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国与齐国冷战对立格局瓦解以后,大齐一统全球,科技发达,文化昌明,空前繁荣。我们的世界却没有如某些理论家所预言的那样进入意识形态终结的时代。商业主义取代了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地位,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意识形态,人类成为物欲和技术迭代的奴隶,沉沦于无边御海,反抗者的使命,便是将他们从苦海中解救出来。
——《反抗者宣言》永和七年备忘录
“幸好元老院没有将挽救大明作为东部世界的游戏目标。”
齐孟暗自庆幸。
摇摇欲坠的朱明王朝正在崩塌,拯救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堪称地狱难度,类似的故事情节,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齐孟不具备浪漫主义色彩。
眼下需要面临的现实是如何尽快扩大自己的实力。
夜袭镶蓝旗的第二天,齐千总将张潮派往沈阳,提前去拜会自己未来的盟友,辽东经略杨镐。
接下来几天时间里,他们不断吸纳沿途溃兵,萨尔浒大战,四路大军除李如柏及时“转进”外,其他三路或多或少都和八旗发生了战斗。
明军并未被全歼,相当一部分人马冲破包围,逃离了战场,向辽沈逃窜——努尔哈赤有力量击败杜松马林,却无法做到全歼六万明军。
用后世某将领的话来说,就是六万头猪放在山上,三天三夜也抓不完,何况是明军呢?
所以,齐孟在路上不断招纳这些溃兵,势力不断壮大。
在康应乾的建议下,齐千总从千总升成了操守官。
距离沈阳只剩百里路程时,齐孟身后这条不断增长的队伍,人数已经超过两千,康应乾以为,若再以千总身份带领这群丘八,显然不能服众,所以给齐千总升了官。
齐操守的辖地,定为宽甸六堡之一的长奠堡。在萨尔浒大战前这里便被后金占据,相当于说齐操守是没有辖地的。没有地盘就意味着没有争斗。
关于宽甸六堡的放弃,有必要多说几句。
万历三十四年,辽东总兵官李成梁上疏,建议放弃万历初年在辽东边境修建的宽甸六堡,强制执行堡内六万多百姓迁回内地。
结果,毫不意外的,他被御史言官扣上了“弃地啖虏”的帽子,经辽东巡按熊廷弼核查后,称弃地数百里,使努尔哈赤部获益,于是抨击李成梁“献地通虏”。
随后,有言官借此事大做文章,称李成梁与努尔哈赤“情同父子”、“关系暧昧”,实属罪大恶极。
尽管老李多次上疏为自己辩护,最终仍以罪论处,免职回家。这是李成梁第二次被弹劾免职。
自此,李家在辽东渐渐式微。
李成梁弃守宽甸六堡,情形类似于后来高第放弃山海关以东。
都是综合利弊,着眼于收益得失,做出的理性判断。
高第推翻孙承宗方略弃守辽东后,天降猛男袁崇焕,在宁远好歹挡住了野猪皮。
然而宽甸六堡,丢了便丢了。
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辽东土地兼并仍旧,军屯制破坏严重,士卒逃亡加剧。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三十七年,“辽镇马步官军原额设九万四千六百九十三人,今已实少二万二千人,除见在老弱,其精壮不过二万有奇。”
加之高淮乱辽,万历援朝,诸多因素叠加,当李成梁二度挂帅镇辽时,局面其实已是无解。
缺兵短粮,精锐损失殆尽,各屯堡驻军兵力大减,军屯无法自给。
与之相对应的是建州势力迅猛崛起。
努尔哈赤先收服长白山鸭绿江各部,又征缴扈伦四部、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勒察三部,势力大涨,万历二十九年,组建八旗军队,成为辽东举足轻重的力量。
而万历则继续昏昏沉沉,对这些发生的剧变充耳不闻。
于是,当野猪皮发布七大恨时,辽镇形势大致如下:
“一队官军二十五人,多者不过十四五,少者仅得五七人而已”
“城堡处处空虚,每一大城中,旧有数千百家者,今寥落百十家而已,一大堡之中,旧有百五六十家者,今荒凉七八舍而已”。(注释1)
这样的兵力,别说镇守宽甸六堡,能镇住场子,守住辽沈铁开,已算是奇迹了。
弃守宽甸六堡,集中主要兵力守卫重点城镇,也是无奈之举。
当然,言官御史们就不会这样看了。
平心而论,无论是宽甸六堡,还是宁远锦州,驻守的成本,都是明廷无法承受的(宁锦防线虽扛住了野猪皮,却在明帝国东北角开了个口子,辽饷加征,不断放血,直至李自成攻破北京)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作为当局者的李成梁和高第,才选择放弃。
当然,后世人们在讨论这段历史时,喜欢简单当事人物的品行优劣来说明一切。
好像不计成本的坚守就代表忠义勇武,放弃则是怯懦无耻。
毕竟,这样的解释,更容易煽动人们的情绪·········
齐孟不准备和后金死磕到底。
他没有浪漫主义色彩,他不是刘招孙,没什么主角光环——如果说有的话,大概只有主角光环的百万分之一,东部世界的玩家同时在线人数,早已突破百万人。
所以宽甸六堡也好,宁远锦州也罢,都不值得死守。
死守的结果只有死,不是所有人,都是圆嘟嘟那样的天降猛男。
离开萨尔浒战场前,齐孟没忘收下“那位依柳将军”金应河:
贼以铁骑蹙之,左营兵遂败,死亡殆尽。应河独倚大树,以三大弓迭射,应弦穿札,死者甚众。贼不敢逼,乃从后剌之,铁抢(枪)洞胸,犹执弓不释,虏人亦皆叹惜,相谓曰:“若有如此数人,实难抵当。”称之曰:“依柳将军。”(注释2)
金应河在主帅姜弘立暗通后金、出卖明军的情况下依然决意死战到底,他背靠柳树射击后金军,后金兵绕到树后将他杀死。
最后时刻,他依然抓着弓不放,世称“依柳将军”。
当然,收下这员猛将,齐操守是经过了一番“友好协商”的。
“金将军,如今姜弘立已伏诛,大军不可一日无帅,你可统率大军,助本官平定刘贼,都督的位置就由你来坐了!”
裴大虎沈炼等人手按刀鞘,虎视眈眈。
金应河神色不变,淡淡道:
“金某不才,率一偏师足矣,都统帅是做不得的!况且姜元帅已死,我身为副将,难逃干系,齐将军不必强求····”
齐孟冷冷一笑:“既然金将军愿意追随姜弘立,本官便成全·····”
说罢便要挥手。
“不过,”依柳将军觉察到危险,连忙改口:
“刘綎那厮在朝鲜时,鱼肉我国百姓,纵容部下强抢民女,欺行霸市,草菅人命,偷吃泡菜,无恶不为·····今日背叛大明,人神共愤!我虽为朝鲜将领,也当为天朝杀贼!”
“好!好!好!”
齐孟抚掌大笑。
他按住家丁兵刃,上前搂住朝鲜人肩膀:
“当年在平壤时,便听闻将军大名,军中都说你少年英雄,今日一见,果然不凡,有你们襄助,刘綎死期不远!”
“将军可敢随我回沈阳!建功立业!”
金应河声如洪钟:
“敢不奉命!”
注:
1、《医闾漫记》明·贺钦
2、《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30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