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之祸,虽然由来已久,就连巡检衙门也时常抱怨如今治安混乱,枢密院也多有处置,臣也赞同官家今日所定之策!”
曹利用果断站出来表态了。
这样一来,只有王钦若、钱惟演、夏竦、晏殊没有表态了。
刘娥满脸严肃,她没有想到,短短一个早朝,居然朝堂已经发生了如此变化。
赵祯居然一举夺取了这么重的话语权,尤其是掌握枢密院的曹利用,这可是管着京城的禁军。
他的态度,刘娥不得不在乎。
弄巧成拙!
该死的郭槐!
刘娥毕竟是个稳重的政治家,知道儿子的忍让,可能不是懦弱,不是没有手段,而是真的对她存留的那几分养育之情。
但是,在权利面前,她刘娥是不会退让的。
官家就算真的想要当家做主,也得等她死了再说。
“娘娘,官家,今日之事起于集英殿雕版被焚,官家关注的是流民之祸,两者皆为朝廷目前亟待解决之事。
既然官家所言并无不可,不妨且按照官家诏令落实!
也避免朝局动荡,正事迁延!
丁谓之祸,尚未远也!”
晏殊还是站出来了,就表达了一个意思。
不管这个赵祯有没有亲政,提的建议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既然建议没有问题,就不要为此继续争论不休,免得整个朝廷正事不干,全部搅合进太后和官家两人的纷争中。
丁谓引起的朝局动荡,不过发生在一年之前,当世朝政几乎都停滞不前了。
“王相以为如何?”
刘娥也知道,今天只能这样了,便问向王钦若。
“先帝既然委任娘娘权听军国大事,一切自然听从娘娘的决断!”
好家伙,都这个局面了,王钦若依旧在为刘娥张目。
搬出了先帝真宗,来镇压朝堂和赵祯。
但是摆烂,不代表让步,既然王钦若给脸不要脸,那赵祯就不留情了。
“既然王相对先帝之事如此熟稔,当年也陪伴先帝共祭泰山,我看就不要做这个昭文馆大学士,而是去监修国史吧!”
王钦若脸色涨红,这监修国史在没有昭文馆大学士的时候,虽然也是首相。
但是将他从昭文相改为监修国史,地位虽然没有变,但好说不好听。
“官家,宰辅之事,岂能如此儿戏变动?何况王相并无过错,为何罢为史馆相!”
刘娥不同意了,但是这次赵祯显然不给她面子了。
“哦?如果娘娘觉得委屈了王相,那就拜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拜吕夷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如何?”
赵祯反手一击,秀翻了所有人。
让首相变次相,空缺首相,王钦若相当于被贬,刘娥不愿意。
那就王钦若不动,王曾向前提一位,让吕夷简进补宰相队列。
就冲今天吕夷简的表现,赵祯不介意投桃报李。
末相,也不是他一个参知政事这样的副宰相能够比拟的。
所谓参知政事,说起来是副宰相,不过是宰相的秘书罢了。
“臣,谢主隆恩!”
刘娥还在发愣,揣摩赵祯这一番操作应该怎么回答。
吕夷简已经在一旁谢恩了。
王曾虽然也不怎么喜欢吕夷简,但是也承认他的确能力不俗。
加上今天维护赵祯的一番表现,让他暂时消除了芥蒂,也连忙领旨谢恩。
两个相公都现场接单了,刘娥想要反驳都来不及。
而且吕夷简的反水,让她始料未及,现在如果她反对吕夷简拜相,无疑就是将吕夷简彻底推向了赵祯。
刘娥自然不甘心,还想争取一下。
如果吕夷简争取回去,那么政事堂三位宰辅,有两位是她的人,呼声同样能够镇压住王曾。
就这样,一场朝廷风波,以吕夷简进补末相,薛奎权知开封府,程琳外放八府黜陟使,代天巡狩。
赵祯的威信大涨,尤其是朝堂上关乎流民安置的一些言论,更是迅速在开封传开了。
大家纷纷赞叹官家仁慈,关爱百姓。
相比较单纯的百姓,文武百官则是感觉到了官家的手腕。
天子并不是没有手段,只是往日因为仁孝,而不愿发表观点,听凭太后娘娘处置军国大事。
颇有一种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势。
而今日太后刘娥居然装病,测试官家军国处置能力,结果官家本来准备垂拱而治,委托两府相公。
谁知道首相王钦若,不干正事,只会党同伐异。
好在官家眼睛雪亮,选贤用能,解决了朝廷当务之急。
甚至还发明了活板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活字能否成功他们不知道,但是活板很快就有人实验出来了。
懂国事,善决断,有英主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