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下诏废除驯象表演且禁止外邦贡象后,群臣无人提出反对意见。因为苏良的理由实在令人无法反驳。陈执中因病告假。冬至郊祭的重担全压在张方平、夏竦和丁度的身上。十一月初十晚。赵祯带着夏竦、张方平、吴育、丁度等人探望陈执中,并送去了诸多补品。陈执中一边感恩,一边称自己无法继续主持冬至郊祭演练实乃辜负圣恩。其老泪纵横,稀里哗啦说了一大堆。一旁,夏竦等人听得直翻白眼。这场哭戏,没有一定的体力还真演不出来。赵祯心软,不停地安慰陈执中,令其好好养身体,冬至郊祭还需陈执中来主持。这下子,若冬至郊祭若举办的甚是完满,陈执中居首功。若出现问题,那就是夏竦、丁度、张方平等人执行不利了。古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此话对这群朝堂相公,依然适用。遇到赵祯这位心地善良的官家,会哭的相公无疑会地位更稳。……两日后。包拯也将驯象伤人案,审理完毕。象本温顺,之所以发怒失控。主因在于驯象人手持利刃,在象腿下刺入了数道狭长的口子。象所主事的一名吏员因管辖不严,严重失职,脊杖十三,编管一千里。两名虐待大象且致百姓伤亡的驯象人,脊杖二十,刺配两千里军州牢城。赵祯废除驯象之诏和包拯的审案结果,引得许多百姓盛赞。驯象表演虽然好看。但若以牺牲朝廷与百姓利益,甚至为百姓带来伤亡隐患,那就不值得了。……夜,月圆如盘。眉州眉山,苏宅内。十一岁的苏轼与九岁的苏辙刚背完苏景明的《百家学疏》。二人一边观月,一边啃着手里的鸡腿。苏轼道:“弟,景明先生此疏又打破了我对他的印象,他有时是个读书人,有时好像又不是,我特想见他一面。”“嗯嗯,我最喜欢他夸赞柳七先生那句‘柳七先生之词,可佐饭食’,虽然父亲不让我们读柳七,但柳七先生的词是写得真好啊,我都想要去钱塘了!”苏辙看向月亮,一脸期待。苏轼啃下一只鸡腿,一脸自信地说道:“为兄日后在词的境界定然不会低于柳七先生。”“哥,你吹牛吧!你就做个鸡腿还行,柳七先生之词是可佐饭食,你是可做饭食。”“看我不揍你!你哥哥我乃是十全之才。”……月光下,兄弟二人在庭院内追逐打闹起来。……十一月二十六日,距离冬至还有两日,冬至郊祭已然开始。五更天。赵祯仪仗队的护佑下便出宣德门,经景灵宫,前往了太庙。文武百官、皇室宗亲,皆需陪同,就连不满两个月的皇子应儿,也需随行。当日晚,赵祯便住在了太庙。与此同时。赵祯在太庙前,为皇子应儿赐正名为:赵璘。璘,即玉石的光彩。要知。皇子赐正名非随意取之,需要掌礼之臣多番研究。既不能过俗而引得百姓日常说话犯了忌讳,又不能不够雅正。赵祯,原名赵受益,被册立为皇太子时才更名为赵祯。很多皇子拥有正名也都在三岁之后。而此皇子不到两个月便赐名为赵璘,可见赵祯对他的期待,毕竟是嫡长子。翌日,冬至。还不到三更天,天色漆黑一片。赵祯、文武百官、皇家宗亲等便从太庙赶往了南熏门外的郊外祭坛。三衙士兵身穿紫色绣花战袍,身骑骏马在前引路。后面是皇帝亲从、禁军各班直,乐工、文武百官、皇室宗亲等。浩浩荡荡,绵延十余里。苏良坐在马车上,脑袋一歪便睡了起来,他能晚睡,却很难早起。抵达祭坛后,赵祯便换上更为庄重的天子祭服。这时,首相陈执中精神抖擞地站了出来。他乃是冬至郊祭的掌礼主官。两日前,在诸项准备事宜都完成后,陈执中称身体无恙,当即又接手了冬至郊祭。气得张方平、丁度和夏竦三人盼着苏良再气他两次。