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万国来朝(大结局)

江南水师的舰队,在大海上将近航行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抵达了倭国本土。

数月前,李让便以大唐的名义向倭国发出了通牒,要求倭国整理出港口,供江南水师的将士休息。

倭国也真不愧是表面卑躬屈膝骨子里却卑贱至极的小人之国,不仅早早的在江南水师的必经之路上建好了港口,更是早早搜罗国中女子送到港口之上,欲行借种之事。

李让指挥着大军在港口停下,示意将士们就地休息。

他则是没有下船,而是留在了船上休息。

夜半时分,刘仁愿匆匆来报:“侯爷,倭国国主在港外求见,可要接见他?”

“倭国天皇?”

李让一愣,随即摇头道:“他都要死了,还见他干什么?”

刘仁愿一脸懵逼,但也听出了李让言语之中的拒绝之意。

送走刘仁愿之后,李让便安安稳稳的留在船上睡了一觉。

翌日,他刚刚起床,正准备走到甲板上晒晒太阳,陈一和王二便匆匆上了船。

“侯爷,不好了,咱们有一名兄弟失踪了。”

此言一出,李让顿时“神色大变”

“怎么回事?”

“昨夜,刘将军派出几名兄弟去往港口之外的城池里采买物资,但今日早间回来的时候,就少了一人。”

听着陈一有些焦急的语气,李让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传令,召集诸将议事!”

随着李让一道命令传下,军中校尉以上的将领急忙赶来船上议事。

陈一将前因后果以最快的速度说了一遍之后,一群将领顿时色变。

“好个倭国,胆敢谋害我军将士,简直胆大包天!”

刘仁愿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其他将领也是忍不住义愤填膺。

李让环视一圈诸将,冷声道:“倭国不敬,胆敢谋害我军将士,刘仁愿,即刻遣出使者回长安,告知陛下原委,再召集大军,随我上岛搜救,哪怕将整个倭国掘地三尺,也要将失踪的兄弟找出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得令!”

众将杀气腾腾的离去。

半个时辰之后,六万大军上岛,倭国天皇的行在,还未来得及派出使节询问原因,便被炸成了废墟。

李让亲自领着大军,一寸一寸的翻找倭国土地,从南到北,整整找了一个月时间,仍旧一无所获。

最终,只得下令坑杀所有倭国人,为那无故失踪的兄弟陪葬。

倭国,灭!

时间来到七月,大唐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直奔辽东而来。

九月底,二十万大军渡过辽泽,陈兵高句丽边境。

高句丽紧急布防,派出国中名将渊盖苏文组织十万大军开赴长城迎战。

但这一次,在面对隋朝百万大军依旧巍然不动的长城,在唐军的火药下,只坚持了三日不到便轰然倒塌。

高句丽凑出来的十万精锐,也在唐军的火药下死伤大半,余下大半则是成了唐军的俘虏。

首战告捷,李世民亲自率军冲锋,带着大军连克盖牟城,辽东城,卑沙城三座大城。

一瞬间,唐军士气大振,而高句丽则是如丧考妣。

终于,在唐军再次攻下玄菟,横山,白岩三座大城之时,高句丽总算又凑出了二十万大军,前往唐军的下一个目标,安市城驻防。

这二十万大军,也确实有点用处。

驻守安市城,将安市城守得滴水不漏,大唐二十万大军,一时间被拦在安市城下不得动弹。

但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高句丽举国欢庆终于拦住了大唐大军脚步之时,南边又传来噩耗。

一支六万人的大军,不知何时穿越了新罗国境,正在对高句丽的盟友百济发起猛攻。

在火药的狂轰滥炸之时,百济仅仅坚持了不到半个月,便被从地图上抹了去。

这支大军,在覆亡百济之后,也未曾在百济的国土上多停留。

而是调转方向,直奔高句丽国都平壤城杀去。

高句丽国主高藏被这个消息吓得肝胆俱裂,急忙连发数道国书向李世民求和,并诏令渊盖苏文放弃安市城,率领二十万大军回师勤王。

可惜,不管是统领二十万大军的渊盖苏文,还是原安市城城主杨万春,对高藏的命令全都置若罔闻。

高藏无奈之下,只得遣出宗室名将高延寿,带着守卫平壤的最后十万王室仆从军领兵出战。

可惜,高延寿是个胆小如鼠之辈,在驻跸山葬送了高句丽最后十万大军之后,便向领兵攻来的李让投降了。

李让成功领兵进驻平壤城。

控制了高句丽国都之后,李让以高藏的名义,发布了高句丽自愿归附大唐的公告文书,并劝诫驻守安市城的渊盖苏文和杨万春莫要再做无谓的挣扎。

但两人依旧还在负隅顽抗,最终惹得李世民大怒,提前暴露了本来准备用来攻打平壤城的火炮。

百门火炮齐射之下,安市城化作一片废墟。

至此,高句丽,百济,倭国,三国之土,尽皆化作大唐领地。

三国之土归附,百川大学紧急派出了数千名即将毕业学子充任各地官员平稳地方,并在当地建起了蒙学,专司教授大唐文化。

想来用不了多少年,感受了大唐文化的熏陶之后,这些地方便再无人知晓三国之名。

三国除名的消息,也随着大唐的大军班师回朝传遍了四海九州。

大唐周边的邻国大骇,急忙派出使节前往长安进贡,一时间,万国来朝,异国人充斥长安大街小巷。

如此盛况,史书称天朝之盛,亘古未有。

李世民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太极宫接见了诸国使节。

诸国山呼万岁,尊奉李世民为四海大家长,诸国则为藩属,永不复叛。

李世民大喜之余,令当世名将,更有诗仙之称的昭应县侯李让作诗记录此盛况。

李让欣然应允,斗酒百杯之后作诗。

诗曰:“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全书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