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章 中央衙署机构调整原则

朱简烜起了个原则上的头,瞥了一眼周围官员们的反应:

“诸位考虑过这个问题吗?都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秘书沈初最先开口说:

“启禀殿下,臣以为最简便的机构合并方案,就是直接将吴国的清吏司改为大明朝廷的部。

“因为吴国原有衙署的职能是齐全的,能够直接接管大明中央朝廷的所有职能,直接对接和管理地方事务。

“为了方便本土地方机构适应,可以走一个对原有大明朝廷机构拆分、改名的手续,作为诏令下发。

“让地方上认为,朝廷只是将原有的部门组成和名称,都改成了吴国现有的这些形式而已。”

段玉裁还没有出发去欧洲,所以现在也参与了讨论:

“这样‘改名’和‘拆分’的部门数量就太多了,这样一大批诏令发下去会显得非常的突兀。

“所以臣以为,还是将吴国清吏司与朝廷部门对应起来,将职责相同的人员调入朝廷对应部门任职。

“比如税务师官吏直接转入税部,审理司人员直接转入大理寺,都水司、工商司、建设司人员转入工部。

“对于吴国有,而朝廷没有的部门,再走新设部门的流程。

“其实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做的,各个清吏司已经根据职能接管了朝廷的对应部门,只是实际的官职和品级还没调整。

“这样相当于吴国地方的官员,升迁到了大明中央朝廷,对大明其他地方的影响是最小的。”

姚鼐听到这里插了一句嘴:

“这样调动任职,对地方上的影响当然小。

“但是,都水司、工商司、建设司的人员转入工部的话,实际上是这三个清吏司直接合并了。

“这三个司的人员未来的官职和品级怎么安排?”

姚鼐说到这里,就有很多官员忍不住抬头,侧着脸偷看上面坐着的朱简烜,想要知道太子殿下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才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吴国的文官官职和品级压得非常低,最高级别的郎中和秘书都只有正五品。

如果现在他们本人直接调入和接管朝廷各部,他们这些正五品的郎中和秘书,能不能直接升级到正二品的尚书啊?

这也导致了另外的问题,一个吴国清吏司有一个郎中,如果对应接管一个大明朝廷部门,郎中理所当然的直接对应尚书。

但是多个吴国清吏司并入一个大明朝廷部门,那哪个清吏司的郎中去当尚书?哪个郎中去当侍郎啊?

这样官职向下顺延,本来应该当侍郎的只能当郎中,能当郎中的只能当主事了。

所以其实清吏司的人员都并不想合并进朝廷的部门。

与此同时,大部分人也觉得,如果全都不合并,全部郎中直接升尚书,就一下子就有二十多个,甚至有三十多个尚书。

是不是显得冗官滥封?这是很多君主比较忌讳的。

特别是吴国文官的品级本来就压得很低,这是否能说明太子殿下就是比较忌讳滥封冗官的呢?

建议直接把吴国的清吏司直接变成部,不会会让太子殿下反感和厌恶?

朱简烜没有什么表情的考虑了一会儿,现场的官员们也继续思考酝酿了一会儿,然后又有人出来说话了。

秘书府秘书姚鼐对着朱简烜拱手说:

“殿下,臣以为,可以在两位同僚的设想基础上,做一个中庸形式的方案。

“臣觉得可以称为‘虚部实司’。

“以工部为例,保留原朝廷的工部名称,但不用原有的统一固定的工部衙门。

“名义上工部下设都水司、工商司、建设司,但是三个司各在一个独立衙门办公,各设一个侍郎分管这个司的事务。

“三个司的文件都以工部名义下发,分头处理名义上属于工部的政务。

“如果殿下觉得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另外任命一位工部尚书,负责总管这三个司的事务。”

姚鼐的话说完,周围的官员都认真琢磨了起来。

这个‘虚部实司’方案真的是折中啊,将吴国原有的清吏司和朝廷部门都保留,但是朝廷部门变成了一个虚构的机构。

只是用朝廷部门的名义,用吴国清吏司的智能。

同时还事实上提了建议,清吏司的正五品郎中直接升正二品尚书太夸张,关键是数量太多,那就升到正三品的侍郎。

正五品到正三品,仍然能连跳四级的,而且仍然是实际上的最高级官员,上面并没有其他人压着。

朱简烜也认真的琢磨了一会儿:

“虚部实司的想法是好的,思路也是不错的,但是仍然有点问题。

“保留工部的名义和职责,但是官吏分在三个地方办公的话,工部的大印应该放哪儿?

“为了用印的顺序,三个部门的人员纠缠起来的话,肯定会拖慢行政效率。

“如果制作三份工部大印,三个工部掌印官员,用印的管理上必然会出现混乱。

“所以还是直接用实际的部吧。

“都水司、工商司、建设司并入工部,再拆分出水部、建部这两个部门,新工部承担原工商司的职责。

“其他吴国清吏司和朝廷部门,如果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情况下,双方的职责能够基本吻合,都按照这种方式去整合。

“以中央朝廷原有的机构为框架和基础,将吴国承担对应职责的人员调入朝廷机构,再拆分设立对应吴国清吏司的新部门。

“其实大部分人员已经对应好了,现在只是在文件上走一遍流程。

“向地方下发的诏令,按照我们对朝廷原有机构的调整来通告,让地方知道我们是在原机构基础上拆分设立了一批新部门。

“不过吴国的司全都换成朝廷的部,以后朝廷上部的数量就实在太多了。

“这种部实际上负责的事情,就是以往侍郎分管的那些事情。

“所以部的主官用正三品的侍郎,不用正二品的尚书。

“文化司,未来的礼部,另外选择一个官职称谓,作为侍郎和部的佐贰官,品级定为正四品。

“尚书职位仍然保留,但不再作为定额的固定官员。

“根据情况随时调整任免,负责统筹多个部门,以应对特定的具体政务。”

朱简烜这么直接说了安排,秘书府的人员立刻记下来。

这个安排也算是再次折中了。

吴国的司直接转化成朝廷的部,但是这个部的等级下降两级。

保留吴国原有司的机构,但是对外全部改成朝廷原有风格的名称,同时下发尽可能少的机构调整诏令。

朱简烜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在已经确定的原则基础上,做出对其他不同类型官职的整合安排:

“吴国现有机构,与朝廷机构不能完全对应的,先调整能够对应的人员,再调整机构职责,不需要向地方下发诏令。

“秘书府的秘书们全部转任内阁大学士,大学士本身品级直接提升到正三品。

“秘书府机构人员本身转入翰林院,首先接收翰林院原有机构职责,然后增加管理各级衙门官员的幕僚。

“未来朝廷官员的幕僚,具体应该怎么管理,内阁负责做个具体方案出来。

“至少要要求,所有担任幕僚的人员,必须在翰林院秘书府下设机构登记,否则东主和幕僚本人均入罪。

“如果强制规定,幕僚必须由秘书府统一选派,官员自己不得私自聘用幕僚,探讨是否可行。

“另外,吴国有的衙署,但朝廷并没有对应职能机构的,单独设立新的机构。

“比如说,以枢密府人员为基础,设立枢密院。

“吴国枢密府下属参谋司、教导司、军令司、军法司、军功司、军械司、后勤司、审计司全部直接改为枢密院下属的部。

“陆军司、海军司撤销,人员转入都督府,都督府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军事训练和作战指挥任务。

“枢密院做个方案,重新调整都督府的数量,重新划分都督府的辖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