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历五年,十七月二十二日,秋。
朝阳城内外,三十七个考点,在这一天同时戒备。
大明宫内廷“金龙卫”上万高手、“军机阁”出动二百三十万正规军和城卫军,全力协助国务阁“礼部”进行大明国的首次“秋考”。
为了办好本届“科举”,大明国山下不惜兴师动众,可以说举全国之力,甚至出动数百万大军。究其原因:
首先,因为本次“秋考”,是大明国首次采用“科举”方式,而非人族传统的“举荐制”选拔官员。
大明国本届“科举”能否成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尤其对于大明国这样新兴势力,采用“官吏选拔制度”的新举措,更加关系到大明国对人族人才吸引力的长远问题;
第二,大明国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官吏”的缺口越来越大,现实逼迫大明官府,需要快速寻找到大量的人才,补充到官员体系之中;
如果本次科举,不能为大明选择合格的官员。将对大明官府和治下百姓,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小了说,会影响百姓对大明的国家认同感。往大了说,直接影响大明势力在这片的地域,能付真正扎下根来。
因为单个百姓或一个村庄,虽然如同微不足道的细小根须,但是无数能深深扎根的这片地域的百姓,将令大明国的统治牢固无比。反之,如果官员任用不好,百姓民不聊生,民众不能在这片地域安定下来。建立在随时准备迁移,这样根基上的“大明国”,又哪里又力量和异族争夺这片地域的统治权呢?
第三,本届秋考虽是第一次,可是关系大明国的长治久安。
俗话说“武为开疆拓土,文则安邦定国。”
这句话很通俗的说明了,开创基业要靠“武力”。可是要想一个势力的长治久安,要老百姓安定下来,好好生活,需要“文官”治理天下。
本次科考的“本质”,是为天下的人族“寒门”开辟一条改变命运的通道,是为世人竖立科考“上进”的榜样。这关系到大明国官府,如何取信天下的“读书人”的问题。
如果本次科考“能够”体现出,大明国所说“不讲出身”、“不论门第”、“唯才是举”的承诺。那么人族的人才就会源源而来。
如果本次科举搞咋了,大明国做不到让有才能的“寒门”出人投地。大明国将是全天下人族读书人的笑话。
总的说,无论是现实需要,还是长远利益。
“科举”对于大明国而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万全故,大明国不惜调集二百多万大军,三百多位“阴神境”,两万多名“炼髓境”。为本次“科举”保驾护航。就连林浩这位化神境的大明王,其实也一直全程关注“秋考”的一举一动。
本次“科举”时间,只有一天时间。这个时间是经过反复测试过的,因为考题的量并不是很大,考生的考试时间,相对还是很充足的。
考试科目为:“算科”、“农科”、“时务科”、“文科”、“策问”。
考试的内容设计,不偏辟、不复杂、不怪异,多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论本次考试,如何拉开考生的分数,体现考生的水平,主要就是要看“策问”科目了。
本次“科考”的策问,有三道题:
第一题:你如何看,“民”与“君”的关系?
第二题:黑狼人势大,你认为大明国该如何应对?
第三题:当今天下动荡,你认为大明国该如何处之?
大明国虽立国时间短。可是大明国因为“纸张”、“毛笔”、“碳笔”、“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知识”的传播,是其他人族国度完全不可想象的。
大明国因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算科”、“文科”、“文科”的普及也非常广泛。
算科里的“大明数字”:0、1、2、3、4、5、6、7、8、9,完全是大明特有的“算学”表述。这种大明数字基础上的“算账”、“记账”的使用,在朝阳城内运用的也非常的普遍。
在去年大明国取得对蛮人的胜利后。
尤其是在今年,为了让考生习惯和了解大明国的“知识体系”,除了朝阳城的书店有大量相关开始书籍资料在卖。而且“朝阳周报”,每个星期都会在版面上,专门僻处板块。介绍科举考试的六科相关知识。
礼部尚书“宋仁海”为了这次开科举试,的确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今天这场考试就是,检验这一年多来,宋仁海操劳的成绩。
如果本次“秋考”达到预期,宋仁海将彪炳历史,因为这是他任礼部尚书以来,第一个巨大的挑战。而礼部尚书宋仁海在这近两年里,为了本次科举的成功,与其他部门反复研讨和沟通,从无到有,设计出了本次“科举”全部体系和细节。
上午的时间,一直很平静。
因为考生们上午都是在做“算科”、“农科”、“文科”的题目。这些题目答案比较统一和明确,属于常识性的知识。在林浩的领域内三十多个考场,绝大多数考生都能答出合格的答案。
因为本次考生有六十多万,所以三十多个考场,每个考场都有数万考生,因此考场直接全部在露天场地。
为了考试的公平,以及让考生正常的发挥出水平。礼部为每一位的考生,都单独准备了一张“案台”和“椅子”,这些加急做出来的“桌椅”,本次科举使用结束后,都会分配给朝阳城的各大院校和学堂继续使用。
考生中午的饭菜,有肉,有疏菜,有汤,有主食,都是“礼部”统一为考生准备的,会统一送到考生的案桌之上。考生吃完后,有专门的军士统一回收。
就在林浩以为,下午考试也会一如上午平静时。
下午的考生在写“策问”时,考场之上却风起云涌。
有考生下笔之时,字现豪光,随着策问的答写不断,文中豪光升腾高空,而且豪光不断汇聚周围的云气,幻化出不同的形状。尽管外人所见那些异象,无不诧异非常,可是伏笔的考生却全无察觉。
这些考卷上冒光之考生,足有数万之多。有的考生书写的豪光,腾空数丈高;有的考生书写豪光,光忙只是在文章内流转;有的考生豪光颜色白;有的考生所写豪光颜色青;还有的豪光颜色的红。林林种种各色光芒引人入胜。
此乃“文气荟萃”之景象。
礼部尚书宋仁海和国务阁的其他尚书大臣们,都长长的吐了一口气。这些“国务阁”的大臣无不是大明国的高层,凭借自身气运,他们可以轻易查看考场的情形,三十多个考场之上具有“文气”之人,就有数万之众,此乃“上天眷顾”大明。
其他人族国度,有一、二名文气显现者,便广为流传。那可得见大明一届“科举”,有如此多的大才,现身大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