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朱和文武百官的注视下。
顾源昂首挺胸,不紧不慢开口。
“陛下,臣的经历,您也清楚。”
“自幼于晋阳苦读诗书,寒窗十载。”
“学有所成之后,侥幸通过乡试会试,一路千里迢迢赶来应天府!”
“途中于集市偶遇番邦商人,这土豆、玉米、红薯,便都是从番邦商人手中所得!”
他先随便扯了个幌子。
算是给自己找到这三大神粮种子找了个由头。
反正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蝼蚁般的小人物。
根本不会引起锦衣卫的注意。
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根本无法查证。
还不是随他信口胡诌?
“根据番邦商人的描述,以及臣亲自栽种研究,臣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土豆、红薯、玉米,全都是真正的神粮!”
“就以土豆为例,此物乃是根茎类植物。”
“一棵土豆苗,少则可结八颗,多则可结十二颗土豆,每颗土豆重量在一斤左右浮动。”
“而若是高密度种植,一亩地至少可以种植五百株土豆。”
“如此笼统计算一下,一亩地也便可以产出......”
他还没有说完。
一旁的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便是直接惊呼出声。
“少则四千斤,多则六千斤!”
一时间。
整个奉天殿都安静了!
无论是胡惟庸、陆仲亨、费聚这些淮西党人。
还是徐达、汤和这种老牌国公。
亦或者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棢这些皇子。
全都惊呆了!
朱元璋也不由得握紧了拳头。
掌心之中满是兴奋的细汗。
四千斤到六千斤!
这是什么概念!
依照大明现在的技术条件。
一亩地种植小麦,亩产也就三百斤左右。
即便是在江南这等鱼米之乡,水稻产量较高,也不过就是六百斤。
而现在,这听都没有听过的新作物土豆,居然能够实现了四千斤到六千斤的产出!
足足是水稻的十倍,小麦的二十倍!
这是真正能够解民倒悬,匡扶社稷的神粮啊!
苍天佑我大明!
“宋公不愧是饱学之士,算的够快。”
“但其实,宋公还是低估了土豆!”
顾源不紧不慢地开口。
宋濂老眼一瞪。
“都已经是六千斤的天文数字了,这竟然还是低估?”
顾源嗯了一声,又道。
“宋公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土豆此物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只要气温条件合适,那只需三个月便可成熟!”
“也就是说,在我大明朝的绝大多数区域,都可以实现一年三熟,春季一茬,夏季一茬,秋季一茬!”
“若是在大明南疆,那甚至可以实现一年四熟,冬季也能进行收割!”
“所以,宋公所计算的产量,还要再配合上生长周期。”
“土豆一年最少可以达到亩产一万两千斤,甚至是......两万四千斤!”
“嘶!”
大殿之中众人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也太恐怖了!
上万的产量!
只要大规模栽种土豆,那只需一年时间,大明各地的粮仓就能够直接爆满!
就算是碰上史无前例的大旱灾又如何?
大明的子民,一个都不会死!
全都能吃饱饭!
这是何等让人激动的理想国!
“顾伴读,老夫多嘴想问一句。”
“你所说的这土豆一物,娇贵不娇贵?”
汤和轻轻咳嗽一声,开口问道。
他和朱元璋是同乡。
小时候也当过农夫。
明白农业之难。
田亩种植,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其他群臣,也都将询问的目光投向了顾源。
这个问题很重要!
若是土豆的种植难度太大。
那就很难推广普及!
纵然亩产量再高,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信国公大可放心!”
“土豆此物,极易成活!”
“其耐寒、耐旱、耐涝、耐风沙、耐盐碱!”
“纵然是那穷山僻壤,土豆亦可成活,最多是产量稍微打个折扣罢了!”
顾源毫不犹豫开口。
“神物!当真是神物!”
汤和连连点头。
同时兼具高产量和易成活两大特点。
这土豆简直就是上天的赐福啊!
在他身旁,徐达也是双目放光。
看向顾源的目光之中。
更多了几分欣赏。
“能够对土豆的习性如此了解,顾源定然是做了不少研究,是个务实的人,将来必成大器!”
“而且,顾源这小子相貌英俊,风姿绝代,老夫都看不出什么缺点来。”
“嗯,算起来,妙云那丫头,也是时候该嫁人了!”
“他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徐达的心思,悄然间活泛了起来。
(ps:新书启航,求点免费的鲜花和评价票咯,大家都知道新书的数据有多重要,如果喜欢这本书的话,请各位多多支持,只要有鲜花和评价票,小作者天天爆更~~~)
喜迎国庆7天长假看书乐翻天!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