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我回来了

这是早就准备好的计划,陆明也没有给大家太多想象的时间。

就在故事斋他一个小时之后,算是给大众反应、消化的时间。

他打开尘封已久的微博,回应道:我回来了!

其实,他想学乔丹说一句:I'm back!

只可惜,在蓝星上说英文可不是什么时尚、逼格,会被人喷的。

人家都在学中文,这傻子还要秀一下英文。

“陆明,真的是陆明!”

“我的天,他不是死了吗?这是借尸还魂?”

“你特么才死了?谁说他死了,分明是无良八卦媒体胡说八道!”

……

在华夏,普通作家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整个社会都对文娱行业有关注。

而作家,在整个文娱行业中,算是真正的文人,自然有更高的地位。

相较于普通作家,曾经参与过电影拍摄的陆明,则是更有名望。

事实上,参与过电影制作的作家不少,甚至还有很多。

更有甚者,有的人甚至亲自担任导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什么陆明这么突出?

因为他够惨,因为他赔的够多。

记得当时,因为大量文人挤入电影圈,抢占了圈子里不少工作。

甚至一度引发电影人的抵制。

而陆明,则是最适合的例子,就这水平,还想拍电影?写书去吧。

也正是种种原因,才让陆明在普通民众心中,留下给些许印象。

而陆明的遭遇,同样让人感叹唏嘘。

古时有伤仲永,时下有哀陆明。

甚至,有不少学校上课的时候,讲的伤仲永的时候,都会提一下陆明。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时候,陆明竟然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如果只是报道他的艰苦生活,关注的人不会多,毕竟这些年多多少少都有看过一点。

可现在,率先发话的是故事斋。

而且,陆明不是空荡荡的回来,而且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星运里的错》。

故事斋挑的时间非常好,因为在此之前,《星运里的错》销量刚刚突破五十万。

要知道,距离这本书上市出版,也不过仅仅十天而已。

上周的时候,《星运里的错》更是一举拿下来周销售榜的第三名。

而现在,《星运里的错》在本周的销量,已经牢牢占据第一名。

更不要说,还有陈梦琪都是助攻。

或许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陆明,可他们知道陈梦琪,知道陈梦琪推荐过《星运里的错》。

只要稍作了解,他们自然能知道,陆明究竟是谁?

一个年少有为的天才作家,年纪轻轻便成为国内顶尖的作家。

更重要的是,圈子里对他的评价很高,甚至认为他是文学圈未来的领军人。

只可惜,好死不死,文章写的好好的,陆明偏偏要涉足电影圈。

结果,连拍两部电影,失败的不能再失败,赔过底朝天。

而这个时候,等到他在回过头来写书的时候,却已经不是当年。

在无数人期待的目光中,就连新书也失败,就像方仲永那样,失去了往昔的灵气。

这还不算完,因为受不了这个打击,陆明竟然彻底沉沦下来。

人们这才发现,这的确是个天才,却也是一个自小顺风顺水,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的小孩。

陆明的一生,似乎已经被盖棺定论。

毕竟有不少人谈起他,用他的经历教育后人,甚至警醒世人。

尤其是一部分作家,因为和陆明有竞争,更是整天把陆明带在嘴边。

说不到两句话,就是:你们千万别学那个陆明。

看起来,这是一个好为人师,喜欢指点后背的长辈,实际上却有小心思。

———

长安,西北文学院,宽敞的大礼堂内此时座无虚席,人山人海。

而在讲台上,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者,正在给地下的学生讲座。

因为华夏的文娱行业发达,连带着高等院校里面,也经常举办演讲。

而在礼堂的背后,还挂着一条巨大的横幅:欢迎青光大学李信教授莅临指导!

李信,青光大学文学院教授,算是国内知名的学者,嗯,演讲学者。

主要吧,在学术上没有太大的成就,只能整天到处演讲,名声倒是不错。

事实上,以前的时候,他也写过文章,一心想成为真正的文人。

可是呢,他的作品,学术价值一般,而在销售方面,也很一般。

当初陆明刚正读高二那年,正好李信到他们学校演讲,李信刚好知道他。

于是乎,李信还像个和蔼的老前辈,对着陆明又是关怀,又是指点。

“陆明啊,这写书不能着急,必须把握自己的内心,你的文章还差了点火候,当然,在这个年纪,已经很不错。

尤其是在畅销书方面,我还是很有经验的,有时间可以传授你两招。”

好巧不巧,当时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手机拍照、摄像完全不差。

而陆明作为学校的名人,就人有人举着摄像机拍摄,拍下了这段视频。

不止如此,这段时间还被发到网上。

这本来没有什么,顶多是李信有些倚老卖老,不过呢,老前辈自然有这个资格。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扯淡。

当时的李信,全国各地演讲,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准备出版一本书。

恰好那个时候,陆明也有新书出版,于是乎两本书撞上了。

成绩很惨烈。

陆明的新书销售突破百万大关,成为最年轻的百万销量作家。

不止如此,最终的成绩的更是高达187万册,也奠定了陆明畅销书作家的头衔。

至于李信,他的书全部销量,竟然只有不到三十万册,读者完全不买账。

偏偏,无论是他,还是出版社,在结果出来之前,都是非常看好这本书的。

在李信的极力要求下,在出版社的野心勃勃下,这本书首印六十万册。

也就是说,首印的书卖出去不到一半,差点没把出版社坑的破产。

偏偏那个时候,李信还有讨要稿费,出版社一听,顿时急了,双方甚至对簿公堂。

这件事闹的可不小,毕竟是知名学者,还有一家名气不小的出版社。

偏偏这个时候,有人翻出那条视频,视频中李信侃侃而谈,陆明就像个小学生。

现实却是狠狠的甩了一巴掌。

网友都是一群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大,于是有人把视频恶搞一番。

这个视频偏偏迅速传播,流行起来,整出一波全民调侃李信的事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