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所有人一致通过了这个提议,那接下来的就是该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了,这第一步就是如何安置这战俘。
对于薛大鼎的提议,在场的人都发表了自己的建议。
马周则眉头微皱道:“这几万人战俘可不是汉人,想要他们变成助力,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突厥战俘和汉人是两个民族,在风俗,语言以及习惯都不相同,民族之间会相互排斥。
但战俘的人数少,战俘就算是有想法,但由于势单力薄,也只能将想法放在心里。
但是战俘人数一多那就不同了,他们会将逃离的想法付诸行动,轻则发生一场暴乱,严重的可能造成幽州城大量的人员伤亡,甚至失去整个城。
因此如何管理好几万的战俘,这是十分难得难题。
彭通提出了问题道:“他们的衣食住行将会是极大地耗费,其中最难解决的莫过于粮食了!”
“幽州的的粮食产量供不起这么多人?”
李祐有些诧异的看向彭通,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不由的感到无语:“那可以花钱去别的地方购买粮食啊!”
薛大鼎解释道:“去年干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国库发放了大量的存粮;今年干旱,又有蝗灾,圣上花费了上百万去救灾。”
“这接连两年都受灾,早就将全国的存粮都给掏空了,就算是世家的存粮恐怕也不多了。”
梁猛彪补充道:“而且做开矿的活,人的体力消耗大,需要的粮食会更多!”
马周则说道:“眼下是七月,粮种早就在地里了,哪里还会有太多的存量。要想购买大量的粮食,那至少要等秋收,去江南地区才能买得到。”
“等到秋收才能在江南收购到粮食?”李祐眉头紧皱开口问道:“这不对吧,江南地区种植的不是水稻?”
“是水稻,有什么问题么?”马周和薛大鼎对视了一眼,不知道为什么李祐会这么问。
李祐反问道:“水稻不是一年能够种植两个季节的么?按理说,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才对。”
这话反倒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诧异了:“水稻能种植两轮么??”
薛大鼎挠了挠头:“不知道啊,北方种植的都是小麦,极少种植水稻的。”
马周则很是眉头紧皱,他记忆中的水稻是种植一个季的。
但李祐这么说,搞得他也不是很肯定了,犹豫着说道:“要不派人去南方问问??”
见众人这个反应,李祐哪里还不明白,这分明就是不知道水稻能够种植两轮:“这么说来,你们也不知道一年三熟了?”
薛大鼎一脸的茫然:“水稻一年能种三次么?”
马周则眉紧皱道:“不可能吧!土地肥力会不够的吧!”
彭通也很纳闷,身为粮商还从来没听说过这种地方:“这没听说南方一年能够种这么多次啊!”
“看来你们是真的不知道了。”李祐一脸的无语,没想到连一年两熟都不知道,更别说一年三熟了。
“殿下可能说说这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薛大鼎连忙问道。
李祐解释道:“在南方早稻一般于3月底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中稻一般4月初至5月底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晚稻一般于6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上中旬收获。”
“按照这个时间,3月底种植早稻,7月底就能收获早稻;7月底播种晚稻,10底收获,这就是一年两熟。”
“而一年三熟,是在10月底收割晚稻之后,种植上冬小麦,等到来年4月,5月差不多也能成熟一季,不过来年的时候可能会赶不上早稻的播种。”
“不过,在琼州这个地方,由于水分多,温度高,水稻成熟的更快,可以种植三季的水稻。”
“按照时间错开,这种完早稻之后,就能接着种植晚稻,这样一来就能耕作两轮,做到一年两熟。”
“而在琼州这个地方,水分多,温度高,水稻成熟的更快,所以能够做到一年三熟练。”
事实上,华夏是水稻品种最早的文字记载的国家。
《管子·地员》篇中记录了10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和它们适宜种植的土壤条件。以后历代农书以至一些诗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种的记述。
而在宋代出现了专门记载水稻品种及其生育、栽培特性的著作《禾谱》,各地地方志中也开始大量记载水稻的地方品种,已是籼、粳、糯分明,早、中、晚稻齐全。
到明、清时期,这方面的记述更详,尤以明代的《稻品》较为著名。
也就是说,直到宋朝的时候,才出现了早稻,中稻,晚稻,眼下唐朝还停留在种植一年一轮的水稻。
马周很是怀疑:“小麦还能冬天种?不会冻死么?”
对此,李祐笑道:“小麦在北方都只能春天种,因为北方冬天的温度能够低到零下几十度。”
“但在南方就不同了,南方的冬天相对很温暖,冬天温度只有零下几度,冬小麦可以越冬!”
马周也不知道真假,但听李祐信誓旦旦的说,也认同道:“若是可以的话,那可以派人去江南地区,试试一年两熟?”
“可以试试,不过得多施肥,要勤耕作!”李祐微微颔首道。
一旁的梁猛彪则问道:“琼州这个地方不应该是天涯海角,很穷的一个地方么,为什么现在看来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呢?”
薛大鼎更是一头雾水:“琼州这个地方真有这么好么??”
李祐肯定的说道:“琼州四季如春,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地方了!”
薛大鼎则是愣了愣:“要是一年三熟的话,那粮食岂不是翻倍了?那大唐岂不是再也不缺粮了?”
李祐摇了摇头道:“一年三熟,土地肥力会跟不上,会贫瘠,粮产会降低,这是得不偿失的。”
“但大部分的南方地区都能一年两熟,只有在海南这个极为特殊地方才能做到一年三熟。”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