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5章:朕想亲赴边境,不,你不想!

一个时辰后。政事堂的争吵声逐渐稀落下来。做事向来老成的枢密副使庞籍道:“诸位,咱们也别争别吵了,此事让官家定夺吧!”当即,文彦博、张方平和庞籍便站起身来。欧阳修、唐介、苏良三人也缓缓站起。这几位相公讨论半天,完全是一点进度都没有。以后若变法都这样搞。事事都找官家论辩,那官家估计将会成为全朝堂最累的人。这时,夏竦摇了摇头,道:“慢着!”众人齐齐看向夏竦。夏竦道:“我建议,明日午后再去找官家,你们有一份裁兵之策,老夫也要写一份裁兵十万的缘由来,不然官家定会先入为主。”论奸滑,还真是夏竦。老谋深算,走一步算五步。若此时去见官家,官家指定倾向于这份裁兵之策。“我同意!”王尧臣忍不住附和道,他还想着能裁兵四十万呢!仅用嘴说,显然不行。曾经的儒士王尧臣,已经被三司的烂账折磨得变成了一个守财奴。能省一文钱便要据理力争省下一文钱。“可以。那就明日午后,我们一起向官家呈递裁兵之策。”文彦博点了点头。当即,众人便散了。今晚,夏竦和王尧臣必然要加班加点地撰写裁兵增减的缘由了。……翌日午后,垂拱殿内。两府三司的相公,与欧阳修、唐介、苏良这三名台谏官,同时出现在赵祯面前。赵祯望着桌前的三份文书。一份裁兵之策,一份裁兵之策之枢密院之见,一份裁兵之策之三司之见。这三份文书,众臣都已看过,只剩赵祯未曾阅览。“诸位先坐,朕立马看。”当即,赵祯便认真地看了起来。苏良等人则是坐在一旁,喝着茶,吃着点心。赵祯的心思甚是细腻,在非正式场合,都给予了士大夫官员最大的尊重。……来垂拱殿前,陈执中明确表示支持夏竦。二人的思想早已固化。他们觉得裁兵三十万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于王尧臣的裁兵四十万,二人觉得他就是来捣乱的。苏良一边喝茶,一边观察着赵祯的表情。他不得不承认,夏竦和王尧臣的策书写得都很不错。夏竦从大宋募兵制的源起,写到大宋禁军、厢兵的生活习惯。从裁兵三十万面临的巨大压力,写到大宋内部与外部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苏良还真有些担心官家会听从夏竦的建议。至于王尧臣的策书,完全是从财政的角度出发,一篇文章有半篇都是数据。不过,他的数据甚是吸引人。若大宋真裁减四十万士兵,那将会省下很大很大一笔钱。苏良不求能裁兵四十万,能裁减三十万人他就满足了。饭要一口一口吃,大宋不可能瞬间就变强。大约两刻钟后。赵祯看完了桌上的三篇文书,众臣全都抬头看向他。赵祯想了想,笑着说道:“两位副相和枢密副使撰写的裁兵之策,深得朕意,朕觉得完全可照此执行。”“三司使所言也无错漏,但还是有些冒进。至于夏枢相的担心,也都有道理,但朕相信,我们能克服!”啊?就这?众臣都有些傻眼。没想到官家说得如此云淡风轻,当即就同意裁兵三十万了。夏竦更是揉了揉眼睛。这似乎已经不是那个处处谨慎的官家了。夏竦还没意识到,放在以前,他这种尽是展现弊端隐患的文章或许对赵祯有用。但现在的赵祯,可是拥有两个儿子的赵祯。有子之后,赵祯的心思便完全变了。还有最根本的一点。夏竦所言的弊端虽多,但都在赵祯的意料之中,并且基本都能承受。裁减士兵,无论补救措施做的再好,总还会有人闹事,甚至造反。因为这些人在打探朝廷的底线。赵祯相信,当下的朝廷完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夏竦朝前走了一步,继续劝谏。“官家,而今裁减的官员大多都是西北、河北、京东的边境之兵,他们都是抵御辽夏的主力,此策若传到那里,边境的将士必有怨言,若激起兵变,那我们就后悔莫及了!”赵祯缓缓站起身来。“兵变?若有兵变,且枢密院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朕亲赴边境解决!”此刻的赵祯,霸气十足。他已经憋几十年了。无子之时。他若说出这种“朕亲赴边境”的豪言壮语,必然会被一句话撅得无言以对。“官家无子,不可离开开封府。”但现在,谁还敢说此话!赵祯困在这座四方城太久了,他也想看看辽阔的西北,看一看辽夏之兵的实力究竟如何。此话一出。众臣怎能猜不到赵祯的想法。文彦博立即拱手道:“官家放心,若真激起兵变,臣等定能妥善解决。”吴育也忙道:“即使兵变,也最多几百人而已,当地州府定能解决。……虽然赵祯有了皇子,但毕竟都很年幼,群臣还是不想赵祯犯险去边境的。当年,太宗皇帝在高粱河驴车漂移的事情,大家仍记忆犹新。太丢人了!官家少出门,对江山社稷乃是大幸事。赵祯看向下方,又道:“边境被裁士兵有所抱怨,在所难免。仅靠边境主官,恐怕还是会出现各种疏漏,朕若去巡视,完全可震慑一番并及时解决问题。”赵祯还是想要外巡。欧阳修立即站了出来,道:“官家,臣建议可派遣朝内官员前往边境巡察,普及裁兵的目的,并助力朝廷及时发现问题。”听到此话,文彦博不由得眼前一亮。他看了苏良一眼,然后拱手道:“官家,臣举荐监察御史苏良,年初处理贝州兵变时,苏景明以一人之力鼓动全军士气,臣甚是敬佩,他乃是巡察边境的最佳人选。”苏良有些无奈。俗话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军队裁兵更重要的还是要以军令施压,越柔和,越讲道理,越办不成事儿。但他一想到官家想去边境,当即眼珠一转,道:“官家,仅靠臣一己之力,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臣建议,台谏皆出,巡察各地,以助裁兵。”“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陈执中、夏竦、张方平、吴育、庞籍等人全都站了出来。有的是不想台谏在朝,有的则是认为此策甚好。当下的台谏官,各个都能独挡一面,在民间口碑甚佳,而地方官员,无不敬之,惧之。“好吧,就如此办!”赵祯的语气中流露出一抹无奈。即使他有了儿子,但若没有一个特别扎实的理由,依然难以离开开封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