随后。赵祯登上祭坛,先是朝着昊天上帝,即老天爷跪拜,而后再拜太祖……宫廷礼乐随之而响。随后,又是念祭文、饮福酒,烧冥币、纸帛、玉册等。文武百官、皇室宗亲听到口令都要齐齐下拜,一丝一毫都错不得。御史台的官员除了参与祭祀外,还有监察之责,比其他官员还要忙碌一些。在这种场合,谁敢出错,那绝对会遭到重罚的。祭天完毕后。赵祯赐茶赐酒,与宗室、群臣观看礼乐。随后,皇帝的仪仗才开始返还。但这还不算结束。赵祯入南熏门,过御街后,还要登上宣德楼。此刻,已是午后。宣德楼下除了站有百姓外,还有开封府和大理寺安排的犯人。随即,赵祯亲自下发诏书,释放犯人,犯人跪拜谢恩,而后禁军有组织地返回营地,冬至郊祭才算结束。而此时,已经到了下午申时。群臣忙碌完毕后。除了个别需要值守的官吏,大多数官员都可以开始享受长达七日的冬至假期了。对当下的大宋百姓而言,冬至的重要性仅次于过年。百姓都需要添置新衣,祭祀先祖,官府也将开放所有的集市。苏良忙完后,回到家中倒头就睡,这种大型活动实在是太熬人了!……两日后,近午时。苏良抱着苏子慕坐在庭院内玩闹,正思考着接下来的假期要如何过时,御史台的吏员突然传来消息。“冬至之日,贝州兵变。”河北宣毅军小校王则,起兵造反,控制了贝州城。贝州知州张得一被擒,贝州通判董元亨被杀,整个贝州在一日之间沦陷。这可不是百姓造反,而是军贼作乱。贝州位于大宋的河北边境,位置相当重要。一旦处置不好,很有可能爆发出更大的内乱。并且,这个王则还是邪教白莲教的领袖,除了贝州外,其他地方也有诸多响应他的信徒。当即,苏良便奔向了御史台。苏良去了御史台之后,才知事情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军贼王则已在贝州城建国称王。他自封为“东平郡王”,还赐封亲随张峦,卜吉分别为宰相和枢密使。城内每一楼为一州,任命他的忠实信徒为知州。城中百姓,年满十二且在七十以下者,皆为士兵,很多人的脸上都被刺上了“义军破赵得胜”六字。此信息乃是当下知大名府的曾公亮通传的,确实无误。当即,赵祯便下手诏于中书省、枢密院,令澶州、孟州、定州等周边主官都严守州城。此外。赵祯派遣宫苑使、象州团练使、入内押班麦允言,西京作坊使、资州团练使王凯,高阳关都部署、马军都虞候、象州防御使王信三人,率领禁军,前往贝州围剿军贼。这些诏令当日就宣发了出去,效率极高。临近黄昏。陈执中与夏竦的一条建议,令两府再次争吵了起来。台谏官们也都纷纷奔向垂拱殿。这二人建议,在派遣将领平定贝州之乱的同时,派遣内侍何诚,持招安敕旨,招安贝州军贼。招安乃是大宋常用的套路。其主因有二。其一,大宋士大夫官员普遍认为百姓造反乃是因穷苦所致,或因天灾,或因民乱。若将他们全都抓到牢内,极易引起民愤,不如化贼为兵,让他们成为厢兵,为朝廷干活。其二,战事极为消耗钱财,百姓造反经常都是按住这头儿,那头又开始造反,反复镇压,极其费事,不如将刺头收为己用。陈执中、夏竦、庞籍三人皆认为应在平定贝州的同时招安,而吴育、张方平、文彦博三人则是强烈反对。至于三司使王尧臣,并没有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欧阳修、唐介、高若纳、何郯、苏良五人刚走到垂拱殿门前,便听到里面已经吵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