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52章 拱火小妙招

柳继善,胡家家主,黄家家主佘家家主,都先后聚到白无忧府上。

“白大哥,建昌侯已经亮出刀子了,就他现在这么搞,人人都成了盐商,我们还拿什么维持门庭,早晚都得被打落尘埃啊!”

佘家家主说完,胡家家主附和道:“现在的情况已经一目了然,建昌侯就是要破坏食盐供销体系,然后一家独大,可惜他自行修筑晒场,没人能从源头上卡住他,另外建昌侯背后是弘治天子,这是不是弘治天子的意图,更不好说了。”

“所以说,现在就得拿出一个立竿见影,一锤定音的办法来,不能再拖了。”

白无忧摆摆手,示意老哥几个先不用说了。

“有人想建昌侯死,但我不希望是我们几个给建昌侯陪葬,不要低估了那些官僚,关键时刻,他们不介意一起弄死我们和建昌侯,再把黑锅扣在我们脑袋上,至于他们需要的盐商,他们再养一批,更会得心应手。”

四人见白无忧说的严重,也都麻了手脚,对官僚的底线,他们比百姓更清楚,那就是没有底线。

“我会去尝试再见建昌侯一面,上次有廖丰在,有些话根本没法说,送礼人家也不会收,你们也回去各自准备准备,要不要见真章,就看我这次跟建昌侯聊的如何了。”

柳继善从白无忧的府邸出来,一脸心事重重的,吩咐贴身长随,“去夫子庙,走背巷。”

此地距离夫子庙不远,走背巷就得绕路,却能避开一些有心人的耳目。

柳继善来到地头,再一次犹豫片刻,扣打门环,“游大人在家吗?故友柳继善前来拜访。”

这里赫然是驸马督尉游泰在金陵的宅院,而柳继善和游泰早就认识,游泰续弦的夫人,就是柳继善远房堂妹。

而这层关系,柳继善瞒着不少人,同为五大盐商的其他四家都不知道。

此时游泰的别院内,热闹的很,都是京城勋贵的子侄后辈,俨然以张元瑛为首,十几个年轻人都服帖的很。

张元瑛这段时间一直想等着看张骥的笑话,看张骥和两淮地方和盐商上演全武行,结果等了个寂寞,只看到张骥风生水起,一手把控了盐场,两淮地方和盐商全都偃旗息鼓,好没意思。

张元瑛看到外公游泰朝她招手,立即起身走近游泰,“外公,怎么了?”

“五大盐商之一的柳继善,实际上是我的姻亲,他来拜访,我琢磨着让你也过去,这些盐商长袖善舞,可别把我这个糟老头子绕进去。”

张元瑛哦了一声,没想到自家还有这样的亲戚,去见见也行。

柳继善没想到陪着游泰出来的是一个妙龄少女,介绍之后才知道是英国公府的嫡女,当即不敢怠慢。

柳继善是来诉苦的,同时希望能攀附上驸马督尉游泰,得到官方强援,别被两淮地方给拉去做了炮灰替死鬼。

柳继善把能说的不能说的都说了很多,而且还阐述了他自己的判断,建昌侯能成事。

“你的意思是说,建昌侯能把控两淮盐场?”

柳继善双手一摊,“不是我说丧气话,就建昌侯修筑的晒场一出,就已经拿到了最大的底牌,因为他不用灶户生产,另起炉灶的产出比灶户还多,据说已经把晒场修筑到南海,这样用不了几年,大明盐业尽归建昌侯矣!”

“这么说,建昌侯准备每年给朝廷银子由他包税包销食盐,也有可能成功?”

柳继善点头,“虽然那会损坏他自家的利益,但是只要都打入盐里,早晚都会赚回来,保守估计,建昌侯一年还是能赚到百万两以上的银子。”

张元瑛娇哼一声,“还真是什么好事都让他摊上了,那可不行,听柳叔话里的意思,两淮地方要对建昌侯下手?”

“这是毋庸置疑的,盐课银子就是绕不过去的坎,一旦朝廷把食盐包给建昌侯,建昌侯势必要查账的,盐政衙门,巡盐御史等等,谁都跑不了,再加上这么多年两淮地方上雁过拔毛,好处都吃了,让他们吐出来不可能,今后吃不着也难受,那么只有除掉了建昌侯,一切才能回归正轨。”

张元瑛嘻嘻一笑,“的确,建昌侯不死,一切难消,或许,我们可以帮着拱拱火啊!”

因为张骥身边多了锦衣卫和羽林卫,张元瑛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还想弄死张骥已经不可能,不像张骥落单的时候,怎么炮制都行,现在再下手,她也脱不了干系。

但是借刀杀人没问题,她本身对盐商和两淮地方也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利用起来毫无心理障碍,大不了把这个柳继善择出来就是了。

听柳继善说了不少内幕,张元瑛已经有了一个笼统的计划,等给柳继善吃了一颗定心丸,她立即去见了南京左都御史。

大明施行两京制度,在两京都各有一套中枢系统,一般来说南京的都是被流放贬斥过来的,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和京城的官职并没有区别,少的只是实权而已。

南京左都御史,也是御史台的高官了,和英国公府有旧,张元瑛求到门上,看张懋的面子,忙还是要帮的。

张元瑛求的是一份弹劾,她准备把盐课的事捅上天,虽然看似在帮张骥,实际上则是把张骥架在火上烤,顺便让两淮地方把刀子磨的快一些,再不快,人家建昌侯可就动手了。

这个举动无异于火上浇油,让围绕盐业而吵的不可开交的京城,又爆燃了。

南京左都御史送来的弹劾奏折,数据非常详实,并且做了对比,细致的阐述了大明盐课之低,顺便还捧杀了张骥一下,觉得张骥既然公忠体国,那应该把包税提到五百万两一年,反正就是看热闹不怕事儿大。

内阁本来还拿不定主意,左都御史的奏折,立即成了施压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内阁必须拿出最后的决断意见。

而随着这份奏折前后脚进京的,还有两淮地方送来的银子,大笔的银子,不知道能不能左右朝廷的选择?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