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震的一番话让甘述父子以及顾谭三人提起了很大的兴趣,甘述父子原先是从甘莘来往的信件中得出马淳在崖洲岛势力庞大,可能有自立之心,所以甘昌才断然决定离开京城,避祸南疆。
而顾谭等人几乎已经对朝廷以及孙权心如死灰,江南士子流放交州等于被判死缓,绝无可能再活着回来了。当年虞翻那么大的名气,还是大吴开国功臣,尚且因为直言犯上,被孙权流放交州,最后老死边地。何况他们只是二三代的子弟,更加不可能在孙权手里复出。
顾谭三人是抱着必死的心情前往崖洲岛,内心当然极度低落。可是在万震的话里,他们得知天下竟然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作为还有点良知的士人,当然想要前去见识一下。
顾氏兄弟的祖父顾雍少年时师从于汉末大儒蔡邕,蔡邕是经史大家,为人忠直,是有名的道德之士。顾雍当年深得老师蔡邕的欣赏,为其取名为雍,与自己的名同音,就说明他对这个弟子非常看重,认为顾雍此人性格与其相似。
而顾雍这一生确实是少有的贤臣,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后世《唐会要》将顾雍等八人评为“魏晋八君子”。
顾雍是个正人君子,两个孙子顾谭、顾承也深得其祖之风。顾谭少年时还有些跳脱,和祖父顾雍参加孙权的宴会,喝高了当庭起舞,被顾雍狠狠的训斥了一顿,之后就变得稳重起来,为人处世和顾雍极为相似。
张休的父亲张昭就不用说了,江东二张之一,孙策时江东政务皆出其手,以至于当时天下诸侯还以为江东主人是张昭而非孙策。
这老头性格倔强,认定的事情绝不回头,一辈子为了孙氏殚精竭虑,是东吴首屈一指的文臣。只是因为当初劝孙权投降曹操而留下了污点,以至于很多家对他评价不是很高。
张休也继承了父亲张昭的性格,对朝中看不惯的人和事时常要上书指责。特别是中书令孙宏,他尤为看不上,认为孙宏是个奸诈小人,不该担任中书令这个高位。以至于全琮父子诬告他们冒领军功的时候,孙宏趁机在孙权面前进了谗言,才让孙权下诏将他们流放交州。
这几个人在东吴朝堂上还算是保留着士人的风骨,可惜忠臣贤士往往得不到善终。
随后的几日,被万震的话提起兴趣的这几个人心思活泛了许多,不仅拉着万震打听崖洲岛治理的细节,还不时的找那些船上的水手船员闲聊。
马淳没有阻止他们,还特意告诉手下们,对于顾谭他们的询问,尽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很多万震不熟悉的事物,他也会亲自向几人解说,绝不藏私。
他是起了爱才之心,就像甘昌一样,这些人熟知天下局势,对士族阶层非常了解。如果能把他们收服,并且认可自己在崖洲岛的一套治政模式,那么将来对自己夺取天下会减少很多阻力。
以他原先的想法,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世家大族以及地方豪强都属于必须消灭的阶层。但如果在甘氏父子以及顾、张二氏的帮助下,能够找到相对和平的解决模式,他马淳也一定会欣然接受的。
伟人曾经说过:做任何和人相关的工作,都要学会去研究利益的一致性,根据一致性程度,以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去发展结积极分子,争取中间分子,影响或者说孤立少数顽固分子,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我们统一战线工作的方法。
伟人的话,同样也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在这个三国乱世,一样也非常适合。甘氏这些人,本质上还是属于传统士人,儒家思想深深的烙刻在他们心里,对百姓苦难生活也报有一丝同情的心理。
在与马淳的交谈中也流露出想要结束乱世,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渴望,同时还有对这个时代三国治政模式优劣的思考。
他们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所以家族理念非常强烈,往往不自觉的先考虑家,再考虑国。所以对于目前各国情况的推演,让他们悲哀的发现,国家即使统一,那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但是马淳却在讨论中提出了另一个方向,马淳认为,农业社会国家,土地资源成了国家分合的唯一原因。土地一旦集中在少数人群当中,那么掌握这些人类赖以生存唯一资源的人群必然会极大的膨胀权力欲望,以至于挑战皇权,问鼎至尊。
汉末军阀混战,割据遍地,就是因为那些地方长官完全掌握了本地所有资源,有兵有粮的情况下,我为何要听中央朝廷的指令?
而东吴为何会时常爆发地方豪强的叛乱?各大世家可以联合起来杯葛皇权?就是由于地方豪强和世族有着自己大量的土地人口,私人武装部曲世袭,让他们有信心可以直面皇权不听号令。
要不是南鲁之争导致了世族互相对立,朝野内外分成两党互相攻讦,甚至互相近谗言迫害对方。顾谭一时激动,在朝会上高呼道:“陛下,谗言其兴乎!”,引发对立派系群起而攻,才导致了像顾氏、张氏这样的世族被孙权趁势一举拿下。否则的话,孙权根本不可能对付得了江东世族。
所以马淳认为,在没有其他产业能够动摇土地资源这个唯一生存条件的情况下,要维护国家一统,保证百姓安居乐业,必须阻止土地流动,将土地资源掌握在国家手里。
马淳在崖洲岛秉承了这个理念,他可以允许岛内所有人开设工坊,鼓励工商,并且保护这些勤劳致富的百姓,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他不允许土地买卖,坚持永业田和职田的区分,每家每户土地是有定规的,许少不许多。
如果有百姓抛荒,县寺就会回收该户的土地,并给予一定的处罚,直到改过才会再度分配土地。这些法规他异常坚持,把它们写入崖洲岛铁律,决不允许任何人更改。
土地国有,不许买卖;学龄儿童五年义务教育制;以及绝不抛弃一个崖洲岛百姓。这三条铁律成为崖洲岛立岛基础法律,所有人必须无条件遵守。
马淳的治政理念引起了众人的激烈讨论,顾谭几人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马淳当做学术讨论一一回应。只不过由于顾谭他们没有实质性的接触过崖洲岛,很多讨论也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上。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条件”,马淳相信,只要他们到了岛上,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就这样,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不知不觉的度过了旅途时光,七月初一回到了崖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