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达硅厂上班到了十二月半,就停工了。这天上午,厂里给工人们发完工资后,大家就回家购置年货,准备过年了。郑绍华领了工资和二百元奖金,兴致勃勃地骑着单车回家。半路遇到一个推板车的人,拉了一板车的甘蔗,在艰难地推上坡。眼看那人推不动了,板车停在原地,甚至想倒溜,郑绍华连忙停下单车,赶过去帮忙,直到推上了坡顶。那个男人停下来,擦了擦汗,看了一眼郑绍华,问:“你好像是郑屋村的?”郑绍华看着他,也感到很面熟。一问,原来他是联丰村人,叫邓玉林,在初中比绍华高两届,蓝河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就回家里来,搞种植甘蔗。
郑绍华像遇到了知己一样,和邓玉林交谈得很融洽。两人越说越投缘。最后邓玉林干脆邀请郑绍华到他家里去玩。
回郑屋村正好要经过联丰村。走进邓玉林的家,郑绍华惊呆了,房门前的屋檐下,堆满了甘蔗。他老婆正在清扫门前的空地。因为甘蔗多,没地方堆了,新砍回来的只能露天堆放。
邓玉林放下板车,招呼郑绍华进屋里喝茶。一杯清茶过后,邓玉林不知不觉就说起了自己种植甘蔗的历史。
高中毕业后的邓玉林,看到家了一贫如洗,决心以自己的知识,改变命运,他发誓要在农业方面,闯出一份自己的天地。他每年自费订阅了是十多份报刊杂志,研究致富的办法。最后他认为,勤劳致富,要立足本地实际,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项目。家里人手不足,父母年纪大了,两个哥哥成家后都另立门户,全靠邓玉林一个人支撑。去年他在邻村找了一个姑娘结了婚。从此邓玉林干活更加有了干劲,今年把田全部种植甘蔗,现在正在收获。
“今年的甘蔗很好销,”邓玉林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别看我门外都堆了这么多甘蔗,其实基本上都被泰阳乡一家制糖厂定了,过几天他们就会来拉。”
“那今年能赚多少钱?”郑绍华羡慕地问。
“我粗略地估计了下,扣除成本,赚一千块没问题。比种谷子划算多了。”
邓玉林说这话的时候,他老婆刚好经过客厅,她撇撇嘴说:“先不要吹,钱到了手才算。”
邓玉林就笑了说:“你担心什么,人家定金都给我们三百元了。”回头他又对绍华说:“讨老婆有个好处,就是不仅可以做干活的帮手,而且在处理事情上,也可以帮忙出谋划策。”
回去的路上,郑绍华骑着单车,看着已经在休息的稻田,又不时看看远处的山峦,邓玉林的话语不时在他耳边萦绕。是啊,勤劳致富,不能好高骛远,要立足实际,想到自己一会儿种瓜蒌,一会儿做胆红素,成天想的就是快速致富,和郑宝华比起来,无过之而不及。邓玉林每天虽然辛苦,但有老婆一起干活,虽苦也甜。看来早点结婚还是有好处的。想到这里,绍华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郑燕群。
经过金和圩的时候,正值圩天,他把单车停在了圩边的一角,走进圩场。临近年关,圩上特别热闹。郑绍华给自己买了一套深蓝色西装和一件白色衬衫。看到摊位上挂满了红红绿绿的女装,郑绍华很想给郑燕群买一套。可是他买不准型号,也担心买了她不喜欢。现在还有很多人不喜欢买成衣,更喜欢到裁缝店里去定做。
“看这么出神,想给燕群买一件吗?”突然,一个声音在绍华耳边响起,随即一只手搭在了他的肩上。
绍华回头一看,原来是郑宝华。顿时,郑绍华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两个多月没见了,他没想到宝华这么早就回来准备过年了。
绍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郑宝华哈哈大笑说:“你还是省省心吧,这些衣服,老土老土的,去了厦门回来的燕群会喜欢?”
他们来到圩上的小吃摊上,一人一碗兜汤,一边吃一边互相聊着各自遇到的事情。听完郑绍华做胆红素的事情后,宝华说:“我想透彻了,还是不要想着那些不切实际的致富信息,那都是骗人的。好好赚点现成的钱,找个老婆,早点成家才是真的。”
郑绍华连忙问他:“你上次说的店隔壁村书记的女儿,有没去试试?”
“上次不是说过吗,那是天上的天鹅,不要去想。还是现实点好。”宝华笑着说。
郑绍华好像听出了弦外之音,问:“有其他门路了?”宝华开始笑而不答,禁不住绍华一再追问才说了实话。
本来宝华还要过几天才回来的,前几天他父亲稍信叫他提早回来,为他找了一个姑娘,要他自己回来看看。姑娘是邻村联丰村人,比宝华小一岁,二十了。准备明天去女方家。
“啊呦,这么利索,”郑绍华不禁赞叹起来:“看了妹子,就很快可以船子开灯、胡须撇撇、明年做阿爸咯。”
宝华朝绍华肩上擂了一拳,笑着说:“你想的美,席子还要一番的事情。你和燕群这么久了,才真的是可以考虑了。”
提到郑燕群,绍华的脸马上沉了下来,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叹了口气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转眼一星期后的下午,绍华正在家门口劈柴,宝华跑来兴奋地告诉他:“燕群回来了。”
郑绍华抬着斧头的手,顿时像触电一般,停在了半空中。他回头看了看宝华,直到再次听到他说“燕群回来了”后,突然“哐当”一声扔掉手中的斧头,拔腿就往大路上跑去,留下一地的柴片、碎屑。一排堆放整齐的柴片,像一睹厚实的墙,紧紧靠在屋檐下。
郑宝华站在原地,看着绍华的背影,禁不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