏身份的认可啊。

读书人和文官群体,早就激动的不行了。

在使节团到达的当天,就有数十名读书人和文官前来拜访。

之后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从高丽全国各地汇聚而来。

大明使节团是带着任务来的,虽然心中很鄙夷,面上却表现的有礼有节。

只是交流过后才发现,高丽的读书人也并非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很多见解,都非常的独到。

如此,大家才渐渐端正了态度,拿出了真本事。

而高丽的读书人感受就更深了,果然不愧是华夏主脉,随便来一个人,学问都如此精深。

对大明更加的倾慕,也更加坚定了一心侍奉大明之心。

然后不出意外,带路党出现了。

各种机密消息,通过这些人的口告诉了使节团成员。

比如,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的使节,比大明使节提前一步到达,对高丽进行了威慑。

高丽王就是受到他的威慑,才如此冷遇大明使节团的。

这些消息,都被汇总记录在册,然后传回国内。

就连记录这些情报的人,都不知道大明会用这些信息做什么。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交流。

私下,大明的探子开始释放各种谣言。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